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天津新闻 > 张黎明、蒋子龙荣获“改革先锋”称号
  • 张黎明、蒋子龙荣获“改革先锋”称号

    时间:2019-04-11 18:57:15  来源:北方网  作者:

    天津北方网讯: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其中创新型一线劳动者的优秀代表张黎明和“改革文学”作家代表蒋子龙“榜上有名”。

    黎明出发点亮万家

    创新型一线劳动者的优秀代表张黎明,1969年8月出生,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滨海供电分公司运维检修部配电运检室党支部副书记兼配电抢修班班长。埋头扎根电力抢修一线31年,张黎明身上有股不服输的韧劲。

    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公司累计开展技术革新400余项,获国家专利158项。张黎明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电力行业响当当的“蓝领创客”,被誉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典型代表。

    张黎明常说,只有敢想、敢干、不怕失败,创新、创造、不断突破,才能为这个时代贡献“工人智慧”。

    最近,张黎明带领团队日夜奋战研制的带电作业机器人——“钢铁侠”试验成功。有了它,机器人就能代替人在电网上开展“微创手术”了。为了让电路抢修更快,他曾和同事反复试验,发明了“可摘取式低压刀闸”。线路变压器发生保险片短路烧毁故障的抢修时间,从过去的45分钟一下子缩短到8分钟。

    张黎明人送外号“活地图”,他能根据停电范围、故障周边环境等有限信息,迅速判断出事故基本性质、大概位置,甚至准确点出故障成因,为抢修赢得宝贵时间。而这背后是超出常人想象的艰苦付出。31年如一日,他累计巡线8万多公里,亲手绘制抢修线路图1500多张,完成故障抢修作业近2万次,这才练就了电路抢修的“火眼金睛”。

    埋头创新之外,张黎明积累总结近万个电路故障成因,形成涵盖30大类300多种故障抢修经验的《抢修百宝书》,分享给同事们。遇到故障,大家可以像查字典一样按图索骥,效率成倍提升。

    一条风雨兼程路,走出万家灯火情。换插座、修灯泡……张黎明有一副热心肠,利用闲暇时间义务为老百姓提供帮助。他带领同事开展志愿服务近万次,自掏腰包为老旧小区楼道安装节能灯,600多层老楼楼道被重新点亮。

    “黎明出发,点亮万家。”张黎明的名字在他工作的滨海新区家喻户晓,更有口皆碑。张黎明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从技校毕业生到技能专家,从普通工人到全国劳模、十九大代表,他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

    改革文学的先驱者

    “改革文学”作家代表蒋子龙,1941年8月生,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六届、七届副主席。他是“改革文学”的创始者和代表性作家,其作品致力于塑造改革者的形象。1979年,他创作并发表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首开“改革文学”先河。他陆续发表的《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锅碗瓢盆交响曲》等一系列表现工厂、城市改革的中短篇小说,对引领思想观念转变、推进改革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激发了全国上下的改革热情。

    2018年12月18日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100位同志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其中,以作家身份荣获这一殊荣的仅两位,一位是《人生》《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另一位就是蒋子龙。

    蒋子龙是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大众视野的。他从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而1979年发表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一个里程碑,他也由此作为“改革文学”的创始者和代表性作家登上文坛。

    此后,他创作了一系列改革文学,如《机电局长的一天》《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开拓者》《燕赵悲歌》《赤橙黄绿青蓝紫》《子午流注》《蛇神》《人气》《空洞》《农民帝国》等,以及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约1000多万字。这些作品屡获国家级文学大奖,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意、西、韩国、越南、蒙古、丹麦、挪威等十几种文字出版。可以说,蒋子龙的作品,着力塑造时代背景下的改革者形象,对引领思想观念转变、推进改革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激发了全国上下的改革热情。

    谈及这些年创作不辍的动力,蒋子龙说:“我永远都在观察,我的灵感全部来源于细致的观察和体悟。”

    蒋子龙一度远离文学界,在天津某大型工厂担任车间主任。他想放弃写作,但在内心深处,却从未停止过反思自己的创作经验与教训,他的文学思想日趋成熟。同时,他对中国工业系统存在的种种弊病和困境,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切身体会和深入思考。所以,当《人民文学》编辑冒雨登门约稿时,他的创作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全力以赴扑进了新作品的创作之中。

    在当时而言,这是一部全新的小说,中国文坛从未有过这类小说。这就是《乔厂长上任记》,从报纸、书籍、画面(连环画),到音(电台)像(电视电影),一度传遍大江南北,令当时的读者耳目一新。在笔者看来,这部小说即使在今天,依然有着不可阻挡的魅力。蒋子龙的才能,也由此被世人认识到了。

    蒋子龙着眼于人们关心的经济改革领域,以雄放刚健的笔风,把改革者的个性心理、精神风貌以及为现代化建设所作的奋斗,表现得极具感染力。

    40年后的今天,对于“改革文学”这个概念,蒋子龙说,这原本是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如今登堂入室,被时间和现实接受。这对现实题材的文学创作是一种鼓励。(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