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甘肃新闻 > 【甘肃省两会特刊】天水市经济社会发展述评
  • 【甘肃省两会特刊】天水市经济社会发展述评

    时间:2018-01-25 21:58:4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白德斌 刘兴

    不忘初心负重奋进 百舸争流争先进位

    ――天水市经济社会发展述评

      时间勾勒新的年轮,刻下生命前行的足印。

      天水,这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在新时代下正阔步踏上新征程。

      如何发展得更快些、更好些?这是天水市委市政府和每一个群众心中时刻牢记的问题,并且为解题而不懈付出与努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天水市科学分析、准确把握面临的内外环境和阶段性特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负重奋进、争先进位、主动作为、扎实工作,天水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白德斌 刘兴

      最艰难的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战胜自己;最可贵的坚持,不是历经磨难,而是保持初心。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一个地方的发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会有很多的困难摆在面前,只有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初心不改,为人民生活富裕的目标不变,才能不放弃,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才能带来发展、获得群众的认可。

      在外界看来,天水正是在这样一个发展的轨迹上不断前行。特别是在已经过去的2017年,天水市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实现生产总值644亿元,同比增长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25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49元,增长10%。

      每一项成绩的取得,并不容易,其背后都有着天水市每一个干部群众的辛勤付出。

      有些时候,在过程面前,结果或许并不是最重要。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在先天资源并不优越的条件下,怎么样因地制宜、挖掘潜力、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才最关键。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在天水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各类项目在天水大地上“遍地开花”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升级换挡、爬坡过坎,无论对全省或是每一个市州而言,都是一场考验。

      刚刚过去的201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天水市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的理念,坚持把项目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项目建设扩大投资、稳定增长、优化结构、改善民生。

      2017年7月9日上午8时,随着首趟动车组列车――西安北至兰州西D2651次列车缓缓驶出西安北站,宝鸡至兰州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宝兰高铁的通车打通了中国高铁横贯东西的“最后一公里”,将中国西北地区全面融入全国高速铁路网。

      宝兰高铁开启了天水到兰州、西安的“一个半小时经济圈”,每天不仅有9对高铁往返于天水与兰州之间,而且途经停靠天水的往返高铁多达80多列。天水与全国许多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实现了“十个小时经济圈”,极大压缩了时空距离,将助推天水市经济跨入新阶段。

      宝兰高铁在天水的正式通车运营,是天水市交通运输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市人民期望已久、翘首相盼的一件喜事。

      宝兰客专也成了天水项目建设的重要标志。宝兰客专正式开通的第三天,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就率领全省项目观摩督查活动第一组,乘坐动车到达天水市观摩督查,对天水项目建设给予充分肯定。

      在调研了宝兰客专天水南站交通综合枢纽及站前广场项目建设情况后,林铎指出,宝兰客专全线正式建成通车,对天水市乃至全省都是一个重大机遇。天水市要紧抓高铁开通机遇,充分发挥产业基础较好、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以及区位、生态等优势,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按照省委书记林铎的要求,天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安排部署,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天水市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保护优先、文化为魂、融合创新、区域统筹、产业联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原则,分步实施自然历史文化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提升、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旅游建设、节庆会展赛事品牌打造、文化旅游人文素养提升与人才队伍建设、文化旅游品牌营销与传播等十大工程,围绕“羲皇故里・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陇上江南・中国休闲旅游生态家园”“人文天水・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名城”战略定位,积极挖掘整理天水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打造世界华人寻根祭祖旅游目的地、华夏根脉文化旅游圈核心地、中国西部休闲养生度假胜地、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枢纽集散地,使文化旅游业成为天水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首位产业,把天水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2017年预计旅游接待371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12亿元,均增长33.5%;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7.15亿元,增长20%。

      谋划,是项目建设、产业布局的先导。全市上下坚持以谋为先,把项目谋划作为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布局、积累发展后劲的基础性工作和关键环节来抓。

      到底谋划什么样的项目,才适合天水发展?

      在具体实践中,天水市坚持围绕“十三五”规划、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等战略平台、县区特色资源和未来长远发展,抢抓机遇谋划项目。全市“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库入库项目2106项,总投资11126.5亿元。

      市领导深入企业,与战略投资者、企业界、商会交流探讨,成立专门机构,强化职能,整合资源,聘请专家、顾问,多次召开政府专题会议,统筹部署全市项目谋划推进工作。

      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为全市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找准思路、选对出路,把一批真正能够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填补行业空白、引领产业升级、创新业态模式的重大项目谋划好、布局好、建设好。

      为了推进项目,天水市多措并举,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精准脱贫、新型城镇化发展等重大机遇,将国家扶持政策细化成可以申报或引进的具体项目,积极对接、跟踪落实。2017年,争取国家和省上预算内投资项目124个,落实资金8.9亿元。

      招商引资,是项目建设的关键之举。今年以来,天水市创新思路,依托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水农业科技园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等三大国家级园区,充分发挥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51个,到位资金408亿元,27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完成投资57.3亿元;第23届兰洽会签约项目97个,拟引进投资320.5亿元。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聚焦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精准脱贫、改善民生,天水市对项目资金实行“全过程、无缝隙”管理,做到事前审批、事中监督、事后审计,保证了项目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并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加强各个环节的监管,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

      在天水市体育中心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挥汗如雨,为了项目早日建成而努力。省委书记林铎专门对天水市坚持以群众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给予充分肯定。的确,抓好项目建设是为了推动发展,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大家共享发展成果。

      从谋划到建设,从招商到落地,如何保证每一个项目都能够高效、规范运行、发挥最大效益,服务和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天水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抓好当前“三重”任务落实促进经济趋稳向好的工作方案》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工作方案》,逐一对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链培育、现有政策集成落地等12项重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严格执行项目工作责任制和市级领导包抓重大项目制度,明确包抓责任和工作要求,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笔资金、一个机制、一抓到底”。市、县区都建立推进项目建设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各级各部门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热情和干劲。

      科学合理的考核就相当于一个指挥棒,在推动项目工作中发挥着导向、约束、凝聚、衡量、激励作用。为此,天水市全面落实固定资产投资暨项目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加大巡察工作力度,对抓项目成效显著的干部给予提拔重用,对项目工作考核排名靠后的县区、单位及主要领导进行通报批评并严肃问责,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项目的浓厚氛围。

      付出终有回报。一年来,天水市81个省管市列重大项目和200个市级领导包抓项目分别完成投资150.23亿元和285.24亿元。实施农业重点项目17个,完成投资18.39亿元;实施工业重点项目19个,完成投资14.52亿元;实施城建重点项目153个,完成投资116亿元;实施社会事业重点项目16个,完成投资20.64亿元;向社会重点推介PPP项目45个,总投资1107.8亿元。

      牢牢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坚持稳中求进,科学发展,一大批项目开工建设,成为拉动天水经济的重要引擎,也凝聚起发展的强大能量。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