•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 你关心的学位养老医疗环保,广州市长全回答了
  • 你关心的学位养老医疗环保,广州市长全回答了

    时间:2018-01-16 16:46:51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1月15日,广州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闭幕。闭幕会后,广州市市长温国辉出席了记者会。

    广州市市长温国辉出席记者会(摄影符超军)

    温国辉表示,刚刚闭幕的市“两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全会、市委全会精神,总结了过去一年政府的工作,分析了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部署了今年的政府工作。

    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本次市“两会”的主题词。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住房保障、公共服务等焦点问题,温国辉回答了记者提问。

    1、谈高质量发展:

    对标全国、全球一流水平

    记者:当前,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乃至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广州在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温国辉:前不久召开的市委全会,以及这次的市“两会”,都在认真地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们认真研究了贯彻落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广州非常重要,非常符合广州的实际。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43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超过2万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3%,人均GDP从原来的970元到现在的15万元,城市建成区面积已经达到1249平方公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广州未来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任务,要下大力气做好。

    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我们遵循这些要求来贯彻落实经济高质量发展,下一步要研究制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和绩效考评体系。

    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广州将聚焦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力求做得更好:

    第一,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效益。要求我们要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实现精明增长。从指标上来说,我们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单位投入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产出率,涵盖人均收入、企业效益、税收指标等等,要更加注重这些方面的指标。

    第二,要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发展新兴产业的力度,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IAB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商标品牌等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

    第三,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引导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要重视R&D投入的比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和质量等。

    第四,更加注重城市功能品质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包括机场、港口等方面的“硬实力”要提升,营商环境、全球配置高端资源能力等方面的“软实力”也要提升。具体来说,包括机场旅客吞吐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等,也涵盖跨国公司在本地区的总部数、世界500强的投资项目数等。

    第五,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和生产生活方式。具体指标上,要降低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单位GDP的能耗,比如降低PM2.5、PM10平均浓度等。

    第六,更加注重民生社会保障。把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特别是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所谓问题导向,是指有的底线不能碰、红线不能越。比如说水环境、大气环境具体指标怎么样,下一步要研究。非常重要的指挥棒,就是自己跟自己比,要一年比一年好,大气环境、水质量非常明确的要求是不能变差。目标导向,是指广州要更多的跟全国、全球一流水平对标,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在全国、在全球有更多的处于领先的位置。具体到市里面不同的行政区、功能区,在不同的时间段,对高质量发展应该有不同的具体要求。比如生物岛定位为发展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这一类的高端产业,那么,在1.83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多少总产值、增长多快,我想这是第二位的。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就是要看这1.83平方公里聚集了多少科学家,特别是一流科学家,产生了多少专利,在这里工作的单位和科学家在全球一流刊物里面发表了多少论文,全力提升这个地区的知识、人才、资本密集度和单位产出率。对从化、越秀、天河的要求,对三大开发区的要求,在聚焦高质量发展上都是不一样的。

    2、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去年港澳在穗投资项目超两万个

    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编制正在进行中,广州是广东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城市。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将会发挥哪些重要作用,将会出台哪些政策,在哪些领域还可以跟其他城市特别是港澳展开进一步合作?

    温国辉:这次市“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非常关注,而且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建议。

    从粤港澳合作的角度来看,这一段时期,三地以落实《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两个协议为主线,积极推进务实合作,在科技、金融、文化、卫生、教育、体育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特别是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三地携手在“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携手参与国际经济方面深化合作。

    从经贸指标来看,过去一年,香港、澳门在广州投资的项目超过2万个,实际使用外资超过550亿美元。广州在港澳投资设立了560多家企业或者机构,广州跟香港的服务贸易总额达到134亿美元,增长了45.6%;跟澳门的服务贸易总额达到3.3亿美元,增长79.1%,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

    讲到粤港澳大湾区,首先我们要了解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要求和定位。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是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举措,是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的重大安排,对推动形成我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意义重大。

