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 深港医疗合作 港大深圳医院“不一样”
  • 深港医疗合作 港大深圳医院“不一样”

    时间:2017-07-06 22:59:56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近年来,内地医疗市场对香港逐步开放,广东更因与香港地缘联系紧密,一直积极推动CEPA先行先试。截至2017年6月,在广东的深圳、广州、顺德、中山等地已有26家港资医疗机构开办,港医在粤设置医院、诊所、门诊等医疗机构批准书已达38张。

      在一水之隔的深圳,港大深圳医院已开业5年,并有6家港资独资医疗机构。其中,港大深圳医院的启用、首间香港独资医院的开业均成两地医疗合作发展的成功示范,这些成功不仅造福于内地居民,也惠及香港民众。在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层面建设的大环境下,两地医疗合作交流将踏上新的台阶。《南方日报》推出关注“深港医疗合作”系列报道,走进港大深圳医院和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探访深港医疗合作新成果。

      6月27日,早上6时50分,一辆跨境大巴从香港岛薄扶林的玛丽医院出发,目的地是深圳湾红树林旁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港大深圳医院”)。车上坐着几十位教授和医生,他们是香港大学派驻港大深圳医院的医生和主管们。

      这种“双城记”的生活,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内科顾问医生白明珠教授已经过了5年。没有早起的困乏,一上车,白明珠教授和她的香港同事们就进入业务交流状态,从科室临床诊断中伦理的探讨,到神经内科康复医学的发展等话题,小小的车厢俨然成了一个会议室。

      从香港薄扶林到深圳湾红树林的车程只有一个小时左右,但是两地的医疗体制、习惯和文化却截然不同。2012年7月1日,香港大学和深圳市政府合作运营的港大深圳医院正式开业。从那天起,白明珠教授和她的同事们就有一个共同目标:要把港大深圳医院建成一所“不一样”的公立医院。

      在经过长达5年的摸索与磨合之后,港大深圳医院吸收了两地的优势,通过减少耗材浪费、取消打点滴等,节省医疗成本;通过改革收费制度,实行打包收费等绿色收费;不收红包,通过制定合理的薪酬福利,提高员工积极性;通过公开披露,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等,以国际视野、先进理念引领改革和发展,初步建立起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体系,树立了深港医疗合作的新典范。

      1 改变从医患间的信任开始

      1984年,白明珠就去了英国读大学,专业是医学。毕业后,她一直留在英国进修、工作,拿到了利物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做到了顾问医生。2012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开业前夕,白明珠收到了来自香港大学的邀请,聘请她到香港玛丽医院和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做内科顾问医生。

      “当时我知道这家医院是一所改革试点医院,对于我们这些过来深圳做事的香港同事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与她的香港同事一样,白明珠有很多“不习惯”——比如,不注重病人隐私,病人未经过家庭医生诊断就会自己选择一个专科医生去看病等,这种就医习惯与香港不一样。

      她还记得医院开业初期,第一次门诊的时候,虽然医院已经开通了预约挂号服务,候诊大厅有电子叫号,但很多病人仍然排队站在医生诊室门口,看医生给其他病人看病。“这其实是侵犯了病人的隐私权,也是对医生和病人的不尊重。”白明珠说,后来知道病人是怕其他人挤到前面,医生先给看了。而让她更感到奇怪的是,有些病人会认为医生开药开得少,并且还自己要求打点滴。

      “这主要在于病人的不信任。”港大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说,他们不相信预约制度是公平的,也不相信医生可以提供专业的服务,他们相信钱可以买更多的药来治病。他认为,内地医改面临的一个很大障碍就是病人与医生之间缺少了一个“信”字,如何增进彼此的信任是港大深圳医院一直在探索的事。于是,这家以“改革”为己任的医院从开业那天起,就从“全面预约制”“病人关系科”和“不良事件上报部门”等制度和管理上进行探索,重建医患关系。

