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 “忠烈祠”辟为潮汕抗战纪念馆
  • “忠烈祠”辟为潮汕抗战纪念馆

    时间:2017-07-18 21:17:17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许端阳

     

      汕头忠烈祠修缮后,成为潮汕抗战纪念馆。

      炮座上依稀可辨“阿姆斯特朗”字样。

      位于市中心医院的汕头华洋贫民工艺院碑,已经加上玻璃护罩。

      在维新时期被少量购入中国的阿姆斯特朗前膛线炮如今立于石炮台公园门口。

      所谓文物,指的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近年来,国内越来越重视文物的保护,而汕头对于文物保护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除了陆续开展文物修缮外,还出台了《汕头市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行动方案》。

      在谈及文物的保护之前,需要对文物的历史意义进行厘清,还原其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时代的面貌。在汕头,除了负责文物工作的主管部门之外,社会各方面力量也正逐渐参与到保护文物、挖掘文物背后故事的行动中来,“保护文物人人有责”成为一种共识。

      现位于汕头市中山公园内的潮汕抗战纪念馆便是汕头合力保护文物的佐证。这处建筑,在湮没多年后,又被重新挖掘出其与抗战相关的历史,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省内仅有的几个纪念抗战先烈的“忠烈祠”之一。

      那么,在“忠烈祠”背后,又有哪些精彩故事?笔者进行了一番还原。

      ●文/图 南方日报全媒体记者 许端阳

      实习生 瞿楚楠

      抗战英雄魂归忠烈祠

      今年是抗战全面爆发80周年。目前在国内,纪念抗战历史的文物史迹为数寥寥,而将纪念抗战先烈的“忠烈祠”辟为“抗战纪念馆”的更是难得一见。

      而在汕头中山公园,便有这么一个例子。汕头将这座原本是少年宫的忠烈祠进行历史还原,同时布展开放,在成为全国第一处区域性忠烈祠修复的同时,也完成了全国第一个由“忠烈祠”到“抗战纪念馆”的变身。

      时间回到80年前。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后,日军开始全面侵略。1939年,日军在飞机的轰炸下,通过海上入侵潮汕大地,首当其冲的便是当时作为商埠港口的汕头。

      “据近年挖掘的史料及民间说法,当时日军入侵汕头埠之时,遇到了汕头爱国军民的抵抗,甚至爆发了巷战,但由于实力差距,不少军民被杀,尸体无人认领,便停放在中山公园内,也就是现在忠烈祠的位置。”忠烈祠顾问、汕头市文史专家鄞镇凯说,后来,这些英烈的尸骨也仅仅是草草掩埋。

      “在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号召各地建立忠烈祠以纪念为抗战牺牲的英烈,所以汕头便在这里选址,由汕头商会出资建了一座忠烈祠。”鄞镇凯说。

      可是,这座模仿潮汕祠堂风格建造而成的忠烈祠自1946年修建完成后就没有一天真正当作“祠”来使用过,反而被作为办公场所使用。在解放后,这里又被作为中山公园的少年宫使用,而且一用就是数十年。

      “我还记得,在我五六岁的时候,爷爷经常牵着我的手到中山公园散步,经过少年宫时会告诉我这里最初是忠烈祠。”鄞镇凯说。正因为有着这份记忆,他近年来积极地为忠烈祠的筹建奔走呼吁。

      政协提案建议保护修缮

      后来,少年宫搬出之后,建筑无人看管,年久失修。在2013年汕头市政协文史委《关于保护四处建筑,留住汕头三段辉煌历史遗迹的建议》的提案中,建议保护修缮忠烈祠。对忠烈祠的保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汕头市文广新局文物科工作人员苏华展从事多年文物工作,他参与了忠烈祠挖掘的经过。“原先很多人不知道这里是忠烈祠,经过考证之后,虽然在档案中只有简单几句话,但也能够证明这里曾经作为忠烈祠。这处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对于汕头来讲极其珍贵,值得保留。”苏华展说。

      他仍记得,最初到忠烈祠现场时,屋顶大部分已经塌陷,墙体也大多残损,庭院更是长满杂草与榕树。“经过仔细清理,我们还在大门口发现一副用泥封住的对联,内容与忠烈祠相吻合。”苏华展说。

      在汕头市政府的支持下,由潮籍华人企业家庄坤平捐资200万元作为修复经费的忠烈祠修缮正式启动。2014年7月,忠烈祠修复大体完成,这座原本用于纪念抗战英烈的建筑,终于在建成将近70年后,在后人有心的挖掘下,成为纪念潮汕抗战先烈之地。

      藏品来自民间收藏家及慈善机构

      目前,忠烈祠作为潮汕抗战纪念馆开馆已近两年。在馆中,展示着不少抗战时期的珍贵藏品,其中包括被掳劳工证件、抗战期间潮汕籍空军资料、日方在侵华期间发行的多期画报、潮汕地区出水日军军刀、潮汕民间抗日所用的猎枪等武器、军方及日军物资一批、华侨抗日爱国侨批一批,甚至笔录的亲闻日寇侵略罪行、官家小姐参加救护队所留的战地赠言本等藏品,已经超过350件,这些藏品均来自民间收藏家及相关慈善机构捐赠。