    从广州的角度来看,首先是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和国家的要求。去年7月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见证下,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现在国家层面在主导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些都是国家战略安排。广州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和国家的要求,推动实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目标。

    第二,广州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中要提高高端资源要素集聚配置的能力,着力建设引领型全球城市,这是我们的一个战略目标。

    第三,我们要携手共同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包括粤港澳乃至泛珠三角经济腹地的城市,共同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具体来说,广州下来从六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是着力发挥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提升交通物流发展的能级,共建湾区国际交通物流中心。

    二是着力当好湾区文化教育医疗中心,进一步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共建人文湾区。

    三是着力发挥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作用,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和市场一体化水平,共建湾区国际贸易中心。

    四是着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构筑“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共建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五是着力建设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共建湾区合作重大平台。

    六是着力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城市。对标国际一流城市,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共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

    3、谈公共服务

    推动中心城区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向外围城区覆盖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大篇幅提及民生事项。广州在今年的工作当中怎样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进一步做好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有什么样的考虑?

    温国辉:增进民生福祉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去年底,市委为了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门组织了23个单位开展了如何增进民生福祉的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也包括从这次市“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所反映的意见来看,我们还存在不少民生的问题,特别是就业、医疗、教育、养老、交通等方面,跟群众的需求和期待有差距。就广州来说,我们区域间、城乡间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仍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围绕这些问题,我们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抓重点、补短版、强弱项,逐年逐步解决问题,提升广州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

    首先,要兜住民生的底线。在就业方面强调通过创业来促就业,政府工作报告也讲了,今年要帮扶6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卫生医疗方面,今年要实现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去年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数有149种,2018年广州市按病种分值付费的病种数将超过1000种。同时,从政策上、资金上保证逐年提高社保待遇水平和低保救助标准,推进受助人员安置中心适时的建设。抓好扶贫济困,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我们有一个目标,要创建慈善之城,首先把民生这个底线兜住,这是第一个要做好的工作。

    第二,政府财力向基层倾斜。去年底,我们出台了新一轮市对区财政管理体制方案,这个方案根据11个区的实际情况,在财政财力保障上做了制度性的安排,比如越秀、荔湾属于历史包袱比较重的区,我们加大财力的补助;像常住人口比较多,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压力比较大的,如白云、海珠、番禺等区也加大财力的补助;还有对生态保护要求高的功能区,加大财力的补助,比如从化。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促进区域间财力的均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各区在解决就业、教育、社保方面有比较好的财力支撑。

    第三,全力解决市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在教育方面反映比较多的优质学位不足、幼儿园建设发展等问题。我们要在2020年力争实现普惠性幼儿园学位占比达到80%以上,中小学学位要新增13万个,同时还要再建10所示范性普通高中,满足市民对优质学位的需求。我们将集团化、学区化办学作为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推动中心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比较快地向外围城区和农村地区覆盖。去年,广州成立了4个市属的教育集团,今年要继续成立一批教育集团,推动形成每个外围城区都有一所市属中小学办学,每所市属中小学都到外围城区新建一所公办学校校区。这样的布局,能够比较快形成优质的教学资源在外围城区和农村地区覆盖。

    在医疗卫生方面,首先要适时编制医疗卫生布局规划,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往外围城区、薄弱区配置。这个工作已经在做。比如黄埔区跟南方医院合作建设知识城分院,南沙区和中大附一医院、省中医院、市妇儿中心合作在南沙分别建三个医院,增城区和南方医院、市妇儿中心合作建设南方医院增城院区、市妇儿中心增城院区,花都区和中山二院合作建设中山医院附属仁济医院。这些已经在推进,下来还要动员更多的三甲医院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同时,从市的层面来说,要实施强基创优行动计划,促进二、三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

    在养老方面,继续坚持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支撑,积极构建全覆盖、多支撑、多层次、多主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紧急援助、日间托老等等专业化方面的服务。目的就是让老年人吃得安全、养得健康、过得幸福,实现“老有所养”。从就业、医疗、教育、养老这些方面,全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在城市交通方面,把布局向外围城区、农村地区推进。地铁今年还要增加100公里,同时在高速路、快速路和公交线路等方面也加大工作力度,尽快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4、谈城市规划

    做好全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试点城市工作

    记者:广州正在开展面向2035年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请问2035年的城市规划编制工作进展如何?请简要介绍一下编制情况,这次规划呈现什么新特点?

