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天津新闻 > 南开大学“破译”河豚毒素 中毒者或“有药可救”
  • 南开大学“破译”河豚毒素 中毒者或“有药可救”

    时间:2018-05-29 15:47:09  来源:北方网  作者:新报郝颖

      天津北方网讯:河豚美味,毒素却奇毒无比,常令误食者瞬间死亡,其作用靶点和毒理机制迄今不为人知。昨天,记者从南开大学获悉,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成功“破译”了河豚毒素的两个靶点基因,并通过基因试验获得河豚毒素抗药性,这项研究或将使河豚中毒者“有药可救”。

      晚春初夏时节是河豚怀卵期,也是河豚毒性最大的时候。虽然公众都知道河豚中毒的致死率极高,却总有人铤而走险“冒死吃河豚”。近年来,特别是沿海地区误服河豚鱼中毒事件仍时有发生。据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系副教授贺秉军介绍,河豚的毒性是由其体内的河豚毒素引起的,是目前自然界中发现的最毒非蛋白质物质之一,属于神经毒素的一种。一只河豚体内所含的毒素,足以杀死30个成年人。贺秉军提醒,很多人误以为河豚毒素会在烹饪时被破坏,其实不然。事实上,河豚毒素很耐热,在100℃的高温烹煮下,8小时都无法将毒素破坏。不仅如此,盐腌、日晒也无法破坏其毒素,就连食用河豚鱼干也会引起中毒。如果河豚在制作前不能将毒素完全清除,就会导致人食用后中毒。

      如今,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将猴子单倍体神经干细胞进行高通量的全基因组随机突变,并将突变后的细胞系进行河豚毒素毒杀实验。最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基因编辑实验证实,成功获得了河豚毒素的关键靶点基因。“我们从遗传学的角度,直接找到了具体行使毒性功能的功能基因。只要将这些靶点基因敲除,神经类细胞便获得了河豚毒素的抗药性。”研究员帅领说,找到靶点基因就意味着将来可以通过服用基因抑制剂,起到解毒作用。而这一过程简单便捷,可以使中河豚毒的人不再无药可救,为基因药物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和路径。(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