      忠烈祠中烈士杨一鸣的墓碑格外引人瞩目。据工作人员介绍,杨一鸣是广东揭阳人,当年奉命驻守在桑浦山前沿。1940年,在与日军交战时杨一鸣身中数弹,受伤严重,逼退敌人以后担心一份重要的军事图纸落入日军手里,便嘱咐他的勤务员把他身上的图纸毁掉,不能落入敌人手中。后来到医院时杨一鸣已经牺牲。牺牲时他只有一个长女,妻子还在孕中,小儿子未出生便成了遗腹子。

      杨一鸣的子女说,父亲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遗物,只有一块墓碑。他们已经捐献杨一鸣营长抗战牺牲的墓碑给忠烈祠作为永久纪念。

      每到与抗战相关的纪念日,如6月21日汕头沦陷日,汕头在忠烈祠便会举行相关的活动,教育各界人士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据统计,开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已经有超过18万人次进馆参观。

      近来,忠烈祠还与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在每周六上午10点为游客提供免费讲解。为此,党史研究室专门组织了9个年轻的工作人员担任义务讲解。

      ■相关

      这两处文物也找到了“好归宿”

      除了忠烈祠,汕头还有两处位于公共场所的文物找到了“好归宿”——一处是在汕头市中心医院新门诊综合楼基建时出土的华洋贫民工艺院碑:另一处则是位于汕头市石炮台公园的崎碌炮台。它们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出土石碑记载罕知历史

      华洋贫民工艺院碑位于住院A楼大埕西南角的树荫下,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因此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作为文物进行采集、拓片、研究并录入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平台,目前已加上玻璃护罩。经研究发现,在这块碑的背后,有一段汕头不为人知的慈善故事。

      “华洋贫民工艺院碑立于1928年,碑文、篆额、书丹均出自时任汕头孔教总会会长兼时中中学校长、知名书法家杨雪立之手。”苏华展介绍道。

      根据碑文内容记叙,1922年8月2日,汕头遭遇特大飓风大潮,风灾过后,汕头市区出现许多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灾民,各港华洋善士纷纷捐资赈灾,并利用崎碌潮梅工艺厂旧址建设了灾民工艺院,附设孤儿教养院,较好地安置灾后流离失所的乞丐、孤儿。

      这期间,因社会动荡,市区的乞丐、流氓、孤儿有増无减,灾民工艺院的场地便不够用了。筹办员徐子青建议扩建贫民工艺院为收容地。1925年兴建筹办主任郑铁如等悉心规划,拨赈灾余款,在原工艺院的左侧拓建若干所院舍,解决在汕的流氓、乞丐安身之所,并教诲他们,对于生病者施以医治。

      由于仅以华洋捐款难以维持供养贫民工艺院人员长期的日常衣食问题,1926年,经董事长钟少岩、林玉书请求官方拨款援助解决。时任范市长从市库中拨款400银元作为工艺院的援助经费,并将此定为规例,即今后每月都从市府拨给工艺院400银元为正常经费。官方的赈灾行为带动民生事业,当时的仁人善士随之踊跃捐资贫民工艺院的慈善事业。

      为对这段历史进行进一步研究,苏华展与同事一道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中心医院的原址不单是华洋贫民工艺院,历史上还曾作为孤儿院(1922—1943),1925年便是在孤儿院的基础上加建汕头贫民工艺院。1939年6月21日汕头沦陷后,汕头贫民工艺院处于停顿状态。1942年5月“汕头贫民工艺院”名称改为“汕头救济院”。1946年后,官方以“汕头救济院”名称复办该院。

      汕头解放后,救济院于1950年6月由汕头市民政局接管,1951年7月改隶汕头市福利救济委员会,1953年1月,由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广东省分会接办并改称汕头市生产教养院。

      铮铮铁炮险成铸铁

      如果说到文物抢救,就不得不说到现在的崎碌炮台,也就是石炮台公园门前的那两门铁炮。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朝同治13年(1874年)的崎碌炮台早在1991年10月18日便由汕头市政府对其进行全面修缮,并在其周围增地辟为汕头市石炮台公园。

      但当年,相关人员在做好公园建设的同时,却发现公园存在着“有台无炮”的处境。为填补这一缺憾,相关人员积极到各处寻找炮械充实公园的历史内容。

      “现在位于公园门前这两门阿姆斯特朗前膛线炮便是一个‘无意间的惊喜发现’。”苏华展介绍道,“经过多方打听,发现当时的汕头铸钢厂有两门古炮,据当时工厂工人说,因为这两门大炮是在大炼钢铁的时期从汕头市区运过来的,由于大炮体积和重量较大,再加上膛内有哑弹,工人怕破坏熔炉,所以不敢炼成钢铁,就一直放在工厂内,石炮台公园筹建办和当时的市城建局相关负责同志多次到铸钢厂谈判,并在市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市城建局支付18000元作为运输费补偿铸钢厂,铸钢厂同意无偿调出这两门大炮,安放在石炮台公园。”

      作为历史上19世纪英国的主力装备火炮、在维新时期被少量购入中国的阿姆斯特朗前膛线炮,虽然它们的“前世”仍有待挖掘,但如今却“守卫”着崎碌炮台,相映成趣,相较于险些成为铸铁的命运,可谓是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南方日报全媒体记者 许端阳

      实习生 瞿楚楠 通讯员 苏华展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