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 梅州:破解垃圾围村 补齐农村短板
  • 梅州:破解垃圾围村 补齐农村短板

    时间:2017-08-09 22:00:58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马发洲

    蕉岭县新埔镇的美丽乡村。何森垚 摄

    梅县区南口镇通过市场化运作处理农村生活垃圾。 甘宇生摄

      ■编者按

      绿水青山一直是人类共同向往的美好愿景。去年中央第四环保督察组进驻广东,推动了广东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今年4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向广东省委、省政府进行反馈。

      根据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的意见,梅州市结合实际列出了涉及水环境综合整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九个方面的问题清单,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入整改,全面组织开展“回头看”复查,补齐环保设施建设短板,推动一系列重点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此,南方日报梅州观察开设“环保督察整改进行时”专栏,敬请垂注。

      “这块空地以前就是一个垃圾堆,臭气熏天,现在你瞧多干净啊。”在梅县区南口镇,村民潘姨告诉记者,多亏了政府实行了农村环境整治。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一直存在于农村地区,由于缺少垃圾处理设施,缺乏环境卫生意识,生活垃圾污染已经成为农村地区凸显的环境问题、民生问题。今年4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向广东反馈意见时提出:当前,一些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垃圾乱堆乱弃、简易填埋或就地焚烧。

      环境问题非一日之寒,环保工作非一时之功。“环保风暴”过后,梅州市落实责任清单,结合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把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作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从完善处理设施、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拓宽资金来源等方面加快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工作。

      ●南方日报记者 马发洲 通讯员 张文梅 甘宇生

      正视问题 补齐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短板

      驱车进入南口镇侨乡村,干净、整洁的村道蜿蜒地通向一座座古民居,错落有致的田间,几位村民正在劳作,夏日的田园风光格外引人关注。古香古色的游客服务中心前,停放着众多来自各地的车辆。

      在村道边,绿色方形垃圾桶整洁、有序,就连垃圾桶边也不见污水横流的现象。“以前这里是露天垃圾池,垃圾填满了才有人去清运,路过都要掩着鼻子。”村民潘伯表示,现在好了,周边变成了公园。

      在农村,垃圾处理是个严峻的问题,由于村民意识淡薄,镇村卫生保洁宣传和督查督办力度不大,管理措施不足,存在“沿江沿山沿路倒垃圾”。农村地区重收集、轻处理也造成个别地方垃圾池、垃圾桶旁边垃圾成堆的现象。生活垃圾污染成为农村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强化农村垃圾处理已经刻不容缓。

      今年5月4日,梅州市印发了《梅州市关于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方案》(简称“《方案》”),针对9大问题列出清单。《方案》指出,解决“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要求“因地制宜建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实现常态化、全覆盖。

      如何补齐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短板?今年来,梅州积极开展“一整治五清理”。一整治,即整治生活垃圾。五清理,即清理路边、水边、田边、屋边、山边生活垃圾及卫生死角。同时,完善了镇级垃圾转运站建设运营管理,建立健全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和垃圾收运处理长效运营机制。

      “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优化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配置,建立系统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梅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实现“人员、经费、基础设施”三落实,建立“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市)统筹处理”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体制,逐步实现长效治理。

      设施建设是解决垃圾问题的关键。梅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一县一场”、“一镇一站”、“一村一点”建设。目前,各县(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全市填埋场日处理能力为1896吨。

      在五华县,总投资约1.2亿元,建设日处理能力600吨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减量厂,项目预计今年竣工投入使用,可对生活垃圾进行充分回收利用;兴宁市结合本地社会发展实际,新建市级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项目投资约1.6亿元,正开展项目建设前期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梅州制订了《梅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测评办法(试行)》,以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市容市貌、村容村貌管理为重点,逐级开展测评。通过建立奖优罚劣机制,达到以测促治、以治促改的效果,推动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梅州市住建局资料显示,目前全市111个镇(街)建成生活垃圾转运站,2042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垃圾收集点。到今年6月底,全市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到93.97%。

