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甘肃新闻 > 扶贫攻坚推进中应避免出现的误区
  • 扶贫攻坚推进中应避免出现的误区

    时间:2017-03-29 10:35:5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曲玮

      曲玮

      误区一:2020年之前消除贫困就是完全消灭了贫困。贫困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阶段性和时效性,不同时期,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程度随着社会发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贫困标准是一个人为制定的绝对标准,会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行阶段性调整,它的每次提升都是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体现,虽然会导致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程度不同水平的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扶贫攻坚工作成效出现问题,而是社会不断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一个阶段内当贫困标准不变时,绝对贫困可以消除,但相对贫困永远存在。当前扶贫攻坚的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其内涵是指在2020年之前所有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都将达到2300元(2011年不变价)以上,消除了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但并不是完全消灭了贫困,相对贫困人口依然存在。因此,要正确看待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程度的动态变化,清醒地认识到相对贫困是永远存在无法消弭,扶贫攻坚是一项长期存在的持续性工作,应该循序渐进,不可盲目冒进,否则将不利于消除贫困的长远发展。

      误区二:扶贫资金投入越多越能显示出政府扶贫攻坚的决心。扶贫攻坚30余年进程中,中国扶贫从最初的“输血式”扶贫经过异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整村推进等不同形式的扶贫模式,逐步向“造血式”扶贫模式转变,“扶贫先扶志”体系逐步建立完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贫困农户自我发展意识逐步增强。近年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节点临近,快速增加的政策资金投入短期内带来了显著的扶贫效果。但是,过快增长的投入也不同程度导致了一些问题的产生。一是包括资金在内的扶贫优惠政策投入增长过快,贫困农户对优惠政策和资金的理解和使用“消化”不良,导致贫困农户对扶贫帮扶的依赖性普遍有所增强,对“退出”的抵触情绪时有发生;二是与贫困农户条件差异不大的非贫困户产生强烈的差距感,因羡慕和心理落差而产生不满情绪。因此,扶贫攻坚的核心不是单纯强调扶贫资金的投入,而是与扶贫资金投入相配套的项目支撑、宣传引导以及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发展的平衡等诸多方面的和谐统一,帮助贫困农户树立成熟的自我发展意愿、可持续发展能力。

      误区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政策设计越细致越有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效重点在于如何把握政策所针对目标的瞄准,不同政策目标瞄准不同的层面,而并非单一强调针对农户个体。如从社会保障层面看,精准的目标必须瞄准农户个体,而从产业层面看,遵循市场规律,精准的目标则是以地域、生产结构、市场为单元的设计。如果不能更好地划分各类政策对应的层面,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过度强调瞄准农户,如在产业发展方面,过于强调对农户的扶助而忽视对村庄或是区域产业培育的扶助,贫困农户产业发展与外部环境相互割裂,无形中会削弱产业带动的长期效应,导致扶贫攻坚的可持续性不强。厘清“精准”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针对不同人群的扶贫目标和任务,清晰分割各个层面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扶贫攻坚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政策设计应该以实现目标为前提,确定影响范围,并基于此确定瞄准层面,不应过分追求细致。

      (作者为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