    温国辉: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是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国家住建部等部委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广州市被住建部等部委列为全国十五个试点城市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阶段性成果已经出来,我们多次向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有关部委汇报。广州新一轮城市规划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面向“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对接国家的发展战略,主要是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和原则:

    第一,贯彻落实面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两个阶段,同时展望2050年的目标和定位。在编制过程中,我们研究对接全国和全球的先进城市,注重落实好国家要求和国家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对外开放经济新体制等重要方面,把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这方面的功能和优势发挥出来。

    第二,在编制规划中,坚持“规划统筹”和“统筹规划”的总原则。市委、市政府基本上所有的部门都参与到规划编制中来。同时,我们发动全社会,发动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

    第三,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的路径,注重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我们严格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这三条控制线,强化底线管控,构建可实施、可传导、可监督、可考核的目标指标。

    第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绣花”功夫推动精细化、品质化,包括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以及优化审批方案。尤其注重构建“多规合一”的管理平台,这一方面我们走在了全国前列,着力构建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和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宜居宜业水平和市民的幸福感。在编制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应用新技术,应用大数据这方面的手段来提升这个城市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水平。比如通过大数据来评估广州对外交通和外来人口的情况,推算城际区域交通网络情况;通过大数据评估城市内部不同区域之间职住平衡和空间体系发展情况;通过大数据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技术支撑,比如说轨道站点周边的开发强度、开发情况,为下一步城市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谈环境治理

    “两个35”体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成效

    记者:广州近年来在环境治理方面尤其是空气质量和水环境等方面取得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何具体举措?

    温国辉:在环境治理方面,近年来我们坚定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改善环境质量,坚持以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为抓手,坚决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您刚才问到有什么成效?成效就是这一段时间说得比较多的“两个35”,一个是广州市PM2.5全年平均浓度达到了35微克/立方米,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第二个是完成了国家挂牌督办35条黑臭水体初步考核任务,实现不黑不臭的阶段性目标,这两条应该是最直接的成效。空气环境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总体来说,空气环境质量是逐年好转,跟2013年比,2017年空气优良天数多了34天,PM2.5下降了18微克/立方米。从工作上来看,坚持“减煤、控车、降尘、少油烟”的工作思路,持续采取强化措施来推进大气污染的防治,比如去年完成了35台发电机组“超洁净排放”改造、1298台高污染燃料锅炉的整治,机动车提前实施国V排放标准,淘汰了20万辆黄标车。在扬尘污染防控方面,加大日常巡查和专项督查。我们还完成了545座加油站、13座储油库的挥发性有机物—油气的回收,这对空气质量的改善也是非常重要的。成效是来之不易的,是广州多年以来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水环境治理方面完成了35条黑臭河涌水体整治阶段性目标任务。过去一年,我们主要坚持“控源、截污、清淤、补水、管理”的治水方针,最重要的是落实河长制,全市有2961名河长,市里出台了河长制方面的制度规定有18项,市委书记担任第一总河长,市长担任总河长。过去的一年我们新建了污水管网1392公里,新扩建污水厂5座,摸查了9554公里的排水管网和105万栋建筑物,清除“散乱污”源3.7万个,关闭全市禁养区范围内907个养殖场所,拆除沿河涌范围内违法建设110万平方米,整治2033个排污口。这就是在去年一个初步的进展或者说是成果。我们俗称的“四洗”行动,就是坚持“洗楼、洗井、洗管、洗河”。