      机制改革 引入社会服务实现专业化运营

      “以前,确实是垃圾桶散乱、垃圾池露天敞开。”南口镇相关负责人坦言,南口镇由原南口、瑶上、荷泗三镇合并而成,共有7万多人,属于梅县区的特大镇。由于可支配资金和人手有限,很难将各村收集点的垃圾全部运送到镇转运站,“偏远的村落往往难以顾及”。

      这两年,垃圾收运形成规范,逐步解决了管理疏漏。问题的突破,是由政府购买服务,实行生活垃圾清运市场化。去年3月,南口镇与专业公司签订了10年合同,将全镇垃圾清运工作外包给该企业运营。

      南口镇的村民经常会看到垃圾清运车开进村,将垃圾收集点的垃圾清空运走。通过密闭式垃圾桶、密闭式收运车,将垃圾运载到南口镇生活垃圾处理中转站,中转站通过压缩、减量化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统一转运到奇龙坑填埋场处理。

      “为保持镇、村环境的干净整洁,公司在全镇设置了约650个密闭式垃圾桶。”该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投入多部收运车、转运车,并配备了8名工人,确保垃圾清运全程密闭、日产日清。

      “通过市场化运营,一方面垃圾处理实现了处理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垃圾处理成本。”梅县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在全区范围内得到推广。全区已有13个镇和第三方企业签了协议,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市场化运作。

      行业人士指出,对于财政吃紧的梅州,由政府“大包大揽”环境卫生工作,明显是力不从心。通过实行市场化运营引进社会资本,垃圾的收集转运,设备的更新可转为企业负责,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在大埔县茶阳镇,曾经的露天垃圾场早已覆土复绿,茶阳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生活垃圾统一运送至县城垃圾填埋场处理。今年初,大埔县将西河镇、光德镇、桃源镇、洲瑞镇、银江镇的垃圾填埋场列入了整治范围。目前,大埔县镇级垃圾填埋场均已停运。

      梅州市创新机制,改变原有的生活垃圾运营管理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垃圾清运服务外包,推动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实现规范化、专业化,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多方合力 拓宽渠道解决资金难题

      “这两年,村里的垃圾箱变多了,保洁员上门收垃圾……”蕉岭县三圳镇村民戴伯站在院子里,向记者细数着近年的变化,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村里的卫生这么好,是因为保洁员上门收垃圾的措施。”

      蕉岭县通过网格化模式,明确保洁员在垃圾收集、村庄保洁、资源回收、宣传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有效地破解保洁难题。目前,全县97个村已建立相对稳定的保洁队伍,村庄保洁覆盖面达90%以上。

      在记者的采访中,一些基层工作人员透露,目前农村垃圾处理最需要投入的两方面: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以及保洁费。“资金不足,单靠村委、镇政府等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买垃圾桶要钱,雇佣保洁员要钱,建设压缩站要钱”“农村垃圾处理费用的缺口相当大”……

      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各项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那么,梅州市如何破题?在积极争取省支持的同时,各级财政兜底,各乡镇通过水费代征等形式收取垃圾处理费,各村通过“一事一议”形式收取卫生保洁费,发动乡贤捐助、赞助,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改善设施建设和运营经费紧张的局面。

      资金筹措难曾经给不少地方农村垃圾处理带来困扰。作为欠发达地区,梅州市财政较为困难。为此,蕉岭县努力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从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等层面加以引导,从而破解了资金的压力。

      在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网格化”保洁模式也受到点赞。该村通过村规民约,村民每人每年上交10元保洁费。该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收钱是象征性的,关键是引导大家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同时,梅州发挥农民作为组织主体、建设主体、管理主体的作用,培育发展自然村(小组)村民理事会,围绕村庄保洁、垃圾处理等内容完善村规民约,健全协商议事机制,让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在梅县区雁洋镇,所有行政村均通过成立环卫理事会,规范村规民约,邀请热心公益、德高望重的离退休干部,定期对村庄环境卫生进行监督,及时发现、整改问题,教育村民爱护环境,共建幸福家园。

