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 非遗传承人巫启胜:桑榆育花花更红
  • 非遗传承人巫启胜:桑榆育花花更红

    时间:2017-07-04 22:35:31  来源:梅州日报  作者:

      十根手指灵巧地操纵着长线,配以头弦、大苏锣等传统乐器,在浓郁的汉调、客家山歌唱腔中,70厘米高的木偶身着各式服装,“嬉笑怒骂”一应俱全,在舞台上演绎着人生百态。

      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梅县提线木偶也曾红红火火,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市场空间日益狭小。为了让梅县提线木偶戏能“重焕青春”,巫启胜和梅县木偶剧团在坚守传统木偶戏表演剧目的基础上,不断求新求变,创新发展适合市场需求的新剧目和表演方式,并已取得不错的市场反响。

      一专多能的木偶达人

      初见巫启胜,他正拿着小锤等工具修补木偶,“这是我刚从蕉岭一个解散的戏班收过来的,木偶别浪费了。”巫启胜解释说,自己闲暇时就喜欢对木偶进行“二次创作”,剧团里的木偶都是要演出的,不敢轻易尝试,所以一打听到哪里有用不上的木偶,他就赶着去收回来。“你看,这是一个舞狮的表演,按照传统的操作手法,需要三个人操纵,我正在琢磨,把线改良一下,只需一个人就能完成表演。”巫启胜说。

      巫启胜出生在一个汉剧世家,父亲巫玉基和母亲肖雪梅都是汉剧圈里的名人。在家人的熏陶下,巫启胜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志成为一位汉剧演员。阴差阳错下,巫启胜于1978年考上了刚复办的梅县木偶剧团,“虽说跟心理预期有差距吧,但好歹我还能唱戏。”

      秉承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工作精神,巫启胜在完成日常训练之余,经常暗中向师傅讨教木偶戏的要领,“黄铭磷师傅看我勤奋,节奏感又强,就开始传授我击乐。”鼓、锣、板眼、钹,巫启胜都能娴熟地配合剧目完成演奏,而后他又师从李炎兴学习唱腔,主攻“老生”兼“丑角”,并系统地学习操作提线木偶的手法。不多时,巫启胜便成为剧团里可表演、可唱、可独立制作安装木偶的多面手,“可惜的是,我现在只能制作木偶的身体,当时没能跟师傅学怎样刻木偶头,只能完成上色和修补这些简单的工作。”巫启胜不无遗憾地说道。

      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巫启胜形成了“师承数家,旁及百家,自成一家”的表演特色,于1992年被评为国家中级演员,并在“全国木偶皮影汇演”比赛中以《凤岭缘》一剧拿下演出奖,成就了自己在提线木偶戏中的一方天地。

      “老”木偶玩出新花样

      要说起巫启胜的代表作,《木偶写书》不得不提。见笔者兴致正浓,巫启胜便演示了一番。只见操纵木偶手的线条来回扯了几下,木偶便将笔提了起来,通过不同线条的力度和角度控制,苍劲有力的大字便写好了,与人直接拿笔书写无异。“这个作品我也是受人启发,钻研了近半年的时间才完成。”巫启胜说,由于木偶的手是硬的,不好控制,最初设计时毛笔是先直接拿在木偶手中的,“人家就提建议了,虽是木偶,但也得跟人一样有拿笔落笔的过程吧,全程拿着不符合常理,也太僵硬。”茅塞顿开的巫启胜便又琢磨起别的法子,这才有了今天这栩栩如生的木偶书法表演。因着这个作品,巫启胜于2011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县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

      巫启胜更加注重作品的创新了。2013年,他开始自创提线木偶变脸的剧目,出广州请师傅特制木偶,学习人的变脸方式并从中融合到木偶上,巫启胜的多地奔波学艺终于换来了成功。5分钟、5张脸,巫启胜开创了全国提线木偶变脸的先河。“下一步,我希望操纵的木偶能变出更多张脸!”这个节目让巫启胜更加名声大噪,入选《星光大道》(华南赛区)的前十名,并捧回了“全国木偶展演大赛”的金奖。

      此外,为了让木偶戏的普及率更高,巫启胜和团友们对操纵木偶的长线进行了缩减,“传统的提线木偶往往由10多根2.5米的长线在3.5米高的天桥立体舞台上表演,对场地的要求比较高”,而今他们拿到景区和学校等地去演出的木偶线一般长1米,方便了运输和表演,也拉近了观众和表演者的距离。近些年来,巫启胜常被邀请前往国内外进行表演,收获满满的掌声与喝彩,“能有更多的人因为我的表演喜欢上提线木偶,也算是我对木偶的一份回报。”

      不遗余力育新人

      2012年,与梅县提线木偶戏相伴40余年的巫启胜到了退休的年纪,本着对木偶事业的热爱和不舍,他退而不休,担当起了带新学员的任务。“现在团里有新学员20多人,大都是90后,虽然没什么基础,但胜在肯学,有年轻人的加入,提线木偶就不怕后继无人咯。”

      新学员进入剧团以后一般都会先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别看这木偶简单,真要拎起来练,可不轻呢!除了衣服里包着的部分是竹篾制品,其他的都是实木。”说着,巫启胜示范起来,单手提着木偶线,拎着木偶呈水平姿势,“木偶一定要‘站’直了,脚刚好落地,可不能偷懒让木偶‘跪’着或者悬空,那样是练不出效果的。”巫启胜说“提线”这项基本功最低要求是15分钟,尽管累,但他带的每个学员都坚持了下来,这让他很欣慰。

      现今,在巫启胜的调教下,梅县木偶剧团的年轻人都掌握了提线木偶戏的绝活,用自己的力量保护和传承着梅县的传统文化,“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孩子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为梅县提线木偶的未来发展共同努力。”巫启胜说。(翁尚华王雅 许国义)

      非遗项目简介

      梅县提线木偶戏

      木偶戏(梅县提线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客家人称吊线戏。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由江浙地区经福建上杭传入梅县,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建国前有“乐尧天”“奏吉祥”“荣华堂”“富天彩”“合一声”“乐升平”6个提线木偶戏班,长年活跃于本地城乡及邻近的闽、赣周边地区。1951年3月,以“乐尧天”为基础,集旧时6个木偶戏班,组建了“梅县民艺线剧团”,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各类木偶剧种的专业剧团。1965年,由集体转名为“国营梅县木偶汉剧团”;1966年受“文革”冲击剧团解散;1978年7月,剧团复办,命名为“梅县木偶剧团”。

      木偶戏(梅县提线木偶戏),是各种木偶戏中和木偶舞台艺术形象中完整、优美、动作表演复杂,操作难度大的一个木偶艺术品种。它的表现手法要比布袋、皮影、杖头木偶的难度大。在木偶戏中,角色一般分为“生、旦、净、丑、公、婆”六大行当,表演程式是“唱”“做”“念”“打”。唱以古装汉剧西皮、二黄腔板为主,以及民间小调等。擅演丑行道白、对白、风格不同的客家方言戏。

      2009年入选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有:巫启胜。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