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天津新闻 > 【网络媒体走转改】多元文化、创意兼容并包 在棉三你能感受到的是如此丰富
  • 【网络媒体走转改】多元文化、创意兼容并包 在棉三你能感受到的是如此丰富

    时间:2018-02-09 16:53:26  来源:津云  作者:

    “新时代、新梦想”新春走基层

    津云新闻讯:2月2日至2月7日,天津市委网信办按中央网信办统一部署,组织全市网络媒体开展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集中采访活动。2月6日,津云“新闻”记者来到了位于河东区的棉三创意街区。

    棉三创意街区紧邻海河,在原棉纺三厂的旧址提升改造而成,这个始建于1921年的老厂房片区,在2014年的改造之后,有了新的定位:文化+科技,办公+时尚。这个近百年历史的高墙老砖、大玻璃窗厂房里,多种多样的现代业态繁衍生息,创意设计产业、新媒体产业、电子商务产业、动漫游戏产业四大板块之外,时尚消费、创业型企业孵化、文化艺术以及人才培训也占着一定的比例。

    天津新岸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路阳

    棉三的1921艺术空间的名称就是源自于这个建筑的年代,原先它是棉纺织厂当中的一个仓库,建在海河边,当时产品是通过码头船运来销往下游地区。这个艺术空间展示的青砖墙面,就是用当年的老砖砌筑而成的。现在这栋建筑,在我们全新的改造之后,具备了会展中心功能,在这里我们每年会举办45场到50场活动,涉及各类企业年会、设计师论坛和新产品发布会等。”棉三改造工程的开发建设单位天津新岸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路阳说,棉三创意街区占地面积160亩,总建筑面积22.3万平方米,是目前天津市规模最大、集中度最高的文创产业聚集区,目前已经进驻了一百六十多家企业。街区目前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老厂房改造,这在园区中是最为抢手的,已经出租75%,主要是文化创意类公司;另一部分是沿海河新建的城市综合体,包括酒店式公寓、住宅、酒店、商业配套和写字楼,弥补了老厂房在使用功能上的不足。

    而且园区特别注重绿色环保,采用的能源也是来自于节能科技,包括这个面积近3000平米的艺术空间,供暖是来自于地热能,我们通过一口两千米深的地热管井,讲地下温泉水抽上来,做整个园区的热量循环,它出水温度是88摄氏度,回水温度也达到了55摄氏度,温水最后还会通过管井打回地下,不损失地下温泉水量。”

    另外,去年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天津分公司与河东区人民政府签署投资服务协议,购买棉三创意街区7号楼作为其在天津的办公用房,将打造京津冀综合能源基地,力求打造天津分公司成为天津清洁能源领域的领跑者。

    在棉三,多元的文化、创意都被包容兼收,它为天津的文创企业提供平台,也给普通人提供了一个感受不同生活方式、创意文化的聚集场。选矿场就是这样一个半开放式的混搭空间,它有当代艺术形式的展示,也是给大家接触选购艺术家创意产品的地方。

    选矿场展览《浮游》

    选矿场创办人奥杰一黑

    我们现在选择在展区展示作品的艺术家,包括各个门类,有书法、绘画包括现代艺术装置等,目前我们在做的展览《浮游》来自于一位九零后青年艺术家杨森博,他以前在纽约做过展览,这是他第一次在国内做展览。我希望我们合作的艺术家都是年轻的,他们的表达方式和作品,是能够跟年轻人快速对接的,我们希望用年轻人的作品与年轻人沟通,植入他们当下的生活方式,让艺术更有魅力。”选矿场创办人奥杰一黑说,如果艺术品只是停留在展示品阶段的话,那么它还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所以希望艺术能跟设计结合,进入到产品层面,然后融入大家日常消费中,让更多的人感受、体验。“所以我们希望通过与设计师、艺术家的合作,构建一个小的闭环,从艺术到设计到产品,能够完成一个整合链条,从目前我们做过的项目来看是可行的,无论是执行的速度,还是与客户的对接都是会很直接。简单说我们为有手艺的人对接有想法的人,为有产能的人提供新的产品灵魂。”

    三三画廊

    三三画廊

    三三画廊

    另外一个很吸引人的空间是三三画廊,它是天津市为数不多的以“当代艺术”与“中国古典艺术”为策展方向的艺术空间与机构。从园区走入画廊的一瞬间,你会感觉来到一个特别的空间,能够自然地被这里的磁场吸引,融入墙壁的画作里。画廊正在进行的展览《两端》是艺术家万大伟近十年的作品总结,一方面作品里有他对现代城市工业文明的观望,另一方面也有传统山水观,有文人的理想和内心的桃花源,这两者实际是有冲突的,而这种冲突就是这个展览要体现的。

    无论是对创办画廊还是对当代艺术本身,三三画廊创始人徐书瑞都有很多自己的理念。他在天津做这个空间,初衷是为学生考虑,因为在学校教油画课,有很多学生的画作令他关注。“在北京、上海,可能逛画廊,是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习惯,这样的习惯在天津也会慢慢到来,只不过可能我就是早了那么一步,可能是做了铺路石,很难收获画廊带来的经济收益。但是现在做这件事我是很快乐的,因为可以帮到这些我欣赏的学生,在一个老师的内心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很多学生没有办法靠作品生存下来就转行了。所以我想我既然那么喜欢那些学生的作品,我不妨就试试看为他们创造一个环境,我不期望画廊能有多么大的影响力,但是希望它能够这样存在下去。” 徐书瑞说,艺术家的早期其实是最需要被关注的,因为这个时期的他们都是不成熟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关注、鼓励,逐渐帮助他们从这种不成熟走向成熟。(津云“新闻”记者 史潇潇 摄影 李萌 史潇潇)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