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 排瑶文化记录者:从民俗摄影中走出来的“工匠”
  • 排瑶文化记录者:从民俗摄影中走出来的“工匠”

    时间:2017-07-14 21:16:49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姚水波

    连南排瑶文化记录者盘鹃——

    从民俗摄影中走出来的“工匠”

    盘鹃作品:排瑶妇女的三角花帽头饰。

    刚刚获得第10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中的“传统礼仪类记录奖”的盘鹃先生,近10年来专注于连南瑶族民俗文化摄影,其作品被国内多家杂志刊物采用,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评价他为“民俗文化记录的佼佼者,也是优秀的民俗文化传播者”。

    “之所以选择以摄影的方式记录排瑶的各种文化现象,是怕它某天被时代的潮流淹没。”在连南的瑶寨古村落中及所有的传统民俗活动中,盘鹃的身影似乎必不可少。一直以来,他以一种近乎于执拗的“工匠”精神,“抢救性”地记录着连南排瑶民俗文化。

    ●南方日报记者 姚水波

    因撰文与摄影结缘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盘鹃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被安排到连南农林业部门工作,工作岗位的性质,使他经常接触到瑶胞群众的生活习俗和文化活动,闲暇时间则以瑶族民俗风情为题材,进行文字记录和创作。

    对瑶族民俗文化现象抱有极大热情的盘鹃,主动放弃待遇优厚的宣传部工作,下到基层做一个文化站站长,每天与瑶族群众们打交道,他乐在其中。

    连南是中国少数民族瑶族的聚居地之一,也是瑶族的分支——排瑶的唯一聚居地。在基层工作的无数个日子中,盘鹃用文字记录下了几乎关于瑶族民俗文化的一切,如今,他所做的一些文字记录,仍然为一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刊物所引用、备注。

    盘鹃的文字记录书稿——《手,瑶家两代人纪事》,曾获《南方农村报》国庆征文二等奖。

    深厚的生活积累以及长年对排瑶生产生活的耳濡目染,让他对该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以至于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中肯地表示:“我所选择的主题,都是自己比较熟悉的,最能反映当地瑶族文化,也是最有可能被时代潮流淹没的民俗文化现象。”

    盘鹃忆述,由于对瑶族文化的记录,总被要求“图文并茂”,这使他不得不去搜集一些图片,“找不到就只能自己去拍,当时用的也只是傻瓜相机……”

    就这样,盘鹃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一发不可收拾。例如,其本人所撰写的《诗画瑶山》手稿,竟一次性“搭配”了300余幅照片,而其中大部分图片均为他本人拍摄。

    盘鹃作品:排瑶的葬礼。

    摄影题材就在身边

    上世纪80年代的民间,一台相机难求。盘鹃坦言,直到2010年后,他才真正地接触上单反相机。由于此前的长久沉淀,单反相机的一些拍摄技巧他很快就上手了,并很快地找准了自己所要拍摄的题材——他从此要用单反相机将瑶族民俗记录下来,一如他曾经用文字记录那样。

    盘鹃的家乡——连南油岭瑶寨,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传承,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被媒体称为“活着的古村落”。盘鹃说,家乡民俗文化题材“多如牛毛”,并且“就在自己身边,拍摄不必舍近求远”。

    然而,对比起文字记录工作,民俗题材的摄影的难处却多出许多,绝非闭门造车。盘鹃坦然,很多次拍摄都是无功而返,多次的临场经验让他得出教训。

    “例如,你首先对瑶族文化现象及其历史背景得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在盛大活动面前,林林总总的瑶族元素会瞬间映入你眼帘,你要预先想好,你这次要拍的题材是哪个?要拍的内容是什么?不是随机拍一通,摄影,也要先打好腹稿。其次就是,要与拍摄对象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让对方知道你要拍什么。”盘鹃说。

    在摄影功夫上,入门不久的盘鹃总是试图从多个角度去拍摄,“多个角度,就多个发现,角度多了,事物的内在一面就会慢慢显露出来。”这样的理念,体现在他诸多的摄影作品中,从《舞动瑶山》到《连南排瑶服饰》,再到《排瑶的葬礼》。

    他拍一组图片用了5年

    从他许多系列作品的拍摄时间跨度来看,他是一位具有“工匠”精神的民俗摄影大师,例如《连南排瑶服饰》系列,历时3年;《排瑶的葬礼》系列,历时5年……

    从无意识的抓拍,到有意识的悉心挖掘,《连南排瑶服饰》系列图片,历时了3年之久。盘鹃坦言:“从绣花到成品及细节如花帽、绑带等,我都力求尽可能将每一个细节,都一目了然地展示给大众。”

    《连南排瑶服饰》系列的大部分图片,都出自油岭瑶寨的民俗节庆活动——“瑶族耍歌堂”。瑶族耍歌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许多摄影人在面对载歌载舞的盛大场面时,总是想方设法去捕捉“予人视觉冲击”的一些画面,而盘鹃却另辟蹊径,在细节处下功夫。

    “为何在排瑶服饰上下功夫?”对排瑶服饰的专注拍摄,再次体现了摄影强大的记录属性,而盘鹃本人则凭借着该系列图片,再次向世人揭示了排瑶服饰中所体现出的瑶族文化传承及精神信仰。

    “瑶族没有文字,他们身上穿的服饰,就是他们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信仰。服饰中的每一个图案纹饰几乎都隐藏着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或喻指开天辟地,或暗示祖先迁徙,或是征战拓疆。这些图纹表达了瑶族中的某种崇尚和信仰,体现民族本身的发展变迁。例如,服饰图纹上所显示的漂游在波浪上的马头和以红色为主的色调,反映了他们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盘鹃解释。

    对每一组图片的执着拍摄和精心挑选,无不体现了盘鹃本人对排瑶文化理解之深刻,为此,他愿意花上多年的时间。

    他的另一组作品《排瑶的葬礼》,则是用了5年时间才完成的。盘鹃介绍,虽然排瑶的葬礼也是自己熟悉的题材,但拍摄起来则相当困难,原因是排瑶葬礼的“排他性”。

    据说,排瑶民俗中,历来视父母长辈为“天地”,而“天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对于辞世的祖辈,他们的葬礼自然也十分神圣而庄重,葬礼举行时,族外人不能来打扰。

    排瑶葬礼中的“哭灵”和“法事”两个仪式,尤其独具民族特色,为了拍到这些场景,盘鹃着实煞费了好一番劲儿。他回忆,先是与他们族中德望颇高的“先生公”(排瑶的“先生公”类似于部落中的巫师)做好沟通工作,再就是与逝者的长子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来意,“他们都同意后,才能对葬礼进行拍摄。”

    他对葬礼中的“哭灵”仪式进行了大量拍摄。对自己当时的心境,盘鹃坦言到,排瑶的“哭灵”仪式,场面神秘、阴森,对于不了解其文化背景的外族人来说,不免会感到害怕。

    “我在光线柔弱的环境下进行艰难的拍摄,断断续续,花了近5年时间才完成了这个系列。”一个专题拍那么久,盘鹃自己也有些感叹。

    盘鹃及他的摄影作品。姚水波 摄

    ■人物档案

    盘鹃,瑶族,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油岭瑶寨人,长期在乡镇一级从事行政工作,现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连南瑶族自治县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民族风情类图书《诗画瑶山》。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