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天津新闻 > “限塑”十年仍我行我“塑” 白色污染何时休
  • “限塑”十年仍我行我“塑” 白色污染何时休

    时间:2018-01-26 15:20:21  来源:北方网  作者:晚报伊健

    天津北方网讯: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称为“限塑令”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通知下发满10年,市民的感受如何?“除了超市里的塑料袋需要花钱购买外,免费使用的塑料袋依旧随处可见、唾手可得。”10年时间,中国的新业态层出不穷,电商、快递、外卖等发展,塑料餐盒、塑料包装等的消耗量快速上升,新的资源环境压力又扑面而来。日前,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我为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献策》的消息,邀请社会各界围绕不同领域塑料制品的管理要求,提出意见建议。的确,现在到了建言献策破解塑料难题的时候了。

    “限塑令”沦为“卖塑令”令人深思

    临近岁末,购物旺季到来,本市某大型超市内熙熙攘攘,结账通道前排着长长的队伍。

    “给我来4个塑料袋,大号的。”一位年轻顾客和收银员说。每只塑料袋0.5元的价格对于这位顾客来说,并没有过多犹豫,“反正结账在一起,几百块的商品都买了,还在乎这两块钱?”这是年轻人的态度。而一些上年纪的人却不这么想,5毛钱买一只塑料袋显然有些贵,去超市购物前自备袋子已经成为习惯。记者观察后发现:自2008年6月1日起,超市不再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了,如今10年过去了,花钱买袋,市民默默接受。

    反观集贸市场里,“限塑令”似乎变成了一纸空文,丝毫没有约束力。“再给我套个‘兜儿’。”一位买菜的大妈和商贩索要更多塑料袋。在一家菜摊上记者看到,摊位上随处可见成沓的塑料袋,无论是店主还是顾客伸手就能抻上一只。店主告诉记者:“每天大号塑料袋得用2包,中号的每次采购至少都是50包,用不了几天就得再次进货,买两头蒜都想抻一只大号塑料袋。”对于这些塑料袋,民众反馈大多使用两次,一次是装菜用,一次便是装垃圾用。

    市场上卖早点的摊贩,也是塑料袋的使用大户,记者留意观察发现:一位顾客购买两份大饼炒鸡蛋,店家总共给套了5个袋子,而这些带着油渍的塑料袋并没有重复利用的价值,使用一次后便直接当作垃圾扔掉了。

    10年前,国务院出台“限塑令”,正是为减少使用塑料袋产生的污染;这些年,政府一直提倡市民重新使用“环保袋”“菜篮子”,就是试图破解塑料袋的难题。但10年后,“限塑令”只在超市内真正得到了执行。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限塑令”在超市里能够贯彻落实?一方面是监督管理相对容易,商户能够履行社会责任;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超市在“限塑令”之后有利可图。“限塑令”前,超市塑料袋支出是经营成本的一大部分,而现在,塑料袋不仅不会造成成本升高,还会赚取高额的利润。就以某超市零售价格0.5元的塑料袋为例,网络采购的价格是多少钱?记者查阅后发现,以1100只为批量,尺寸为30厘米×50厘米,4丝印花塑料袋的价格是127元,平均每只0.11元,也就是说,超市每售卖一只塑料袋,至少赚了近4倍利润,难怪有市民说:“限塑令”在超市已沦为“卖塑令”,这样的尴尬不能不引起社会各方深刻反思。

    透过对超市和集贸市场的深入观察,我们不禁有这样一番思考:首先,塑料袋在超市内收费的确起到了一定效果,过去使用塑料袋无法计量的问题得到了遏制;而另一方面,农贸市场塑料袋依旧免费提供,根本无法减少塑料袋用量。其次,当消费者为塑料袋买单后,会产生代偿心理,使用起塑料袋来反而会更理直气壮,从本质上讲,是与禁塑令的环保目的背道而驰的。

    新业态下的白色污染

    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统计,在“限塑令”施行之初的2008年,中国每天对塑料袋的使用量就高达30亿个,其中仅用于买菜的塑料袋就达10亿个。10年之后,买菜大量使用免费塑料袋等老问题仍在继续,而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也给中国的白色垃圾治理之路带来了新的困扰。根据媒体此前披露的数据,2016年,仅快递业塑料袋使用量就高达147亿个,新业态的发展也为白色垃圾的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日前记者在和平区河北路一家餐厅走访,午间时段正是送外卖的高峰期,几名员工专攻电商订单,依旧应接不暇。以某订单订购三份打卤面计算,三份面条共使用大号塑料盒3个,中号塑料盒3个,另外还有1个小号塑料盒盛放辣椒油。除此之外,三份外卖各自装袋,并且在外面还套了一个印有某送餐平台指定使用的大号塑料袋。

