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天津新闻 > 滨海:人民福祉不断增进 百姓尽享改革红利
  • 滨海:人民福祉不断增进 百姓尽享改革红利

    时间:2018-12-06 17:20:19  来源:北方网  作者:新报史翔昆 王月 季岩 王祖凌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天津北方网讯: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不断变化,滨海新区的民计民生不断改善:交通方便了,生活半径又扩大了;名校变多了,教育更加公平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更多了,节假日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医院扩建了,医联体建成了,无论大病小病都能找到更合适的诊疗方案了;政策更优惠了,人才更多了,工作更好找了;补贴增多了,形式放宽了,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快乐了……近年来,滨海新区每年实施民心工程,在教育、医疗、文化、卫生、人才、养老等方面加大投入,增强人民福祉,让人民尽享改革红利。

    立体交通扩大生活半径

    早晨8点,住在新港的李先生才从家里出发,开车穿过北海路地道直奔位于开发区的公司上班,全程不过半个多小时。“以前我得更早出门,因为路上还得绕一大圈。”李先生说。的确,自打北海路地道通车之后,很多上班族的早晨都变得轻松了不少。

    同样是8点,在北京工作的小段已经在于家堡高铁站的候车室里准备上车。从于家堡到北京南,最快只要55分钟,不少滨海人已经变成了每天往返北京的“跨省通勤族”。

    多样化、立体化的交通让滨海人的生活更加便利,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交通大动脉缩短上班路

    不久前,解放路地道工程(旭升路至中央大道段)完成道路、人行天桥及绿坡等施工内容,正式对居民开放。至此,天碱商务区东侧两条横向道路的进出口全部打通,旭升路和中央大道也连接起来,极大缓解了天碱地区的交通压力。

    5月26日,备受居民关注的北海路地道开通运行。地道一头连着开发区第一大街,另一头连着新港地区紫云东路,连续下穿津滨轻轨、新港四号路及进港铁路二线,与港滨路相连,总长度达到了1公里。北海路地道不仅使开发区和新港地区之间又增添了新的连接通道,也将核心区跨铁路通道的间隔由1.5公里缩短为1.1公里,很多人的上下班之路都变得更加便利、舒畅。

    滨海的路不仅可以“遁地”,还可以“飞天”“越河”。

    今年国庆节期间,新建汉沽寨上大桥实现全线贯通,蓟运河两岸的居民联系也更加紧密。汉沽寨上大桥是滨海新区北部地区连接东西两岸的一条重要通道,西接四纬路,东连太平街,横跨蓟运河,承担蓟运河东西两侧大部分的过河交通。新建寨上大桥项目全线贯通后汉沽往返核心区也更加便捷。

    路面上的高架桥也越来越多。泰达大街滨海大桥提升改造完工,洞庭路下穿进港二线铁路地道工程顶进成功、京津高速延长线重新修复……交通大动脉串联起滨海的各个部分,也把百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立体交通丰富出行选择

    于家堡站、滨海站、滨海北站、塘沽站,位于滨海新区的四大火车站每天有条不紊地将旅客运送到祖国各地。根据2017年国庆节假期的数据,10月1日—10月8日期间,塘沽站共计发送旅客31235人次;高铁滨海北站共计发送旅客3986人次;高铁滨海站共计发送旅客12174人次;高铁于家堡站日均发送旅客数量大约4000人次……如今,每天从于家堡站往返北京的列车已多达数十趟,从滨海新区出发1小时之内就可到达北京。

    滨海新区上百条公交线路也使居民可以快速到达任何一个地方,支付方式多种多样,公交卡、支付宝、银联闪付,坐车可以很“智慧”。不仅如此,种类繁多的乘车优惠活动也给百姓实实在在地省了一大笔钱。不久前,滨海公交在90条一票制公交线路、约1300部公交车上实现了“银联乘车码”和“银联闪付”支付功能。乘客仅需下载、注册云闪付APP,即可开通、使用二维码乘车功能,而且还可享受“1分钱乘车”优惠。

    2005年开通的津滨轻轨9号线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完成翻新维修的轻轨列车已经正式上线。这一次翻新,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从原先的“红腰线”变成了“蓝腰线”。车体外观依然以白色为主色调,车辆腰线改为深蓝色,车辆编号以“9”开头,代表9号线,与天津市轨道交通线网图中的线路色及编号一致。随着地铁5号线的开通运营,天津地铁全网延长运营时间,津滨轻轨9号线最晚发车时间延长到了23:48(服务区段为天津站至新立站)。其他轨道交通的建设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滨海新区提出要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滨铁1号线、2号线部分车站封顶,征拆及管线切改全面展开,加快驶入“地铁时代”。

