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专家释疑城市防汛硬件设计标准 需有的放矢
  • 专家释疑城市防汛硬件设计标准 需有的放矢

    时间:2020-07-04 18:21:44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上海中心城区排水除涝体系“一年一遇”标准基本全覆盖。根据规划,到2035年本市雨水排水体系要基本达到“3到5年一遇”的能力。一些市民提出疑问:在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一年一遇”“3到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是否有点低?

        水利专家介绍,“N年一遇”是水文概念。对照相应排水标准,“一年一遇”即每小时排水36毫米。城市“小气候”发生变化,下雨频率和强度都增加了。在一些地势低洼区域,“一年一遇”已不能满足排水需求。如出现强降水,就容易积水。

        这些年,上海一直在对防汛硬件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在人口密集的重点区域,排水系统已提前达到“5年一遇”乃至更高标准,每小时可排水至少57毫米。黄浦江防汛墙达到“千年一遇”标准,对应的水位设计标准近5.9米。

        为何不把全部标准提升到“50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专家表示,防汛硬件的设计标准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有的放矢。首先是社会和经济效益问题。提升排水除涝能力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以虹口港泵闸为例,3座泵机的总排涝能力达每秒30立方米,即每小时可排水10.8万立方米。排涝标准是“20年一遇”,挡潮标准则是“千年一遇”。这样的高标准工程建设时间3年多,加上规划、论证等环节,前后长达十余年。对整个中心城区而言,虹口港泵闸并不能完全“解渴”。要把全部管网提升到最高标准,不仅改造难度大,成本高昂,而且使用效率低。

        目前,上海正在构筑一道道更为坚强的防范屏障,启动一项项新的城市设施完善工程。“但防汛减灾不能只靠工程建设。这是个系统性问题,需主动预防,提前预判,培养人们的减灾意识,建立完善的规避机制。”市防汛办副主任、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晓涛说。据介绍,一些发达国家已研发出相对成熟的风险规避产品,比如洪水保险。今年,上海保险交易所也上线了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台风洪水巨灾保险产品。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