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 5年时间,他见证了汕头东部从汪洋变新城
  • 5年时间,他见证了汕头东部从汪洋变新城

    时间:2017-08-01 21:01:32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2011年,汕头东海岸开始启动填海工程,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者在这片土壤上“汇合”。中交(汕头)东海岸新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建伟便是其中一位。从一片汪洋到一座新城,他见证了汕头东部24平方公里的“沧海桑田”。

        黝黑而健康的肤色,是他在这座城市风吹日晒留下的印迹。坚定而执着的眼神,是他对于这座城市不变的热爱。转眼间,丁建伟在这片土地扎根已经5年,他与汕头之间有什么故事?

        每一寸填海土地

        都有他的汗水

        从早上踏入公司就忙个不停,丁建伟刚刚开完一个关于东海岸新城绿地规划的内部研讨会,趁着午休前的空档,记者终于见到了他。

        丁建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内蒙古大汉,在他还没来得及开口自我介绍的时候,他的同事打趣地抢着说,丁建伟来到汕头没多久,皮肤就变黑了不少。

        皮肤变黑和他来到汕头后常年在填海项目上“日晒雨淋”有莫大的关系。

        5年来,在这片填海填出来的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丁建伟的脚印,这个填海工程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牵动着他的心。

        “这里每一寸填海的土壤都凝聚了我们中交人为之流出的汗水。”丁建伟说。

        主修桥梁与隧道专业的他对工程相当熟悉,而这座填海工程的质量也牵动着未来百年住在新城上群众的安危。

        “在填海的时候,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着这片填海工程的质量。”丁建伟说。

        印象最深的是2013年超强台风“天兔”来袭。

        据他回忆,当时东海岸新城新津片区的海堤已实现合拢,但桥梁断面还未完全建起,而台风“天兔”的到来将会是海堤的第一道考验。

        那一年的台风风力达到17级,“这风力足以将9吨重的石头打到几十米外,将钢建拧成麻花。”那一夜,丁建伟和所有中交建设者一样都失眠了——如果这工程顶不住台风的压力,那就功亏一篑了,那如何给汕头信任中交的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卷?

        第二天一早,丁建伟和同事立马跑到工地去查看。让他们欣喜的是,虽然一地狼藉,很多建筑被台风吹散,但主要的钢梁骨架还在,并没有垮掉。

        “这意味着,中交投资的工程质量顶住了考验,这无形中也增强了我们对填海工程的信心。”丁建伟说。

        如今,总长16公里总投资44亿元的东海岸大道已实现全线贯通,累计投入130亿元推进东海岸新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持续推进,25公里海堤、20平方公里吹填造地等水利工程建设已经全部完成,东海岸1条大道、新津片区内的8条市政道路和3座桥梁已经完成,东海岸大道预计将于今年国庆开通。

        “语言不通也阻止不了

        我对汕头的热爱”

        丁建伟告诉记者,中交投资看中这座拥有深水港的内海湾城市,拥有丰富的侨乡资源,“经过综合分析,我们对汕头未来的发展态势抱有极大的信心。”

        然而公司在汕头的发展并非是顺风顺水。2013年,中交投资的东海岸新城填海项目测算后突然增加几十亿成本,这些未能阻挡中交投资在汕头项目的推进。中交投资没有对汕头提出任何的谈判筹码和条件,果断顶住压力,保证项目有序持续推进。

        “中交投资顶住了压力在汕头发展,而我也更加坚定了留在这片土地扎根,实现自己的信念。”人生地不熟,甚至语言不通都未能阻挡丁建伟对汕头的热爱。

        正所谓“留人先留心”,丁建伟的心已经留在了汕头。来汕五年,丁建伟说,自己已经融入了潮汕这个文化群体,随着公司项目的推进和长期发展,作为外地人的他,打算将自己的家庭也一起接过来,长期在汕头这片土地上“落叶、生根、发芽”。

        让更多人才来到汕头发展,是丁建伟的心愿。“我们当前也有意招纳一批高端人才,希望找到市场营销和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优秀工作者。”丁建伟说,“大部分高端人才在毕业后会选择在一线城市深造,到二三线城市的较少,因此中交公司相当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也希望引进更多人才。”

    ●南方日报全媒体记者 沈丛升 实习生 蔡少颖 通讯员 纪铓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