      在就医模式上,医院全科门诊采取预约制,患者每次就诊时间约为15分钟,保证医生有充足时间与患者沟通、交流并做出诊断。

      “病人关系科”的设立也是港大深圳医院向外界发出的强烈信号:不要暴力。在香港,负责管理公立医院的医院管理局多年前已订立严格的“两层投诉处理机制”,确保投诉有门、处事公正。其中,分布在全港各家公立医院及专科诊所的病人联络主任是医管局的第一层投诉处理机制。借鉴此模式,港大深圳医院率先在内地设立“病人关系科”,专门负责医患关系的处理。“病人有任何疑问、投诉都可以直接找关系科,医生不用纠缠进去,避免了病人和医生的正面冲突。”

      “不良事件上报部门”是医院信息公开披露的平台。同时担任不良事件管理小组负责人的白明珠教授介绍,公开披露是鼓励医生主动上报不良事件,医生不会受到惩罚同样也不会得到奖励。在病人发现失误之前,医院主动告知病人并解决失误,和病人交流后进行相应的赔偿。每一次公开披露后,相关部门就会召开会议研究治疗过程的每一个步骤,“让医生没有顾虑去承认错误,同时研究如何预防以后的医疗事件,降低之后的错误率。”

      “过去在病人关系科收到的医疗投诉中,涉及到服务态度的比较多,医院通过不断改进看病流程、提高服务态度,逐渐降低投诉率。”白明珠说。2016年,深圳市卫计委全市医院满意度调查结果,港大深圳医院病人满意度为深圳市属综合性公立医院第一名。

      2 这里的医生一点也不轻松

      6月28日下午3时半,记者等待采访张丽君时,她正在看当天的第38个病人。从8时半到12时40分,张丽君一共看了29个病人,中午她还参加了一个多学科会议,下午2时又开始了门诊。

      2012年,已经在公立医院工作近30年的张丽君跳槽到港大深圳医院风湿免疫科,成为港大深圳医院改革的参与者。“这里的模式和平台吸引了我,在这里,大家的关系比较简单,就是把工作做好。”张丽君说。

      在同行的眼中,港大深圳医院的医生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待遇高、工作量小,周末也不用上班。然而,张丽君却直言,港大深圳医院的医生一点也不轻松。

      “一方面的压力是来自病人的高期望。”张丽君说,风湿病属于疑难杂症,要为病人服务好,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除了看门诊、查房外,还需要留出时间学习、查找文献资料等。”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政府对医院的期望。

      压力与动力相伴相生,而动力来自收获和成长。在港大深圳医院,临床治疗非常重视循证医学,医生的每一个诊断、每一个处方都要有依据,不能只凭“经验”,这对医生的理论和临床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氛围特别浓厚——内地医生有机会去香港参加培训,平时每周也会有1—2次的学习,还可以利用中午的时间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培训等方式提升自己。“我中午都要用来学习、培训,或者与其他科室的同事开多学科会诊会议,下午下班之后还要学习或培训。”张丽君说,不断的学习促使医生在临床技能、沟通技巧、科研等方面不断提高。

      收获不仅仅是医术的提高,还包括对病人的态度。张丽君说,一位香港医生对待患者的态度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曾经大内科有一个病人拒绝在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但又不愿转去其他医院,医生向患者做了很多解释和劝说工作,结果患者依然无动于衷。于是,港大深圳医院呼吸内科主管、顾问医生许建名就单独与患者进行沟通,坐在患者床边与之交谈了3个小时,最终说服患者进行下一步治疗。

      “香港医生对待病人非常耐心,态度也很和蔼。”张丽君说,每次面对病人的时候,这些香港教授与病人沟通的方式、对待病人的态度就是她学习和效仿的榜样。5年的时间,也让她更深刻理解“同理心”的真正含义。

      “对于医生来说,尤其是那些愿意在医学方面有所作为的年轻医生,港大深圳医院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张丽君笑着说。她也发现,医院年轻的医护人员在这个平台上进步很快,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现在很多年轻医生跟着香港医生用英语查房、会议探讨、收发邮件等工作都没问题。而且在医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医生的耳濡目染下,年轻医生更有责任感,做事更加规范,最终受益的是病人。

