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 五年来韶关高度重视教育工作 山区教育日新月异
  • 五年来韶关高度重视教育工作 山区教育日新月异

    时间:2017-10-11 17:08:34  来源:韶关日报  作者:李佳 通讯员 卢升

      “6年前,我来到距离南雄市区58公里的百顺中心小学,这是南雄最偏远的乡镇中心小学,教学条件艰苦。这些年来,从教育创强到推进教育现代化,韶关教育的改革发展推动这所山区学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校容校貌焕然一新,‘三通两平台’一应俱全,老师都会用多媒体设备上课,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说起对近些年韶关教育事业发展的体会,南雄市百顺中心小学校长谢祥明由衷感慨道。  

      谢祥明眼中的变化是韶关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尽管地处粤北山区,财政较为薄弱,但韶关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工作作为“三大重点”民生工作之首,重投入、强师资、推改革,教育事业屡屡斩获亮眼“成绩单”。

      大手笔投入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韶关历届党政领导的共识。投入33亿元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韶关教育投入的魄力可见一斑。近年来,全市教育经费投入继续保持增长趋势,2016年总投入68.70亿元,比2012年增加34.22亿元,增长了99.25%。  

      经费投入是实现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教育经费逐年增长,韶关各类教育办学条件也逐步完善。全市按照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标准,通过实施校舍危房改造、中小学校生活设施改造、中小学布局调整、农村学校“新装备”工程建设等,对各中小学的多媒体教学平台、校园网、校园监控系统、实验室及实验设备进行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为早日实现教育现代化,近年来,韶关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仅2016年,全市中小学校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投入资金达到1亿多元。如今,全市学校(含教学点)全部光纤宽带连接,彻底解决网络传输“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不论在市区还是边远山区,教师都能利用信息化平台获取优质教学资源,增添课堂活力,提升教学质量。  

      此外,韶关的教育投入不仅限于教学设施。2016年,韶关将百所中小学校(幼儿园)示范性平安食堂建设列入当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来实施,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3000多万元,为广大师生改善就餐环境和氛围。

      壮大师资队伍提升教育“软实力”

      教师是教育发展之源、提高之本。以前,偏远地区“留不住”教师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随着省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的出现,这一情况得到彻底改变。  

      2013年,我省建立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制度,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山区、农村边远地区长期从教。记者了解到,韶关各县(市、区)积极落实该政策,今年共有11890名教师享受该政策,补助水平人均达到900元,一些偏远山区学校教师每月的岗位津贴甚至达到1500元。山区教师往城里学校“挤”的现象不复,“逆流进山”成为新“景观”。  

      “这些年来,教育部门公开招聘教师时总会优先考虑山区学校,一些城里的优秀教师也主动申请来山区学校支教或者长期任教。教师队伍相对稳定,90后年轻教师以及城区学校老教师的到来,给山区教育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记者采访时,不少山区学校负责人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在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稳定教师队伍的同时,韶关大力实施“强师兴教”工程,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市教育部门通过开展道德讲堂暨践行“韶关教育精神”和“爱生、爱教、爱校”系列教育活动以及“巾帼示范岗”创建等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511”乡村教师培训、“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培训、“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训等项目,提高了师资整体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省市级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共174人,特级教师59人,省、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38人,省级骨干教师112人、省市级名教师校长班主任工作室29个,省级教师培训实践基地5所。此外,韶关还通过开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加强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交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优质发展。

      深化综合改革释放教育发展活力

      2016年11月,韶关召开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时任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出席会议,并称这是韶关谋求教育再上新台阶的一次“壮举”。  

      根据《市区教育资源整合方案》,韶关从2016年起,投入16亿多元,分别新建、改扩建、搬迁6所、8所、13所学校(幼儿园),优化市区学校布局。此举将解决小岛片区学校办学用地紧张问题,并使武江区新增7000多个中小学(幼儿园)优质学位。2017年秋季开学时,教育资源整合的初步成效让一些学生家长喜出望外。  

      “我家孩子上小学五年级。9月开学时,他们不再在原来的齿轮小学上课,而是全校搬到新建的田家炳沙湖绿洲小学。校园环境很好,是新的现代化学校,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我们很放心。”市民陈小娟高兴地说道。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提高公办初中的办学水平,韶关还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国家级示范学校广东北江中学、韶关市第一中学分别结对帮扶市十五中、市十三中,力争三年内做强这两所公办初中学校,推动市区学校均衡、优质、科学发展。  

      此外,韶关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去行政化”管理、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以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教师队伍水平。不断推进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正用政策“指挥棒”引导学校教育教学向“现代化”转变。  

      如今,韶关推进教育现代化已取得初步成果。前不久,武江区、乳源瑶族自治县先后完成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的督导验收,韶关首批创建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的任务圆满完成。  

      韶关,正通过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的“弯道超车”。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