    目前,滨海新区正全面实施43项交通畅通工程,对外基本形成对接京津冀、辐射环渤海、畅通全地域的大交通网络。对内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建“内畅、外连、互通”的综合交通体系。“交通”,正成为滨海新区最骄傲的关键词。

    “文化名片”提升幸福感觉

    周末,滨海新区文化中心人头攒动,看艺术展览、逛文创集市,再欣赏一场文化演出,有吃有喝还有玩……这里能把居民一天的休闲假期安排得满满当当。无法想象,文化中心改造之前是一座创办于1914年的老碱厂。而如今,这里已经是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建筑群。新区文化中心的蓬勃成长,正是多年来滨海新区文化领域繁荣发展的有力体现。

    公共文化服务“量质齐升”

    日前,滨海新区图书馆在塘沽新华书店、汉沽新华书店和大港新华书店开展了“你选书,我买单”的线下活动,读者挑选到图书馆馆藏的书籍,可直接在书店办理借阅手续,无须付款便可直接带回家阅读。实施“书香滨海”全民阅读计划正是新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一项重要工作计划。

    新区对公共文化服务出台了详细规定。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每年不少于52次的文体活动中,明确要求组织开展针对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文体活动不少于2次,组织单项群众体育活动不少于6次,组织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群体活动不少于6次。

    高品质演出成“家常便饭”

    “我们天水此次带来了敦煌舞《麦积飞天》,通过舞台艺术反映敦煌壁画艺术。”天水市文化馆馆长李靖说。在日前闭幕的外来建设者艺术节上,由西北四省带来的文化活动让观众大开眼界。

    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文化服务如今已成为新区居民的“家常便饭”,新年音乐会邀请著名交响乐团奏响中外名曲、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大腕云集,还有各种音乐会、文化表演等,为居民打造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

    从一片盐滩到繁荣宜居智慧新城,在完善城市功能的过程中,滨海新区的文化发展潜能也被不断激发。新区文化不断发展繁荣,给城区增添了文化魅力,让百姓得到了精神升华,使区域获得了发展活力。

    诚聚英才储备竞争资源

    作为本市开发开放的前沿,近年来滨海新区不断创新集聚人才措施,创造良好的人才引进环境,今年更是出台了极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延揽顶尖人才的同时大力吸引储备人才。

    多项活动吸引人才落户

    来自天津港保税区泊姆克(天津)液压有限公司的赵虎臣通过人才引进政策来津工作生活多年,谈及新区各项聚集天下英才的政策,他感慨地说:“我们每年对大学生、技术人才有大量需求,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保税区多项引才留才、鼓励创新创业的优厚政策带来多重叠加优势,让我们在招揽专业技术人才上更具吸引力。”

    为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新区及各功能区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自8月份起,新区开展了“招才引智校园行”系列招聘活动,组织86家重点企业赴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7所高校开展了2019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新区牵引带动下,开发区开展了“聚滨海·汇泰达·揽英才”2018泰达人才季系列活动,组织召开各类招聘会、人才对接会、职业技能竞赛;保税区围绕自贸区建设和航空航天产业发展,通过自贸区人才网举办线上专场招聘活动;高新区组织政策宣讲会,为协和干细胞、施耐德、中环半导体等区内重点企业进行了上门服务;东疆保税港区创建“租赁人才培养联盟”。

    鲲鹏计划创新聚才政策

    在全市吸纳人才的大背景下,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储备工作,出台了《滨海新区关于进一步集聚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鲲鹏计划”)等一揽子创新政策;区级财政拨备20亿元支持人才工作,今年预计各项政策累计资助金额近1亿元。

    截至目前,滨海新区各类人才总计为82.3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813人。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51人,天津市“千人计划”专家183人,聚集特聘外国专家2300人,各类留学归国人才7100人,培养“131”创新型人才第一层次人选48人、第二层次人选323人,评选海河友谊奖获得者56人、提名奖29人,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基地)192个,在站博士后127人。

    “医联体”助力健康生活

    家门口就能看名医

    近年来,新区各级医疗机构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紧建设,滨海新区正在构筑一个诊疗综合性强、专业特色突出、辐射范围广的区域医疗服务网络。

    家住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的曹女士最近两年经常陪婆婆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看眼科,“原来每次去市里的大医院看病都要花费一天的时间,现在我家离空港医院大约1公里,在这里就能顺利挂上总医院眼科专家颜华的号!”

