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 下乡村进农家寻访红军在仁化城口的故事
  • 下乡村进农家寻访红军在仁化城口的故事

    时间:2017-07-02 21:26:47  来源:韶关日报  作者:冯春华 通讯员 邓覃贵 黄本洲 图片冯春华摄

      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碑。

      红军长征露宿地遗址。

      1934年11月2日至7日,红军在广东省仁化县城口境内行军、作战、休整5天。红军活动的区域从东至西、从北到南,城口的每一个村庄都留有红军的足迹。红军巧夺东水桥、奇袭城口镇、血战铜鼓岭,成功突破国民党精心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在城口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和源远流长的长征精神。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经过城口83周年。为了追忆那段城口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红色岁月,我们从今年3月份起,下乡村、进农家、上寺院,寻访红军在城口的故事。

      红军血战铜鼓岭

      采访时间:

      3月16日上午9时

      采访地点:

      河口林场高联村委会八担丘小组

      采访对象:

      张聪生(51岁)、张良胜(84岁)

      讲述内容:

      铜鼓岭阻击战后的军民鱼水情

      当年的铜鼓岭战斗,国民党军队的指挥部设在高沙,在高沙仓前煮饭,送白米饭给前线的国军吃。为鼓舞士气,还有两大谷箩白花花的银大洋放在阵地前沿,边打边发,有两挺机枪不停地向红军扫射。战斗结束第二天,当地老百姓打扫战场,看到满山遍野都是红军牺牲的遗体,鲜血把溪水全都染红了。

      现在建红军烈士纪念碑的地方叫铜锣片,是当年打仗有七、八个17、18岁的小红军手拉着手一起英勇牺牲的地方。张良胜听爷爷说,这七、八个小红军是为了去夺取敌人铜锣片半山腰的机枪牺牲的,因为距他们不远处是敌人布置机枪的位置,当年村民挑着箩筐在那里捡到很多机枪子弹壳。

      村民从战场救下了两位还有呼吸的红军伤员,一位因伤势过重,加上村里的医疗条件相当简陋,第二天,这位红军不幸逝世。弥留之际,村民问他:“哪里人?”红军答:“天下人!”另一位伤势较轻的红军被彭屋村一个叫张路生的村民收留,为了躲避当地反动势力的搜查,张路生在山上搭了一个茅寮让红军住在那里疗伤,张路生每天偷偷送药、送饭。经过张路生半年多的精心医治和耐心护理,这位红军的枪伤才得以痊愈。这位被张路生救治的红军是江西籍人,在山上疗伤期间,他还为村民造碾米的砻(一种剥谷子的工具)。

      据张聪生介绍,现在他们村一户农家,还收藏了一颗当年铜鼓岭阻击战遗落的带有五角星印记的手雷。待城口“粤北红军长征纪念馆”建成之时,这位村民将亲自把那枚珍藏了80多年的手雷面呈政府收藏。

      在大松树上目睹阻击战

      采访时间:

      3月28日上午9时

      采访地点:

      城口文化站接待室

      采访对象:

      原城口镇武装部长胡新年(66岁)

      讲述内容:

      父亲胡孟章的故事

      父亲胡孟章13岁丧父、17岁丧母,唯一的妹妹送给了舅舅抚养,自己孤身一人。父亲1909年出生,比谭甫仁大一岁,原来和谭甫仁一起闹农会,经常到附近的火冲坑、蕉坑、塘村等村庄开会串联。胡新年记得父亲珍藏有一个写有“农会会员”字样的红布袖章,以前经常教自己唱“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去共产!”等闹农会的歌。

      1934年11月4日铜鼓岭阻击战打响后,家住石禾场村的乡亲听到枪声,收拾好较值钱的家当倾家外出躲避。父亲带着家人来到潭兰虚(地名),安置好一家后,自己爬上了一棵大松树,往枪声大作的铜鼓岭方向瞭望。在高高的树梢上,当时战斗的情景一目了然。开始红军打赢了,红军把国民党军队追得狼狈逃窜。后来,国民党从仁化方向调来大批军队增援反攻,精良的武器、猛烈的火力使英勇的红军边打边退,最后退到铜鼓岭上死守。父亲看到国民党军队发起猛烈的进攻时,枪炮声、呐喊声震天动地。敌军发起的冲锋有七、八次,但都没有把红军占领的铜鼓岭制高点拿下。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国民党军只好气急败坏地放火烧山。

      战斗结束的第二天,父亲和乡亲们挑着箩筐去捡弹壳,远远看去,铜鼓岭凉亭被烧没了。来到战斗的现场,看到的是惨不忍睹的场景,满山遍野都是尸体,有些尸体被山火焦烤得面目全非。在山埂上挖有壕沟等工事,父亲看到一个炮弹坑上有八具国民党军的尸体,有八个铝质、铜质的饭盒,饭盒里装的是糯米饭,估计这是国民党兵正围在一起吃饭,被红军一发炮弹击中同时丧命。

