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 杏坛圣地耀春秋 客家文庙载儒风
  • 杏坛圣地耀春秋 客家文庙载儒风

    时间:2017-07-19 21:38:03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五华长乐学宫大成殿。何森垚 摄

    五华县华城镇长乐学宫。何森垚 摄

    长乐学宫的棂星门。何森垚 摄

      “梅人无植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所至以书相随。”南宋时期的梅州知州方渐曾这样评价梅州客家人悠久的崇文重教传统。

      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崇文重教的薪火在梅州延绵不息。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知识为荣成为客家地区一种文化心理积淀。如若穿越回百年前,徜徉在梅州大地,会发现“十室之邑,必有一校”所言非虚,学宫、学院、私塾、社学、义学等各类学校遍及城乡。

      这其中,作为地区最高学府的学宫,是教授、学正等古代教育官员聚集生员讲学、宣诏圣谕的场所,为国家培养出许多英才,在梅州教育史上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梅州尚有7座学宫,其中梅州学宫、长乐学宫和兴宁学宫保存较为完好。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实习生 何苑妮 通讯员 张炳锋

      始建于宋朝 开培育人才风气之先

      位于凌风西路南门考院前的梅州学宫,是古时候梅州最高学府。带着探求梅州崇文重教历史的心情,记者穿过高耸的外门楼,在秋枫和古榕的树荫下仰望红墙绿瓦的大成殿,琅琅读书声好似就在耳畔。眼前浮现出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在大成殿孔子像前跪拜、朗读圣训的景象。

      受雇看守学宫十余年之久的大爷对学宫的历史信手拈来。“梅州学宫始建于宋朝,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学宫迁到这里都有700多年了。”梅州学宫始建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最初设置于县城西区(今梅江区西郊街道办事处)。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学宫迁至于东南隅,即现在的考院路。

      梅州学宫曾在元朝十七年(1287年)毁于战乱,在元贞二年(1296年)重修,此后曾几经损毁、重修、扩建、改建。至清末,梅州学宫建筑计有大成殿、明伦堂、魁星楼、崇圣祠、棂星门、仪门、戟门、东西庑、泮池等。“2006年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学宫修缮好后,基本复原成清末时的模样。”

      梅州的学宫历史就是从梅州学宫开始的。客家人根在河洛,当先民们南迁来到梅州之后,把中原崇文尚儒、重视教育的风气也带到了梅州,让子女上学求知成为了大事,因此开始修建学堂提供学习知识的地方。据南宋地理学家王象之的《舆地纪胜》记载,北宋梅州知州滕元发创办梅州学宫,开培育人才风气之先。

      学宫在古时候亦称文庙、孔庙、孔子庙,是古代地方教育官员讲学与训导生员的地方,也是地方官员举行祭祀、宣读圣谕、拜谒圣贤等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学宫是中国古代地方建制同时开设的文化教育机构。古时地方建制必立学,立学必祀孔子。学宫的文庙关系到文教。”嘉应学院文学院院长曾令存教授说,在古代,“凡官兵人民经过(学宫),务须下马。”并禁止在学宫内停放马匹及其他牲畜。“学宫的文化至尊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文庙春秋,诗书礼乐传万世;杏坛桃李,仁义智勇耀九州”。除了作为最高学府的学宫,书院、私塾等培育人才的场所也在梅州纷纷涌现。《宋史》记载:刘安世谪居梅州,在州城中创建了第一所书院(后世称之为元城书院),招徒讲学,开梅州书院之先河。光绪年间,梅城第一所新式小学于道前街创办;黄遵宪等人设立嘉应新学会议所,大力倡办新学;梁春在附城“耕耘小筑”创办女校;女诗人叶璧华创办懿德女校。据不完全统计,至清末废科举前,梅州有书院24所、义学14所、社学20所、官学7所,私塾遍及城乡。

      由于崇文重教,文化底蕴深厚,从客家地区走出一批又一批历史文化名人。据统计,科举时代梅州地区出现了近300名进士,清代有“梅州人文冠岭南”的说法。李士淳、吴兰修、李象元、宋湘、黄遵宪等英才或经纶世务、为官牧民,或吟诗作赋、寄情山水;或皓首穷经,训诂雅正;或改造旧学,维新革命,为每个时期的国家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

      “可以说,在梅州人文史上,学宫在教育发展、人才培育、教化黎庶、敦厚民俗及传承国朝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曾令存说。

      明初监制完备 建筑寓意向学敬贤

      屹立在紫金山下540多年的长乐学宫,是古时嘉应州(今梅州市)少见具有皇宫风格的文庙学府。记者走进位于五华中学内的长乐学宫,红色的照墙首先映入眼帘。照壁上书写着“宫墙万仞”,随行的五华县华城镇文体中心主任黄伟均告诉记者,这四个字意在表现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学问与道德之高。