    累计投资8.7亿元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一期于201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建设面积10.6万平方米,设置500张床位,该院的投用为空港以及周边东丽区居民带来极大的便利。2016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中新生态城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家建设面积4万平方米、设置350张床位的医院以其全面的科室设置为生态城一带居民提供了便利的医疗服务。目前,汉沽一带居民热切盼望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一期即将建成。

    另外,新区还有三家备受瞩目的医院计划在2020年完工具备投用条件:滨海新区肿瘤医院一期工程,目前项目已主体封顶;滨海新区中医医院,目前正进行主体施工;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二期项目包括新建地下车库及门急诊楼工程,目前门急诊楼工程已主体封顶。此外,计划于2021年完工的大港医院二期工程已完成施工招标即将开工建设。

    互联网带来新体验

    新区医联体建设也给居民带来了贴心的服务。2018年,新区卫生计生委推广五中心医院与新北街蓝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建设成功经验,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全区医联体建设。目前,新区实现了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全覆盖,全区范围内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纳入医联体建设单位,支持10家社会办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参加医联体建设,并延伸覆盖到2个河北省医疗机构。

    目前,滨海新区建成了天津第五中心医院、滨海新区中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滨海新区汉沽中医医院、滨海新区大港医院、滨海新区大港社区医院、海滨人民医院、天津市永久医院8个区内医疗共同体,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医疗服务。

    老有所养幸福晚年生活

    4月起,滨海新区在现行发放高龄老年人健康关爱金的基础上提高健康关爱金标准。同期,滨海新区在现行市级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试点的基础上开展全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工作,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城乡统筹,并将补贴发放方式调整为现金,新区老人正在享受着越来越多的优惠政策。

    创新模式壮大养老机构

    近年来,新区不断整合改造闲置资源,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由区政府投资建设的贻芳托老所首次实行“公建民营”模式,入住率达90%以上;第一老年养护院实行“公建企营”模式,设施、服务、管理、医疗等获得了入住老人肯定和好评;第二老年养护院已具备开业条件,正在筹备运营前相关准备工作;第三老年养护院预计今年年底主体完工。今年,新区新建民办养老机构2家,其中,健阳养老院已建成并试运营。

    截至目前,全区已运营养老机构达到19家,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137个,养老服务总床位数近5000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17张。同时,新建和已运营养老机构均享受相应的一次性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全区养老机构均投保养老床位综合责任险。

    居家养老构建信息平台

    为推进智能化养老服务,今年,滨海新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立并开始运行,实现“互联网+养老”紧密对接,建立起面向困难老人的主动关怀服务系统以及面向全区老人的呼叫服务系统和应急救援服务系统。

    名校云集构建教育“地图”

    近年来,滨海新区不断提升教育资源水平,对标京津一流校园,一流教学水平,让滨海新区的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最优质的教育。

    滨海学生共享名校优质教育

    滨海新区不断在生态城、天津港保税区、高新区等区域布局新建校,同时增加老城区的教育资源。滨海新区还寻求到一个“捷径”,引入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让名校在滨海新区开办分校,共享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管理团队。

    “出了小区就是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可以让孩子一直念到高中毕业,这两年中学又多了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我们不用考虑择校,或者学区房。”居民孙先生说。截至目前,以新区教委为主体签署协议的市区名校有7个,在新区建设9所合作学校: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天津实验中学海港城学校、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天津一中滨海学校、天津耀华中学滨海学校、天津师范大学滨海附属学校、天津师范大学滨海附属小学、天津实验小学滨海学校、天津昆明路小学滨海学校。目前除天津实验中学海港城学校、天津耀华中学滨海学校尚未投入使用,其余7所学校均已投用。

    全球顶尖音乐学院启动招生

    被誉为“音乐界哈佛”的茱莉亚学院首个海外分院落户滨海新区,并于日前发布了招生细则,面向8—18岁音乐学习者开设的周末制大学预科课程。与此同时,2020年秋季,多项聚焦音乐合奏精神及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也将在滨海新区的新校园同步开启。

    一直以来,滨海新区在高等教育方面加强对外交流,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普通高校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今年,新区还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引进美国加州大学贝克斯菲尔德分校开展教育合作,欧文国际学校等来新区办学。(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