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天津新闻 >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瑞士小型钟表车床
  •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瑞士小型钟表车床

    时间:2018-01-03 18:01:42  来源:网信天津  作者:任广玉

      开栏语

      天津北方网讯: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又称为“生产机器的产床”。从原始的树木机床到工业机床的雏形,从蒸汽机床到电动驱动机床,从半自动、自动化机床到数控机床……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上千年来的风风雨雨,机床家族已日渐成熟,真正成了机械领域的“工作母机”。

      天津东丽机床博物馆,是天津市首家机床博物馆,这里既有威风凛凛的“庞然大物”,又有细密精致的“能工巧匠”,既有世界工业发展史中的个性奇葩,又有中国、天津以及东丽发展史中值得铭刻的骄傲与精彩。一台台沉默的机床,承载着一段段厚重的岁月,昭示着人类智慧的律动与力量的传承,是坚硬刚毅的久远记忆,是生生不息的历史标本。

      “网信天津”【网信文化】栏目特此推出“会说话的机器――走进天津东丽机床博物馆”专栏,为您讲述36个生动故事,以图片、文字的方式带您领略博物馆厚重的历史感、独具的传承价值和大气的工业之美。

      今天为您带来《精密、精致、精准的“精细鬼”――记瑞士小型钟表车床》

      在东丽区机床博物馆,走进千余平米的地下一层展厅,一股冷气夹杂着浓浓的机油味道扑面袭来。这里的展品不是被小心地摆放在玻璃柜子里欣赏,更不是高傲地被悬挂在墙上远观,而是直接矗立在地面,像是一个个冷酷无比的铠甲勇士,接受着人们的检阅。在灯光的照射下,一台台产自世界各地、年代久远、功能不一的机床在主人的精心养护下,泛着金属的光泽,展示着机械的力量,它们告别了喧嚣的车间,完成了一段生产的使命,斑驳的机身也见证了一个国家当时的工业发展水平,是一段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在这个宽大的展厅里面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有人说,一个国家无论大小,只要机床工业强,则其工业就会振兴,综合国力就强。当今世界,美、德、日、瑞士等国机床技术当属世界一流,其工业均较发达,也无疑是当今的经济力和科技力强国。值得称道的是在这些国家里,瑞士以其中小型精密机床,长期独步世界,质量超群,无人可以替代。众所周知,瑞士素有“钟表王国”之称,从1587年日内瓦生产手表迄今的400多年中,一直是世界钟表业的老大,其钟表零件的加工当然离不开钟表机床。伴随着钟表业的发展,瑞士也开始制造精密仪器、中小型精密机床,凭借其种类繁多、专业化强,结构新颖、品种齐全、出口量大且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质量,特别是精度和精度保持性方面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即使是美、德、日等一流机床生产国家,仍长期不断进口瑞士各种精密机床。有人说,没有瑞士的精密机床,宇宙飞船就上不了天,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国外最早的钟表车床可以追溯到18世纪,在钟表车床发展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钟表的发展史就是钟表车床的发展史,尤其是钟表车床经历了从完全手动操作完成到采用手脚并用,再到简单电气化驱动主轴旋转的发展过程。由于行业及历史等原因,虽时过境迁,加工钟表类零件所用专业化数控机床发展迅猛,但钟表车床体积小,重量轻(主体仅3~10公斤),价格低廉而被钟表行业企业及独立钟表师所青睐,因此许多钟表车床到现在已成为钟表师和收藏家的珍宝。因此,在机床博物馆的展品中,来自瑞士的机床数量可观,大部分也是以钟表机床为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钟表工具对于技师而言,意味着不可或缺的硬件,倘若没有它们,则无法修造钟表,而在这些工具中,机床无疑扮演了最主要的角色。虽然第一台钟表车床诞生在哪一年已经无法考证,但在王福喜的机床博物馆里,却可以找到不同年代的钟表车床。虽然从年代上划定有古董的、现代的,但它们不是简单的展示物,而是依然能够运转的利器,在过去没有电力的前提下,钟表师运用人手来摇动车床,这种完全手工化的制造模式成就了传统的钟表业,也使钟表车床成为最佳的历史见证。而这些只有在瑞士钟表博物馆里可以看到的具体实物,被这样一位机床爱好者收藏并免费向公众开放,无疑为钟表爱好者了解钟表制造的流程提供了最形象的教材。

      在机床博物馆,有一台这样的小型瑞士钟表机床,是专门用来生产、维修手表用的,它也是馆长的“最爱”。它独树一帜地被摆在展柜上,在一个精致的木箱中,200多个零配件被整齐有序地码放着,附有铣削及磨削附件,可以完成铣平面、铣槽、分度铣削或刻线,用成型刀加工钟表齿轮及磨削内外圆、平面和小刀具刃磨等,各个部件小巧玲珑却精准分毫,连外面的箱子都是原装的。当然这样的机床规格不同,箱子大小不同,所装附件也都不同,但由于其万能性强,特别适用于钟表试制车间、修理部门、工具车间及独立钟表师使用。

      别看这台钟表机床的“身段”纤弱,却有着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个名副其实的“老古董”。主人因其特有的功能给它起了个外号叫“精细鬼”,这让人不免联想到《西游记》里平顶山上那个精打细算的虽然愚笨却有点可爱的小妖怪。那么,这个“精细鬼”是如何飘洋过海辗转到中国的呢?说起来,还真富有戏剧性。

      1955年3月26日,中国第一只手表诞生在天津,填补了新中国工业建设的一大空白,从此开启了一个中国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坎坷而辉煌之路,进而推动了全国表业的发展。从上海、北京、广州、烟台、丹东、大连、苏州、南京、西安、重庆等先后陆续建起了近百家表厂,形成了国家一个庞大的新兴行业。但是由于我国手表工业的基础较差,主要依赖于前苏联和德国专家的技术、设备的支持,而在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以后,一度陷入生产研发的困局。恰逢1961年,轻工业部收到为人民解放军空军开发一款新的飞行表的命令,项目的代号为304。当时已经有一款计时版原型,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投产。就在这一筹莫展之际,我们得到了当时瑞士Venus表厂正想转让175计时机心的生产工具以筹集开发188机心的资金的消息!这真是一场及时雨啊!于是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这批机床设备为304项目所购得,并最终保质保量圆满完成了生产任务。“精细鬼”作为这个时期引进到中国的精密机床,见证了中国劳动者的艰苦卓绝、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为我国手表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0年,已经退出生产舞台的“精细鬼”从一位收藏爱好者的手中转移到王福喜的机床博物馆,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见证着和功臣,继续展现着它的工业机械的魅力,散发着独特而精致的光芒。(“津云”新闻编辑李彤)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