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天津新闻 > 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 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
  • 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 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

    时间:2019-02-14 17:40:54  来源:北方网  作者:日报李国惠
    博物馆铁器修复

    满布疮痍的炮台,如何修复?

    历史留下的遗产,如何保护?

    爱国主义的基因,如何传承?

    文博发展的动力,如何激活?

    天津北方网讯:春节前,瑟瑟寒风中走进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聆听着“海门要塞”重获新生的背后故事,感受着博物馆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笃定决心,记者与众多参观者一起,在历史钩沉中回顾过去,在展望未来。

    毛主席曾三次来到大沽口炮台

    第一次:1919年3月12日,送进步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途经天津时登临大沽口炮台,触景生情,作诗“苍山辞祖国,弱水望邻封”抒发报国情怀。

    第二次:1952年10月25日,在视察天津新港期间,再次来到海河北岸大沽口炮台遗址。

    第三次:1954年4月23日,视察大沽口炮台遗址,凭吊海门古塞,缅怀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们。

    小讲解员为游客讲解

    保护修复如同在石头上“绣花”

    “大沽口炮台是‘外接深洋,内系海口’的‘海门古塞’,素有‘南有虎门,北有大沽’之说。”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马文艳快人快语,“这不,我们刚刚启动了文保专题研究,将北岸炮台遗址纳入保护范围。”

    提起文物保护,马文艳更是打开了话匣子,指着不远处的一座沙盘,她说:“沙盘再现了大沽口炮台鼎盛时期完整的防御体系,大沽口炮台位于海河入海口南北两岸,由六座炮台组成,分别是‘威、镇、海、门、高’以及石头缝炮台,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拆除京津一带所有防御工事,大沽口炮台被迫拆毁,从此国门沦陷,山河破碎。”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夯土炮台早已满目疮痍,如何修复残损炮台,如何确保文物安全,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毕业后到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工作,那时的博物馆还是一排平房,放眼望去,炮台裂隙遍布、表面风化严重,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局部本体开裂脱落,炮台台顶更是杂草丛生,遗址保护修复迫在眉睫。”马文艳回忆道。可该怎么在保护的基础上,避免开裂、破碎、坍塌等情况发生,维持大沽口炮台遗址的完整与安全呢?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启动了抢险式加固工程,实施文物本体保护和馆藏文物系统性修复。

    在“威”字炮台遗址,马文艳介绍,早期修筑的炮台是由青砖筑成的,但炮弹打过来会造成砖石飞溅、砸伤官兵。后来就利用当地的原材料,在青砖外面夯实了一层三合土。这种三合土由黄土、石灰石、贝壳碎片组成,再和上糯米汁,增强黏固性,这样,炮弹再打在炮台上,就不会造成砖石飞溅了。

    “由于自然风化,炮台遗址三合土夯筑的墙体慢慢开裂、石块剥落,甚至有坑壁坍塌的危险。”她说,遵循我国文物保护中“文物本体原料不变”的原则,修复炮台三合土夯筑的材料要接近于遗址本身材料。“可三合土的配方又是什么呢?我们邀请专家进行专门比对分析,发现遗址三合土主要是黏土、石灰及砂子的混合物,配比约为1:1.7:1。”

    三合土防护加固技术可以很好地把风化程度严重的破损夯筑修复起来,但却不适宜修复威胁遗址安全的大裂隙。“当修复遗址中的裂隙时,师傅们还得给墙体‘打针’治病,这个修复技术的学名叫‘注浆’。”马文艳回忆道,固结灌浆技术提高了三合土夯筑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也可以不改变遗址原貌,符合文物修复中“不改变原状”的修缮原则。

    为了“修旧如旧”,马文艳还专门发了一条朋友圈踅摸青砖:“万能的朋友圈,谁有比这两种仿古建筑材料耐盐碱度和密度更好的厂家可以推荐?”一时间大家纷纷提供线索,最终真让她找到了符合要求的厂家:“虽然现在一块青砖比普通的贵了五六倍,可为了能最大限度保持原汁原味,即便是在石头上绣花,也值得。”

