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天津新闻 > 坚守31年 “蓝领工匠”张黎明的“灯火故事”
  • 坚守31年 “蓝领工匠”张黎明的“灯火故事”

    时间:2018-05-25 16:55:41  来源:城市快报  作者:陈欣 王涛

    点亮万家的蓝领工匠 时代楷模:张黎明

      天津北方网讯:在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滨海供电分公司,有一位坚守配电抢修岗位31年,完成2万多次抢修“零事故”的“国网工匠”,他就是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滨海供电分公司运维检修部配电运检室党支部副书记、配电抢修班班长兼滨海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张黎明。

      工匠精神,练就快速处理故障绝活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滨海供电分公司配电抢修一班班长张黎明,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31年来,他始终秉承“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扎根一线,不仅练就电力运维抢修绝活,还带领“滨海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活跃在爱心服务的街区里巷。

      1987年,18岁的张黎明从天津电校毕业,入行第一天,就进入一个“红旗班组”,谁有技术特长、急难险重谁冲得上去谁就是“英雄”,这让他坚定了扎根一线的决心,31年来,他不愿升到管理岗,主动请缨重回一线。

      张黎明服务的辖区是滨海新区,落户其中的世界500强企业达140多家。作为班组负责人,保障区域用电安全、及时排除故障隐患是首要任务。巡视、抢修、操作……他坚持把简单的事重复做、重复的事用心做,工余时间巡线8万多公里,亲手绘制线路图1500余张,累计完成故障抢修、倒闸操作等2万余次,从未发生过安全事故,梳理分析上万个故障,练就了快速处理故障的绝活,积淀出电力一线工人的工匠精神。

      不忘初心,工作31年常在抢修一线

      配网抢修工作不分昼夜,需要随时待命,特别是风雨雪雾等恶劣天气。31年来,张黎明极少不在岗位,即使是除夕之夜、儿子高考、父亲病重……“我极少关手机,有时夜里听到下雨,就起来穿戴好,把电话握在手里,或者干脆到班里看看,为的就是能第一时间赶到抢修现场。”翻开抢修工作单,大多数都有“张黎明”的名字。2012年7月26日,天津地区遭遇60年一遇的暴雨突袭,当时张黎明正在病房陪伴病危的父亲。没有丝毫犹豫,他留下前来送饭的妻子,毅然赶到抢修班,刚进门就接到新港四号路港39线路电线断落的故障电话,立即出发赶往现场。

      那一晚,张黎明和同事跋涉在雨水中,车陷下去,就用手推,小区路窄,就一起水走;那一晚,张黎明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和同事在暴雨中奔波近8小时;从17时开始,共完成报修工作81件,所有抢修任务全部完成已是次日凌晨1时。工作服由干到湿,又由湿到干,疲惫不堪的张黎明回到医院,看到重症病房里的父亲和忙碌的妻子,愧疚地流出泪水。

      勇于创新,新时代产业工人新面貌

      张黎明从一名普通工人逐渐成长为行业里响当当的创新先锋,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实现技术革新200余项,大家创新成果的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可摘取式低压刀闸”就是典型一例。张黎明发现,社区用电超负荷或遭遇暴雨雷电天气时,线路变压器易发生保险片短路烧毁故障。以前,作业人员要爬上电线杆带电更换保险片,正常抢修耗时45分钟左右。而一个变压器出故障,起码会影响150户居民正常用电。为攻克这一难题,张黎明和同事反复试验,终于发明出一种一体式绝缘拉杆。利用物理学重力跌落原理,巧妙地将刀闸设计成可摘取式,抢修员在地面就能摘取更换,修复时间缩短至8分钟,既安全又省时。这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并得到广泛推广,仅这一项小革新每年就可创造经济效益300多万元。

      2011年张黎明创新工作室成立,创新孵化基地、创新工作室和班组创新工作坊的“三级联动”机制应运而生,着力打造“众创、青创、班创”平台。在张黎明的带领下,滨海供电公司先后孵化出“志鹏”“蒲公英”“金种子”等班组创新工作坊8个,创客队伍由最初的十几人,逐步发展到157人,获国家专利140多项,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去年以来,为解决带电作业安全风险,张黎明和同事利用传感、识别、认知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带电作业机器人研究,成功研发导线上的“钢铁侠”──基于人工智能的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津云新闻编辑张瑜)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