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 “公检法”来电怎么办? 市反诈骗中心教你见招拆招
  • “公检法”来电怎么办? 市反诈骗中心教你见招拆招

    时间:2017-07-07 23:09:27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林小军

    网络图片

      近日,我市反诈骗中心向社会通报近期全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情况,今年第二季度,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接报警情环比第一季度呈上升趋势。冒充公检法和领导、熟人诈骗是近期最为高发的二类电信诈骗案件,而网络购物和网络刷单诈骗则排在网络诈骗前两位。

      涉高考中考电信网络诈骗“零报案”

      今年高考、中考前后,为了避免考生和家长落入骗子的圈套,我市反诈骗中心在加大拦截提醒工作的同时,提前通过新闻媒体平台和各类微信公众号发布骗局预警信息,随后还联手教育部门,把防骗宣传资料直接发到了全市各县、市、区每一名高考、中考学生的手中。从目前市反诈骗中心接警平台的数据可以看出,精准到位的防骗宣传教育和拦截提醒工作有力阻断了诈骗分子的“发财梦”,截至发稿,市反诈骗中心未接报任何一宗以高考、中考为由对考生和家长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

      进入幸福的暑假生活后,学生仍需对各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保持警惕防范之心。部分学生也许会找兼职赚零花钱,但找工作时可要小心网上商家招聘人员刷单的陷阱。近日,一名在校学生联系了一名网络招聘广告的QQ客服,对方发来一个“XX珠宝玉石在线旗舰店”的网址,让他拍上面的商品刷单,并随后返还了本金和支付了佣金。接着,该在校生为了赚取更多的佣金,应对方要求又先后5次拍商品,每次拍5件到100件不等,被对方共骗走3万6千元。事实上,在网上商城“刷信誉”等虚假交易行为已被明令禁止,并非正当兼职。因此,警方提醒求职者,凡是在网上遇到兼职扫码刷单返还佣金的都是诈骗,遇到类似情况,请立即举报。

      接“公检法”来电切莫慌张

      今年第二季度冒充公检法诈骗继续呈现高发势头,成为所有电信诈骗中案发数量最大、诈骗金额最高的类型。今年4月22日,霞山区一位市民接到一通自称是广东省通信总局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该市民涉嫌开通电话号码骚扰他人已被人报案并向该市民提供了一个电话号码。该市民于是拨打此电话,电话那头一个又一个所谓的“张警官”、“朱警官”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左科长”、“刘检助”等人先后亮相,在他们各种诱骗下,该市民被骗去100多万元。

      冒充公检法的诈骗手法尽管已经非常陈旧,但仍然屡试不爽,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骗子声称来自权威的公检法部门,又编造出涉毒、洗黑钱等非常严重的刑事罪名,这些都足以让普通老百姓在接到电话后手忙脚乱,丧失理智;二是这些骗子会多次转接电话,让“警官”、“检察官”轮番上阵,通过诱骗、恐吓等手段,要求受害人向指定安全账户转账汇款,这种环环相扣的做法让受害人处于高度惊恐状态。

      微信发来“通缉令”“逮捕令”纯属骗局

      值得注意的是,冒充公检法诈骗手法在我市已经出现了升级版本。如果把单纯打电话诈骗称为1.0版,那么“打电话互联网”则可称作冒充公检法诈骗的2.0版。曾有骗子在电话中向事主提供过一个仿真度极高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官网”,事主登录网站后竟然真的查询到一份贴着自己大头照的“通缉令”。而“电话微信”则是该类诈骗的3.0版,为了让受害人更加便捷高效地查看到自己的“通缉令”或者“逮捕令”,骗子添加事主微信,直接截图发到事主手机。诈骗版本越高,诈骗成功几率就越大。

      市反诈骗中心民警指出,“通缉令”、“逮捕令”、“拘捕令”是骗子用得最多的法律文书。骗子将非法窃取的个人信息导入固定的文书模板,里面的姓名、身份证、住址和照片等均为受害者本人信息。但其实,这些“令”和公检法机关真正的法律文书相差甚远,有的甚至错漏百出,只是由于普通群众日常接触得少,不易识别真伪。

      其实识破骗局的方法很简单,群众只要牢牢记住三个关键环节:1、公检法人员绝不会对违法犯罪行为通过电话进行调查办理;2、公检法机关绝不会让公民个人自行上网查询通缉令、逮捕证,更不会把通缉令、逮捕证等拍照后发到个人手机;3、公检法机关绝对不存在“安全账户”或“核查账户”,也绝不会电话通知公民转账汇款。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