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 60年炼就"超能力":看一眼玉就知如何成器
  • 60年炼就"超能力":看一眼玉就知如何成器

    时间:2017-07-05 21:57:31  来源:南方网  作者:刘莉云 马喜生

      将每块原石翡翠“吃透玉料、挖脏避绺”,雕刻出最美一面,不仅是肇庆四会玉雕师对玉石的尊重,也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南方+记者一行人走进“嗡嗡”作响的玉雕作坊,玉雕师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他们正戴着口罩,伏在四四方方的工作台上,一手执锣机一手执玉,在水柱的浸润下,细细打磨着每一处多余的玉肉。更令人惊叹的是,每个玉雕师面前都没有图纸,他们却凭借对主题的吃透,而将原石雕刻成一块块“宝石”。

      “我工作十多年了,具体记不清了。每天最少都要在坐8个小时。”在徐国富的玉雕作坊里,一位玉雕师向记者展示着他右手指节上被磨破的厚茧。而他的老板徐国富从业更早,16岁便踏入了雕工技艺行业。那时候,徐国富每天早上7点就起来练习,一天练习9个小时,把双手磨到结茧。“刚开始学的是木雕,没有任何功底,就得从磨刀学起。把雕刻刀磨好,是木雕工艺很关键的第一步。”

      今年进入不惑之年的徐国富已然是四会玉雕大师中的佼佼者,把木雕技法融入玉雕艺术之中,创作出一大批精美的玉雕艺术品。

      如果说徐国富以木雕之技创新了玉雕艺术,那么张森才则实现了从普通学徒到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的华丽转身。2017年,是张森才迈入玉雕行业的第24个年头,24年间,张森才在天工奖、百花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等活动上多次获最佳创意奖和金奖。2008年,他又被评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并担任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四会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

      问及玉雕师和玉器市场的发展,张森才说:“玉器市场朝着工艺性的理性发展,其实也是利于玉器加工技师这个群体的发展。”

      在张森才眼里,每块玉料都有自己的生命和价值,需要的只是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来挖掘它的价值,“唤醒”它的生命,而他所做的,正是“因材而造型”,用最小的材料,做出艺术附加值最大的产品。

      “一件作品如果没有主题与思想,再时尚也没意义。玉雕的创新应建立在对文化历史的探源上,设计师如果不懂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故事的来龙去脉,人物的性格命运,就很容易闹出关公战秦琼的笑话。”这是郑立波的格言,也是他对玉雕师的要求。

      郑立波是一位沉浸在艺术殿堂里的艺术家,他对艺术的纯粹使他时刻探寻着艺术的根源与迸发,产生深邃的艺术激情。其实,从他的作品里也能看得出。记者一走进他的展厅,随即看到的是幽深山谷、悠长深涧和青翠群芳。

      “一个好的玉雕师,首先要学会与石头对话。”17岁就入行的郑立波认为,只有认真研究玉石的颜色、纹路、走势、形状等,把一切烂熟于胸才能把握好玉石的特性,将其最淳美的一面表现出来。

      如果说,时间是每个玉雕师锻造沉淀的证明,那么四会的这位玉雕大师就不得不提了。他叫欧德才,今年73岁,在雕刻工艺界摸爬滚打超过60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第一批在四会创立玉器加工厂的人,可以说是四会玉器加业的第一人。

      因为入行早,欧德才师傅早已习惯了早期传统匠人的制作工艺,如今,他依旧是在家里制作玉器,一人完成。“看到一块玉石,我就知道它应该雕成什么样子,连图都不用画。”

      说到这,他拿起了一块玉石半成品,介绍了起来:“这块玉石我打算雕成一只猴子骑在马上,寓意‘马上封侯’,现在刚刚打了胚,还未成型。”

      欧德才师父有多传奇?这个小故事为玉雕界所津津乐道:国家玉雕天工奖评委来四会调研,欧德才师傅发完言,全场起立致敬鼓掌。要知道,天工奖是中国玉雕界的最高奖。

      每位玉雕师谈及玉雕技艺,都离不开经验积累和岁月的沉淀,或许正是因为这群玉雕大师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才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为之惊叹的“四会制造”玉雕精品。

      【撰文】刘莉云 马喜生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