    这个成果我一直都用“初步”“阶段”这样的形容词,我们知道PM2.5在2017年平均浓度达到35微克,这是压线达标。35条黑臭水体整治成果是初步的,整治水环境这个任务相当艰巨。我们必须继续坚持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这样的精神和作风,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好。

    今年在空气环境治理方面,我们要巩固去年打赢蓝天保卫战这方面成果。

    一是要继续加强扬尘污染控制。这个工作要做得更加精细、精准,要更加严格地执法监督,准备在规模比较大的建设工地装上颗粒物在线监控设施,能够监控建设工地的扬尘污染程度,而且形成一种快速的监管执法机制。

    二是要加强移动源污染的控制。移动源主要是汽车、船舶。汽车方面,今年1万台公交车要全部纯电动化,在中心城区实现公交车纯电动化;内河船舶含油量进一步下降到10ppm,同时要推进强制性使用岸电。

    三是要深化工业污染整治。进一步推进中心城区污染企业全部彻底搬迁或者关闭,要完成5台燃煤设施“超洁净排放”改造,实现全部燃煤机组“超洁净排放”,全面完成240家重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综合整治。同时对已经开展的工作,比如工业燃煤、机动车、加油站油气回收整治工作要巩固成效,防止反弹。

    水环境治理方面,首先要巩固35条黑臭水体整治的阶段性成果,不能反弹,要越来越好。继续推进河长制的落实,加强河道巡查,加大保洁力度,加强排水口整治,谋划好今年另外152条黑臭河涌整治。同时要完善城市污水收集、转输、处理系统,补齐各项治水短板。

    6、谈广深科技创新走廊

    推动形成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记者: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方面,广州是如何定位的?将会突出发展哪些产业,将关注哪些领域的创新?

    温国辉:推进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的具体行动和举措。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总定位就是对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的重要载体,省委、省政府已有战略谋划,具体定位就是“一地三区”:第一,全球科技产业创新的策源地;第二,全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区;第三,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承载区;第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这是对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定位。

    在这里,广州和深圳在走廊中共同承担创新发展“双引擎”的作用。广州的定位就是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创新枢纽。具体就是依托大学城—国际创新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中新知识城、科学城这4个创新核,国际生物岛、天河智慧城等13个创新节点,着力聚集创新人才、科技成果、创新性成果,抢占关键核心技术制高点,营造国际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人居环境,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从广州的角度,我们要发挥好各方面的作用:一是发挥引擎作用,联手打造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二是依托重大平台发挥引领带领作用。广州在这方面的重大品牌非常多,譬如广州超算中心,要发挥这个作用,加大广州超算中心的推广力度,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超级计算大脑。此外,广州成立了再生医学与健康省实验室,这个作用发挥出来,能够形成生物医药创新高地。最近,我们又成立了新型显示方面的聚华国家级创新中心,加上LG8.5代OLED和超视堺10.5代TFT—LCD这样的项目,努力形成新型显示的创新中心,从研发创新到高端制造,到内容生产,再到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方面,全产业链在全球处于制高点的位置;三是加强技术供给,汇聚创新走廊动力源。我们的目标是力争突破,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为创新走廊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四是优化创新生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五是聚焦创新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7、谈人才高地

    加大力度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在广州集聚

    记者:广州今年吸引国际化人才的力度空前,对国际优秀人才和海归人才,广州将有哪些措施吸引他们和留住他们?香港很多科创人才有意到大湾区创业,广州有哪些领域吸引香港创业人才过来?