    店家告诉记者:“塑料盒是需要客户买单的,但塑料袋是店家成本。如此包装可以防止食物汤汁洒漏,同时售卖餐盒也可以有些收益。”对于这些塑料制品是否是可降解产品,店主坦言并没有考虑过多,“我们曾经试过用纸盒纸袋,但成本太高了,如果使用可降解材料的,也会增加成本,因此只能‘随大流’。”

    送餐行业是塑料制品使用大户,网络快递造成的白色污染同样庞大。日前记者通过网络购买了一箱水果,11只水果每个都套有一只塑料袋,外面再套一层发泡保护套,水果用泡沫保鲜箱装着,在箱体外还有两层快递塑料袋,而这样过度包装的情况是主流。有专家曾表示:快递包装多是用二次料再造生产,回收后没有再生产和再制造的价值。绝大多数包装和其他垃圾一样,直接填埋或焚烧,部分有再利用价值的快递包装受到污染,很难从海量垃圾中回收再利用。一般来说,生物降解塑料袋成本是传统塑料袋的2至3倍,目前全国生物基塑料和降解塑料产量仅十几万吨,和传统塑料千万吨的年产量相比差距明显。

    新业态下产生的白色污染危机有多严重,这样一组数据更加形象:以国内三大外卖平台每日订单量总和在2000万单左右计算,每单外卖只用1个塑料袋、每个塑料袋0.06平方米,每天所用的塑料袋能覆盖120万平方米的面积,铺满168个足球场。如果每单外卖平均会消耗3.27个一次性塑料餐盒/杯,这意味着外卖每天消耗的餐盒超过6000万个。以每个餐盒5厘米高计算,摞起来高度相当于339座珠穆朗玛峰。

    塑料垃圾被随意丢弃会引起白色污染,不规范处理塑料垃圾存在着环境风险。面对这些新问题,提出新的限塑措施势在必行。日前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我为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献策》的消息,邀请社会各界围绕不同领域塑料制品的管理要求,提出意见建议。国家发改委环资司还透露,正在研究制定防治塑料垃圾污染的政策文件,按照“限制一批、替代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对不同生产、生活、消费等情形中使用的塑料制品,分领域、分品类提出政策措施。

    “限塑”应该在哪个环节发力

    “限塑令”推广10年,的确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国家发改委2016年发布的数据显示,“限塑令”实施以来,超市、商场的塑料袋使用量普遍减少2/3以上,累计减少塑料袋140万吨左右,相当于节约了840万吨石油。但市场上违规使用超薄塑料袋的商家依旧我行我“塑”,缺乏有效的处理措施。一方面是超市增加了收入,一方面是无利于环保的超薄塑料袋使用的总量有增无减。

    我们需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有偿使用塑料袋后,消费者买单的这笔钱究竟该给谁?现状是,塑料袋成为超市的经营商品,有偿使用塑料袋后超市反而赚了一笔,难道这笔钱不应该由超市代收,并上交国家税收用于环保事业吗?

    第二,违规塑料袋为什么依旧大行其道。既然有“限塑令”出台,就不能完全依靠商家的自觉来实现。在塑料袋的选购上,市场摊贩自然能省则省,一方面是价格超低的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一方面要付出几倍成本购买可降解产品,作为摊贩,他们大多选择前者。这就给环保、质监、工商等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塑料袋生产的审批、监控、执法环节中出狠招、抓落实,打击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黑作坊,不让违规产品流入市场,才能真正遏制住白色污染的蔓延。

    第三,塑料袋的替代品始终不够完美。当塑料袋被限制使用后,大量无纺布袋出现在市场上,对这样的商品民众其实并不买账。携带不便是原因之一,价格较高且重复使用率低也是关键。有市民就表示:“我宁可买超市的塑料袋,至少还可以重复使用装垃圾,而无纺布袋子一旦脏了就会扔掉,可利用价值并不明显。”为塑料袋寻找到更合适的替代品应该得到重视。

    第四,依旧需要重复这样一组令人不寒而栗的数据,目前全球只有14%的塑料包装得到回收,而最终被有效回收的只有10%。很多超薄塑料袋既没有质量安全标识,也没有可降解标识,若被随意丢弃或不经处理进行填埋,可能200年也无法降解,长期残留在土壤中,会对土质和水体造成极大危害。

    政策引导、消费自觉、替代品研发和生产供给的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或许才能破解塑料袋难题,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我为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献策》活动正在进行,市民可以通过国家发改委网站专题页提出您的真知灼见,也可以将您的想法发送至今晚报视点工作室,邮箱jwbshd@163.com,我们一同探讨。(“津云”新闻编辑邓坤伟)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