      一个姓肖的理发师傅在后坑一带的村子活动,父亲估计他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临近解放时,他对父亲说:“老胡,过几天有共产党的部队南下,你折一棵松枝插在大门的门楣上,解放军就知道是自己人了。”没过几天,共产党的南下大军果然经过石禾场、塘村,向董塘方向进发。全村的乡亲都外出躲避,唯独父亲没有走。父亲被解放军叫去带路做向导,部队给了他两个银毫作酬金。

      村民给红军治伤写信

      采访时间:5月31日上午9时

      采访地点:东光村委会水东小组村头

      采访对象:刘东顺(83岁)

      讲述内容:从父辈那里听来的红军故事

      当年东光村寒婆坳一个叫刘桂贞的村民,把铜鼓岭打仗受伤的一个江西籍红军战士接回家,这个红军战士在刘桂贞家疗伤一个多月,伤好后,刘桂贞又把红军战士送往罗洞方向寻找大部队。

      当年铜鼓岭打仗,村里人看到很多受伤的红军,有一个伤势严重的红军请求村里有文化的村民代写一封家信并帮忙寄送,红军坚决要把身上仅有的一块银元送给这个村民作为报酬。

      “请把南瓜钱收下”

      采访时间:3月23日上午10时

      采访地点:城口文化站接待室

      采访对象:原城口镇纪委书记邓水养(76岁)

      讲述内容:从前辈那里听来的红军故事

      听邓福生的爷爷邓德恒说,当年红军长征经过城口时,朱德住在五里山一个郭姓人开的伙店里。

      听母亲讲,当年有三个士兵到她家买菜,他们很和气,叫大家不要害怕,说红军是为穷苦人家打天下的军队,他们是朱德总司令派到村子里来买菜的,请大家把家里剩余的蔬菜拿出来卖。

      母亲拿了三个黄橙橙的大南瓜,叫那三个士兵不用给钱,只管拿去。那三个士兵执意要给钱,说:“我们是朱德的兵,是解放穷人的,不会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请把南瓜钱收下!”

      他们把钱放下,扛着南瓜就往五里山方向去了。

      一把甜了80多年的糖果

      采访时间:3月23日上午11时采访

      地点:城群村地方坪村小组吴长城家

      采访对象:吴长城(90岁)

      讲述内容:小时候的经历

      吴长城虽已90岁高龄,耳有点背,腿脚不是很利索,但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我们到他家时,他正在院子里晾晒衣服。

      吴长城对我们说,当年红军来城口时,在街头插了有犁头图案的红旗。他当时只有7岁,红军到家时一下抱起了他,吓得他大哭起来,喊:“娘,娘!”母亲从厨房跑出来。红军说他们是解放穷苦人的队伍,是不会伤害老百姓的。红军抱着他上街,他当时穿的是大襟褂长衫,红军抓了一大把红枣、黑枣,一大把冰糖,让他用衣襟包裹着。“那些枣真大,那些冰糖很甜。”吴长城边说边吧唧着嘴巴,仿佛还在回味着那把糖果的甜味。

      村民杀猪慰问红军

      采访时间:3月28日上午11时

      采访地点:城口镇仙殿庙

      采访对象:上寨村民黄寿春(80岁)

      讲述内容:红军在上寨的故事

      黄寿春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依然非常硬朗,耳灵目明,行动自如。他一年四季都基本上住在香火鼎盛的仙殿庙里修心养性,并为寺庙干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用低沉、缓慢的声音,条理清晰地向我们讲述了红军在上寨的故事。

      红军长征经过城口时,有一部分从黄沙桥方向来,屯扎在上寨。我父亲腾出了上寨老宗厅(祠堂)后的三间老屋给红军住。

      黄仁恒的父亲当时18岁,家里养了一头200多斤的大肥猪准备给他结婚用。红军到村后,黄仁恒的爷爷把这头猪杀了给红军改善伙食。纪律严明的红军按照市价付了“牛仔纸币”——一种有牛的画像的苏维埃政府纸币。

      红军进村后,一边发动群众开展斗争地主、土豪工作,一边开展抗日革命宣传。红军在村子显眼的墙壁上粉刷标语,原来学堂墙壁上的标语写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主义!实行耕者有其田!

      红军走后留下了革命的火种,发展了两个对象,都是上寨人,一个是黄绍觌(di音),一个叫黄士庶。这两个人的身份,解放后村子里的人才知道。

      结束语:

      在这次为期三个月的采访中,我们一次又一次被红军对崇高信仰的坚守以及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深深折服;一次又一次被城口人民支持红军、红军热爱人民的军民鱼水情故事所深深感动。83年前那场举世闻名的长征,已融入到城口的山山水水,城口的每座山峰、每条河流都有红军的英灵。

      我们在城口目及之处,青山如黛,桔树婆娑。城口人民正在发扬红军精神,悄悄打响了一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役”。分管精准扶贫工作的城口镇人大主任钟叶山告诉我们:“城口正在打一场脱贫奔康的硬仗,村民在山上种树、山下栽果。据统计,全镇种桔面积已达6800亩。”城口镇委书记李汉辉告诉我们:“城口正在全力打造红色旅游特色小镇,广东省唯一的‘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已在城口选址,并准备在今年7月破土动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