    温国辉:下一步,我们将做好引才引智工作,同时注重加大爱才储才用才护才的力度。首先要制定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把政策实施得更加精准。在产业领军人才方面,我们有“1+4”的政策,有高层次人才支持方面的政策,鼓励海外人才来穗创业的红棉计划,还有促进人才服务机构创新发展这方面的政策,也有高层次人才“岭南英杰工程”。同时,我们在高技能人才方面有“羊城工匠计划”。当前,我们正加大力度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在广州集聚,更多地引进战略科学家,更加注重用平台引才。华工国际校区提出来不到一年的时间,现在已经与8名院士签约引进到这个校区来工作,吸引力强。

    第二,我们要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把服务做得更贴心。要设立人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把人才绿卡政策用得更加精细精准,在提供住房保障、安家落户、科技研发、职称评定、经费支持、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等方面提供便捷、畅通、优质的服务。

    第三,要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广州有创交会、海交会、小蛮腰科技大会、官洲国际生物论坛、中以机器人大会这些资源优势,下来还要实施“国际学术会议之都”支持计划,吸引更多国际高端论坛、学术峰会、人才峰会在广州举办,为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提供最佳的发展平台。

    目前,已经有很多香港人才在广州创业,已经有了好的基础,而且我也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美好的合作前景。这个前景或者机遇来自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来自于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这样的优势集聚,来自于广州、香港、澳门三地合作的基础和条件,来自于广州自身的发展和对未来的战略筹划。非常欢迎更多的香港企业、机构、项目到广州来发展,到广州来落户,欢迎更多的香港人才到广州来创业发展,大展身手。南沙的香港科大霍英东创新中心现在有100多位香港籍人才在那里工作。我们非常欢迎在医疗、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法律服务、会计服务、知识产权保护、评估精算这些高端的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其次,我们非常欢迎香港企业、人才到粤港产业深度合作园这些合作平台,联手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推进穗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再次,依托现在已建的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厂、粤港澳高校创新创业联盟等方面的平台,让创新创业人才大显身手。另外在一些新领域、新业态、民生福祉方面,也非常欢迎创业人才。

    8、谈住房保障

    市拟出台指导意见,推动租购同权学位到房落到实处

    记者:2017年广州市出台了租购同权相关规定引发广泛的关注,市民特别关心的是租房能不能够像买房业主一样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在新的一年,广州市在构建租购并举住房制度上又有什么新的举措?

    温国辉:去年6月,我市率先出台了《广州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工作方案》,首次提出了租购同权这个概念,这个方案提出,“赋予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学等公共服务权益,保障租购同权”。

    首先,这是对新时代广州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积极回应,也充分彰显了广州开放、包容的特质。各个区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已经在推动这方面工作的落实。下来我们要在市的层面出台指导意见,推动租购同权、学位到房落到实处。各区对具有本市户籍,在本市无自有产权住房以其租赁房屋所在地作为唯一居住地,持当地住建部门认可的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证明的承租人子女,也含政策性照顾借读生,要确保学位供给,这个比原来各区探索向前了一步,或者更加具体了一步。

    从市层面来说。还是强调要加大学位的供给,优化资源的配置。集团化办学、学区化办学这方面,也要做得更好。同时确保政策要落实到位,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制定具体的细则来切实保障承租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租购并举方面,我们要在原有基础上,把“租”字文章做好,让市民在“租”这方面的需求得到更多的满足。我们在这8个方面来努力实现增加租赁住房供应:一是加大“只租不售”全自持商品房用地的供给;二是建地铁的同时,轨道交通沿线用地向租赁住房倾斜;三是鼓励市属国有企业用自有存量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四是大力推行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下来要重点研究并试行;五是商改租这方面的力度要加大;六是探索在产业园区配建员工宿舍,这个不单是提高租赁住房的供给,对实现职住平衡,减少交通拥堵压力也是很好的措施;七是推进城市更新和老旧社区微改造增加租赁房源;八是通过政策创新和税费优惠等措施来调动社会房源。接下来,我们将把政策、把各方面制度配套得更好。

    【记者】黄颖川昌道励李丹黄少宏黄伟

    【摄影】符超军(部分)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