    大沽口炮台遗址抢险加固工程项目于2014年立项,截至去年9月,“海”字炮台和“威”字炮台本体加固、整体修复工作以及馆藏文物大规模、专业化、系统性的修复工作全部完成。

    马文艳介绍,大沽口炮台现存遗址较完整地保留了原有的防御体系,重点保护区及建控地带范围较广,面积达525.4公顷,面对大面积的文物保护范围,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专门成立文物巡查小组,制定文物巡查排班表、每月进行常规两次文物巡查工作,对重点区域进行重点巡查,以确保文物安全。去年11月12日,滨海新区文博处负责人冯家强带队,对文物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内的闸东路渤海石油港区雨污水排海口整改工程进行现场验收,“巡查过程中发现闸东路油管隐患治理工程正在动工,我们当即对项目现场进行了勘察,向现场施工人员进行了文物法宣传”。

    为了让文物保护措施落在实处,他们还增设了红外报警、高清监控以及库房门禁等重点部位监控,在遗址区域增设23台室外高清红外云台摄像机,增设“威”“镇”“海”炮台遗址电子围栏报警防护系统。同时,增强防汛设备使用功能,满足遗址防洪排水的需求,彻底解决汛期水患。

    大沽口炮台遗址

    传承宣教承载责任延续情怀

    “小朋友们,刚才讲解完,现在考考你们,谁知道大沽口炮台发生过几次战争?”

    “四次。”

    “其中第几次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第二次。”

    ……

    春节前,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举办了“博物馆中的趣味新年”冬令营系列年俗体验主题活动,博物馆讲解员赵冰冰在带着孩子们参观完主题展陈《海上国门》、看完3D电影《沽口悲歌》后,还与大家一起进行“趣味问答”。

    中午12点多送走小朋友们,匆匆吃过饭,下午1点多,她又迎来了一个外地的考察调研组。“如今,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每年大约有15万名游客,最多时我每天能讲8场。就拿我们的‘趣味新年’活动来说,从最开始没人看没人来,只能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带孩子报名,到现在活动方案一发出去,不到一个小时,20个名额就报满了,真是特别有成就感。”赵冰冰说。

    提起让自己印象深刻的瞬间,她动情地说:“有一个6岁的小朋友,听完讲解后,掷地有声地说‘我长大了一定好好学习,决不让中国再受欺负’。还有一次,一个妈妈问孩子‘听完这段历史,你想跟老师说什么’,没想到孩子朝我深深鞠了一躬……”

    2015年,初次走进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时,“90后”赵冰冰对这一历史知之甚少,可随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讲解,伴着一个个参观者对她的认可与肯定,如今,赵冰冰和许多前辈一样,慢慢对大沽口炮台产生了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指着墙上的一张照片,她讲解道:“毛主席曾三次来到大沽口炮台,可见这处遗址在伟人心目中的位置。我们不光是讲解员,更是宣教工作者,能把这段历史讲出来,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就光荣地完成了任务。”

    传承,承载着一种责任,延续着一种情怀,彰显着一种精神。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我们始终致力于教育品牌建设,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精心设计、创新载体、完善机制,构建‘思想教育+’的全新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宣教团队。”马文艳介绍。同时,博物馆还充分利用基地优势资源,多层面、多角度探索发挥实践基地作用,以“红色记忆”为延伸,打造“递进式”教育新模式,陆续开展“博物馆中的趣味新年”“传承民族精神,践行文化自信”等宣教活动,以极富趣味性及教育性的研学游学旅行实践吸引孩子们走进博物馆,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我们不仅让孩子们走进来,也会带着孩子们走出去,如开展‘知书明礼家国情,中华文明少年行’研学旅行夏令营活动等。”马文艳说,“此外,还充分利用周边红色资源,辐射带动京津冀红色党建教育联动发展,共同打造以‘红色经典文化圈’为定位的学习型党建教育矩阵,不断拓展实现联动发展,延伸阵地服务领域,真正让博物馆成为各层次、各领域社会公众进行终身教育的理想阵地。”