      进入仪门,三间两楼牌坊式的棂星门立于广场正中央,上面雕刻着精美的浮雕。三扇大门,正中的是状元门,两边的分别为榜眼门、探花门。穿门而入,状元桥、泮池、戟门、大成殿等依次映入眼帘。在巍峨的紫金山簇拥下,在葱葱郁郁的树木笼罩下,在五华中学浓郁的校园氛围感染下,长乐学宫显现出庄严与肃穆。

      梅州的学宫历史虽可上溯到北宋,但建制完备于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尊孔崇儒,实行科举八股取士,当年的梅州各县分别隶属于潮州和循州,县城也分别建起孔庙。长乐学宫便是在此期间兴建起来的。

      长乐学宫始建于明成化5年(1469年),正德年间重修,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水灾后重建。原建筑宏伟,但随着时间流逝,许多建筑已被毁。新中国成立以后,长乐学宫几经修缮,现面积约为原建筑面积的五分之三。“长乐是五华县的原名,长乐学宫内大成殿石金柱高达9米,为国内学宫建筑中所罕见。”黄伟均说。

      早于长乐学宫近100年的兴宁学宫是迄今为止粤东北地区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全、建筑面积最大的学宫。它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之后历经多次重建和扩建,时至今日占地逾十亩。

      梅州的学宫内建筑多相似,且有丰富的寓意。棂星门三扇大门不能随便开启,只有当地出了状元、榜眼、探花时才能开启。清乾隆年间,长乐(五华)相继中了武状元李威光,榜眼曾琼琲,从此长乐学宫的状元门和榜眼门就敞开了,而探花门则关上。兴宁罗孟郊中了探花,因此兴宁学宫就只开了探花门。

      泮池,即古所谓“泮宫之池”,在大成殿正前方,呈两个半月形的水池。《诗经》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旂。”泮池象征着儒家的礼乐教化。相传古时士子中了秀才,到孔庙祭拜时,可在泮池中摘采水芹,插在帽缘上,以示文才。

      大成殿是供奉孔子之处。大成殿敞开着正门和左右两侧门,在古代,前来朝拜的人们都是从侧门进出的,即使是天子前来也无例外,因为正门是至圣先师孔子进出的。大成殿内有许多楹联警句,用于激励和鼓励读书人。东庑与西庑均为祭祀孔门弟子等先贤先儒之所。

      “我们来参观学宫,是想学习先贤刻苦学习的精神,也是来感受儒家文化的。”记者在长乐学宫采访时,恰好碰到一批五华兴林中学的学生,他们利用暑假时间,组队到长乐学宫参观。“走在这里,参观科举、儒家文化展览,让我们更了解古时候的‘高考’,也增加了我对古文化的兴趣,回去后想找相关书籍看。”

      历经百世风雨 见证儒学经久不衰

      儒乃人之所需,教者从孝从文也。培养客家人才是无数名流雅士、乡贤故里的追求,一间间学宫、书院也由此建立,彰显着梅州自古以来崇文重教的传统。

      国际客家学会理事谢重光在《客家文化论述》一书中写道:“一个地区或一个族群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主要指这个地区或这个族群普遍存在的重视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因而形成的对文化以及文化传播者教师的特别尊重的社会风气。”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在客家人心中,敬仰儒学是世代相传、不可丢失的优良传统。学宫是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几百年来,在学宫的相伴下,儒家文化中涵耕读传家的重要内涵得到流传,仁孝等儒家思想也在客家人心中根深蒂固。梅州地区至今仍有“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冇老婆”的童谣,“耕田爱(要)养猪,养子爱读书”“子弟不读书,好比没眼珠”等民谚。崇文重教、刻苦勤奋、热情好客、念祖思亲、爱国爱乡等成为了客家人精神。

      在历史长河中,学宫、书院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甚至已难觅踪迹。“敬畏先贤,敬畏文化”被许多学者所提倡。“古代学宫具有藏书、讲学和祭祀的三大基本功能,集祭祀以孔子为代表的先儒、先贤,讲学与训导等为一体,讲授内容除了四书五经、诗词对联外,还涉及策论、法律、经济等。在中国,学宫已经沉淀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一个物化形态,挖掘学宫价值,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曾令存说。

      同时,曾令存认为,中国文化向来推崇政道合一,地方乡贤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学宫里奉祀的名宦和乡贤都是梅州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把他们的资料完整地清理出来对于树立人物标杆,发扬城市精神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梅州各级政府意识到学宫对一个地方文教传播的重要性,保存较好的梅州学宫、长乐学宫、兴宁学宫等得到修复。修复后的学宫虽已不再承担教育功能,但作为梅州文化的象征,依旧见证着梅州文风的经久不衰。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