      白明珠教授和同事正在查看病人病情。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摄

      3 改革陋习不能妥协

      卢宠茂认为,作为深港医疗合作的一个示范,港大深圳医院的成立本身就如同一个巨大的“一院两制”试验田,将两种完全不同的医疗体制、习惯和文化融合在一起。

      “内地和香港两地的医疗各有优缺点,香港医疗的优势是‘公平、公益和质量’,内地医疗的优势则是‘数量和效率’。”卢宠茂说,港大深圳医院就是探索两种优势融合的载体。

      过去5年,港大深圳医院实施了系列改革,在质量和数量、效率与公益之间寻找平衡点。比如,实行全面预约制,先全科后专科;采取团队诊疗,病人看病时不能指定医生,更没有所谓“专家号”的概念;推行打包收费,降低病人治疗成本;取消编制,高薪养廉、拒绝红包和回扣,建立新的医患关系;设置病人关系科,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推行循症医学,严格抗生素使用;实行绿色手术,少用一次性高值耗材,减少资源浪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等。

      从一开业那天起,港大深圳医院就一直坚持不轻易使用抗生素,并取消门急诊输液,除非是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否则不会轻易使用抗生素注射液。一直以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药品使用的各项指标优于国家标准。今年1月至3月,该院药品占医疗总收入比重为20.83%,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仅13.28%。

      拒收红包也被写入医生和医院所签劳动合同中。2013年,港大深圳医院设立了病人紧急援助基金,将无法退回的病人的礼物,在医院内公开拍卖,所得资金存入基金,用于帮助有需要的病人。截至2016年底,共举行拍卖29次,拍卖筹款资金近10万元。

      在港大深圳医院,还推行打包收费制度和“绿色手术”的理念。港大深圳医院胸外科医生庞大志做了数百例胸腔镜切除手术,80%以上完全不使用一次性高值耗材,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数据均无明显差异,费用却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绿色手术”推行的突破口就是打包收费,如果能给医院一个合理的收费,省下来的耗材,可以体现医生的专业价值。这样不仅能改变原来的收费模式,减少资源浪费,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更能体现让医生的专业价值得到回归。

      “是否会有水土不服?”从开业那天起,外界对港大深圳医院就存在这样的疑问。“最初探索有一些不成功,这应该就是大家所说的‘水土不服’。”谈到医院初建时面临的各种困境,卢宠茂无奈地说。比如医院控制抗生素的使用率、全面预约制度、不收红包、全科门诊打包收费等制度,在初期都被很多人所不接受。“很多病人不相信‘不打点滴就能治好病’,甚至有患者在被医生拒收红包后就直接离开医院不再就诊。”卢宠茂说。不同的就医习惯和就医文化,导致“港式”医疗服务“水土不服”,医院门诊量一直得不到提升,外界对医院也并不看好。

      在很多国内同行眼中,港大深圳医院的改革是因为有了雄厚的财政投入,政府兜底,一旦政府不“买单”,医院改革很难进行下去。其实不然,港大深圳医院2012年10月开业,由深圳市政府出资35亿元兴建,前5年的营运费用由深圳市政府补贴,补贴的标准跟其他新建医院一样。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2015年度部门决算信息显示,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港大深圳医院获得的财政拨款分别是8.6亿元、6.8亿元、7.2亿元和5亿元。换言之,港大深圳医院在深圳市财政中占有的拨款数额与同等级别的医院是相当的。绝对数额来看,甚至是最低的。

      不过,在遭遇瓶颈后,港大深圳医院并没有妥协。“只要一直坚持和公众解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相信医院的改革慢慢地会被更多人理解。”卢宠茂说。

      令卢宠茂欣慰的是,医院部分创新之举不仅获得病人的认可和支持,还在深圳市、广东省乃至全国被推广。比如,如今全面预约制度已经在深圳市全面推广。取消编制、按岗定薪的人事管理和薪酬制度推广到深圳市新建公立医院。2016年10月,广东卫计委要求,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逐步取消门诊输液。而在一项有231位参与打包收费的患者术后调查中,分别有89%和88%的患者认为打包收费可以有效控制“过度用药”和“过度检查”,91%的患者赞同或非常赞同手术打包收费的政策推广。

