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甘肃新闻 > [我们的40年]从生态脆弱到再造新甘肃――甘肃生态建设40年回眸
  • [我们的40年]从生态脆弱到再造新甘肃――甘肃生态建设40年回眸

    时间:2018-10-23 19:07:25  来源:  作者:

    从生态脆弱到再造新甘肃

    ——甘肃生态建设40年回眸

    玛曲湿地

    民勤通过关井压田,地下水位大幅上升,又见大片芦苇。

    甘南尕海湖吸引了大量候鸟。本组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曹志政 摄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薛巍敏

    甘肃,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

    甘肃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带,大部分地区长年干旱少雨,山地和沙区占国土总面积的90%以上,土地沙化、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面对“三分山,三分沙,两分草,一分田,一分林”脆弱的生态环境面貌,甘肃人民一张蓝图绘到底,建设山川秀美、生态文明的陇原,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代代人追逐绿色的梦想

    如果说甘肃人追求绿色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那么腾格里沙漠南缘古浪县的八步沙,则必定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八步沙北望黄沙漫漫,无边无际的沙漠吞噬着村庄和良田,“一阵‘黑风’过后能把厨房中的锅碗瓢盆全埋了。”当地人心里清楚,一场风沙带走的可能就是一整年的粮食收成。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甘肃生态建设的新天地。

    1981年冬天,八步沙的六位年过半百的老汉,在5.2万亩沙荒地的承包合同上庄严地摁下鲜红的手印,他们誓死要与黄沙搏斗,让子孙后代有地种、有饭吃。

    六老汉住进沙漠,睡地窝子,就着风沙啃干粮,造林封沙,阻击沙害,顽强地在沙海筑起“绿色长城”。“六老汉的头白了,八步沙的树绿了”一时被传为佳话。

    为了治沙,为了家园,再大的事也能放下。1983年,正在土门镇供销社上班的郭万刚被身患大病的六老汉之一的父亲郭朝明叫回,父亲拉着他的手说:“八步沙的林场咋办?我放心不下。”当年,郭万刚就扔下供销社职工这份当时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沿着父辈的足迹走了下去。

    春去春又来。两代人艰辛努力,完成治沙造林7.5万亩,使10多万亩农田得到保护,不毛之地的八步沙重新焕发了生机。

    不仅八步沙,那时,陇原大地的生态建设全面展开。

    兰州市干部群众背冰上山,引水上山,半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绿化南北两山。省市党政军民齐上阵,各单位、个人纷纷承包荒山种树。新中国刚成立时,兰州城区的皋兰山上只有一棵老榆树,如今濯濯童山尽披绿装。

    在定西,平田整地,兴修水利,配套道路林网,全面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小流域治理,昔日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

    大规模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在陇原大地筑起绿色屏障。甘肃作为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重点省份,自1978年工程启动后的40年来,甘肃“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4.03%提升到11.33%,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86.6万亩,全省黄河流域累计减少泥沙20多亿吨,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已发展沙产业企业、基地1000余家,年产值11亿元。

    就这样,一代代甘肃人默默建设生态,默默坚守绿色,让绿色的种子在陇原大地生根发芽。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