      希望不断升腾,绿色不断萌发。梅州市积极探索创新,启动垃圾分类体系建设,提高全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如梅江区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综合回收利用,目前该区共有大小回收站点60多家,每天回收可回收物近60吨;蕉岭县三圳镇启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试点工程,在芳心村建设秸秆资源化利用站,回收周边乡村可堆肥垃圾制成有机肥料回供农户……

      ■记者观察

      治理农村垃圾需要凝聚“公心”

      在农村地区,却常有垃圾乱堆、污水横流的现象。不少农民调侃:“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

      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环境治理投入不足,缺乏有效手段,导致农村垃圾长期得不到治理。其次,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匮乏,对环境治理缺乏主动性也是重要原因。此外,农村环境自我净化能力不足,社会力量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导致农村垃圾处理问题日益严重。

      记者认为,农村垃圾既有历史“欠账”,更有思想意识的问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根治农村垃圾问题,就要从源头抓起,加强宣传和推广,逐渐提升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改变乡村生活陋习。另一方面,转变干部的思想观念,让干部勇于担当也至关重要。

      在采访过程中,有基层干部诉苦,镇一级财政实在困难,掏这么多钱放在垃圾问题上不太值得。

      资金缘何成了农村垃圾处理的“拦路虎”?真的就缺乏这些用于农村环保的资金吗?只要真抓了,真干了,办法自然有许多。比如采取村民自治的方式,发动村民落实“门前三包”;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可以适当收取少量的卫生管理费,相信许多村民也能理解和支持。

      老大难,老大出面就不难。在解决垃圾围村问题时,如果各地方领导干部对这个问题重视了,自然有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难题。目前,梅州是八仙过海,不少地方都已经探索出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经验。不少村民不等不靠,投入共建共享幸福家园的热潮。

      从实践可以看出,农村垃圾治理的出路不只是投入、村民自发,更应该凝聚社会合力。单方面的投入与付出,注定只能收到一时的效果,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农村垃圾治理更是如此。

      记者认为,应该倡导全社会参与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政府在项目设计、筹建、运行等方面要增加透明度,引入社会参与决策和监督机制。只有凝聚社会共识,“垃圾围村”困局才可能全面破解。

      农村垃圾问题由来已久,垃圾处理压力日益严峻。只有真正以公心赢民心、以诚心感民心,让村民从中感受到实惠,才能凝聚合力,形成良性循环,让青山绿水成为永不褪色的美丽图景。

      ■相关 梅江区砖厂已全部取缔

      “8年了,终于不用再闻这刺鼻的气味了。”在梅江区城北镇杨文村,看着废弃的洋文机砖厂,村民温伯告诉记者,从2009年砖厂开办以来,运砖车进出碾压村道导致路面不平,烟气、噪声污染严重。

      事实上,像洋文机砖厂这般现象在全市并不少见。大多数砖厂环保手续和环保设施不完善,严重污染周边的环境。在去年底中央环保督察广东期间,交办给梅州的案件中,砖瓦厂污染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为此,梅州市政府第一时间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砖厂清理整顿工作。

      其实,早在2015年7月,砖(瓦)厂污染治理问题就被梅州市列为挂牌督办的“十大重点环境问题”之一,开展了重点领域的砖(瓦)厂清理整顿工作。其中,梅江区政府就已经关闭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8家砖厂、1家瓦厂。

      “今年来,梅江区继续推进砖厂整治工作。”梅江区环保局党组成员陈志国介绍,接到转办件后,梅江区制定整治方案,在已完成城市规划区内砖瓦厂整治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全域范围砖厂专项整治。

      经排查,梅江区城市规划区外共有6家砖厂,其中包括洋文机砖厂在内的4家砖厂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被列为取缔关闭企业。在梅江区和环保部门努力下,今年2月,这4家砖厂完成了拆除验收工作。陈志国告诉记者,目前,梅江区的不合法砖(瓦)厂已被全部取缔,全面完成了砖厂整治任务。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