    “寻找文化记忆”主题活动

    开发利用科学合理统筹推进

    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以文物保护工作为着力点,扎实推进景观建设,统筹设计文物遗址的规划保护工作。

    “近年来,借助考古勘探等新手段,我们重新确认了南岸营盘‘镇’字炮台、长炮台地下及遗存、北岸炮台等,印证了大沽口炮台原有的防御体系构架,这些考古成果极具保护、研究价值,把它们纳入到整体保护规划之中,是对文物进行保护的重要前提。”马文艳介绍,前不久,他们还会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南北两岸炮台遗址进行实地探勘,详细勘查了周边环境、建设情况、地表及地下埋藏现状,同时就现阶段文保重要工作进行商研,启动《大沽口炮台2020年—2035年保护总体规划》编制项目,全面统筹指导大沽口炮台文物保护工作,实现整体保护目标,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利用与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促进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协调发展。

    在稳步推进总体保护规划编制修订工作的同时,博物馆还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积极推进景观建设,加紧进行遗址景观规划方案设计,组织召开景观建设项目推进协调会、专家论证会,对遗址保护建设用地范围划定、周边城市绿化设计、植被选择、给排水工程设计、防潮防汛功能设计、整体环境协调等问题进行论证。此外,还不断完善文物保护防御体系构建,努力实现遗址环境整治与文物历史风貌完整展示、协调发展的文保工作目标。

    马文艳介绍,由于遗址重点保护区“镇”字炮台、“海”字炮台长期面临地势低洼、周边环境欠佳等问题,为保护文物遗址安全,美化炮台整体景观,他们还编制了《大沽口炮台遗址公园环境整治规划工程方案》,为进一步加强文物遗址管理提供了保障。

    创新发展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很久很久以前,大沽口这个地方还是一片汪洋,直到七百多年前才逐渐形成陆地……”翻开《海上国门──写给孩子们的历史绘本故事》,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活泼生动的图画,带着孩子们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枯燥晦涩的历史故事,怎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出来,还得保证历史的准确性?”马文艳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不仅请来了有着数十年绘画功底的齐健娜老师,还不停地查资料问专家,数易其稿,最终从儿童视角出发,讲述了大沽口炮台的沧桑历史。

    齐健娜回忆道:“当时,为了用画笔拉近历史与孩子的距离,我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一遍遍突破自己,尽可能让笔下的人物形象既贴近历史,又容易让孩子们接受。”

    “作为大沽口炮台的守护者,要想答好新时代‘考卷’,就得通过智慧化设计,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让博物馆真正‘火起来’。”马文艳表示,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创新革命文物传播方式,推动革命传统教育进学校、进课堂,制作编纂革命文物系列教具教材,除了绘本外,还推出“条约配对卡”“馆藏文物拼图”“展陈互动讲解卡”等。用新颖丰富、独具特色的内容形式进行现场教学,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热情,将文博事业与文化教育紧密连接。此外,经过一年多的筹建,2017年,“行走的博物馆”数字展览正式亮相。博物馆通过精心采集高精度文物数据,结合严谨的学术考证,通过数字展览、数字课堂、互动体验等,实现多元化的观展模式。

    “博物馆在加大巡展力度的同时,还创新多元化展示手段,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将文物藏品更直观地呈现给观众,3D影片《沽口悲歌》、3D动漫影片《大钟回归记》更是成为展陈内容的延续和升华。”马文艳介绍,如今,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公布了全部展厅的信息,市民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博物馆最新动态。此外,还打破时空局限,推出了“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研学传播示范”项目,采用VR技术,打造爱国主义教育VR课堂等,使有限的博物馆资源能最大限度进行传播。

    “让炮台在保护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保护,既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责任。”马文艳笃定地说。(图片由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提供)(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