      目前,港大深圳医院已开放病床1500张,2016年全年共完成门急诊量136.48万人次。卢宠茂认为,作为一家公立医院,港大深圳医院提供的服务量有限。其最大的作用,在于输出先进的医疗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以及培养国际化的医疗人才等,让这些理念、模式和人才影响更多内地医疗,惠及更多的患者。“现在看起来,港大深圳医院的研究已经初步成功了。”卢宠茂说。

      4 为两地培养医疗人才

      在CEPA的合作框架之下,港大深圳医院作为深港合作和改革创新的典范,不仅造福于深圳和内地居民,也惠及香港市民。

      70多岁的孔阿姨是一位长期居住在深圳的香港人,年纪大了病痛也多,不过,现在她很少跑回香港去看病。作为跨境医疗方面的重要政策创新,2015年10月,港大深圳医院成为香港长者医疗券内地首家试点医院。孔阿姨在港大深圳医院看病,都可以使用长者医疗券,一年的金额是港币2000元。

      卢宠茂说,深港两地生活联系日益繁密,跨境医疗服务已经成为迫切所需,尤其是对于年事已高的长者。据了解,每天约有33万人次的香港居民到访内地,预计当中超过6.7万人次为60岁以上的长者,而目前有逾11万香港长者定居于内地,其中约上万名香港长者定居深圳。截至2017年4月,在港大深圳医院使用医疗券香港长者达4590人次,其中中医科、呼吸内科、心内科、急诊等科室最受欢迎。

      今年5月31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和香港长者安居协会又联合宣布,于今年7月正式推出跨境“平安服务”。这意味着,在深圳居住的香港长者,其家属将可以透过“智安心”手机程序收到通知,长者可通过香港长者安居协会的24小时平安服务热线中心,直接到港大深圳医院就医。

      卢宠茂表示,港大深圳医院是深港双方在医疗卫生方面最成功的范本,不仅促进了优势互补,资源和服务共享,也实现了共同培养人才,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目标。

      5月5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举行第四届唇腭裂公益诊疗行动,来自全国各地的40名唇腭裂小患儿在医院接受深港专业外科团队的免费手术治疗。而在此之前,港大深圳医院已累计为100多名贫困唇腭裂患儿进行了免费手术治疗。

      唇腭裂公益诊疗行动不仅成为港大深圳医院的一个品牌,也是该院一次大型的培训。“内地病例复杂,疑难杂症多,数量多,这对香港医生是很好的挑战和学习机会,不仅能令他们增加眼界,还能提高自身医术。”卢宠茂说。比如,在香港公立医院,一年做唇腭裂手术不到20个。但是,港大深圳医院把此次公益行动变成一次培训的机会,邀请深港两地整形专科医生参加。在手术前邀请国际整形专家进行专业培训,香港医生3天时间还可以观摩50个病人手术,接触各种病人,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

      “内地病例数量大,可以好好学习研究,反过来也是在帮助发展香港的医疗,帮助培训医生。”卢宠茂说。港大深圳医院已成为让更多香港医生了解深圳的一扇窗口。截至目前,已有200多名香港或海外医生取得了在港大深圳医院行医的执业资格。港大深圳医院同时承担香港大学附属医院的教学工作,医院定期接收香港大学医学、护理、药学等各专业学生实习,也成为他们了解深圳的一扇窗口。此外,医院还接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院校学生来院学习。5年来,依托港大深圳医院这个平台,深港两地医疗合作逐步深入,更多深港居民从中获益。

      从今年开始,港大深圳医院将“自负盈亏”,如何提高医院的效率和效益是摆在眼前的最大难题,医院在公平优质和集约高效中要找到平衡点,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卢宠茂表示,未来,依托港大深圳医院,深港两地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人才培养等方面将进一步深入,深港医疗合作的示范作用也可以推广到其他领域。

      策划:吕冰冰

      统筹:向雨航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向雨航 见习记者 祁觊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