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儿童职业体验馆”初体验 该项目创新方能突破瓶颈
  • “儿童职业体验馆”初体验 该项目创新方能突破瓶颈

    时间:2018-02-06 18:18:13  来源:东方网  作者:陈颖婕

    原标题:初体验 儿童职业体验项目创新方能突破瓶颈

    据青年报,近年来,“儿童职业体验馆”商业模式在国内很受欢迎。孩子们在一个微缩版的迷你城市里自由体验各种职业如警察、医生等,其中还蕴含教育理念。如今,儿童职业体验市场已发展出一整条产业链,但随之而来的是,目前的市场也存在缺乏创新能力的现象,模仿他人的情况普遍存在,场馆也面临多次“洗礼”,产业逐渐遇上发展瓶颈。

    这是一个微缩版的迷你城市,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自由体验各种职业和人生经历――当警察、银行职员、飞行师、蛋糕面点师、消防员、医生、快递员等。

    近年来,这种仿真缩小版社会的儿童职业体验馆商业模式在国内颇受欢迎,在寓教于乐之余,也是素质教育的补充。与一般游乐场提供感官上的快乐不同,儿童职业体验场馆的每个场景看似平常,其中却蕴含教育理念,比如感恩理念、团队理念等。而儿童职业体验产业在近些年经历的一次又一次洗礼中,有的场馆由于资金、人员问题半路夭折,有的场馆因为对市场的把握不准确、本土化运营没到位而关门歇业。如何实现产业中的家庭消费多客层?如何带动循环性消费?如何刺激潜在消费,让家长和孩子参与、实现各类业态的盈利?青年报记者走访了沪上儿童职业体验场馆,从这些成功经营多年的创业者视角,解读行业升级的关键和突破点。

    微缩版城市

    让孩子身临其境感知赚钱不易、打开职业启蒙

    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儿童娱乐教育消费容量巨大,尤其80后、90后父母的教育意识超前,更看重孩子的快乐教育、素质教育,这群父母也敢于、乐于花钱给孩子营造游戏学习两不误的环境。

    说起儿童职业体验这一行业,在国外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1999年9月1日,墨西哥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面向儿童设计的儿童城市Kidzania。2000年,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知名购物中心内,也建成了一座大型的室内儿童城市――Wannado City,其取名意在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在那里,孩子们同样可以在场馆里进行职业扮演,完成职业任务。

    早前几年,儿童职业体验场馆在国内的扩张速度惊人,但行业整体并未站稳脚跟。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国内的行业发展依然处于初期,已经开业的场馆普遍存在克隆国际模式的弊病,产品同质化严重,未形成产品区隔,绝大多数场馆尚未解决生存问题,依然处于亏损或盈亏持平状态。

    从外观来看,这些职业体验的场馆设施有实物3分之2大小,足以以假乱真。在这些微缩版的城市中,有微型剧院、医院、电影院、录音棚、法院、面包房、牙医诊所、书店、矿场、考古场地等等。在儿童城市里,孩子可以录制自己播报的新闻,可以担任《迈阿密先驱报》的少年记者,可以加入航空公司做飞行员或者空乘,可以扮成身穿笔挺制服的警察去搜查遗失物品,或者当上消防员亲身参与灭火活动。

    更有意思的是,为了让场景效果更加逼真,儿童通过职业体验工作,还可以赚取游玩“钱币”,这些“钱币”可以在园内的百货商店购物,或是往体验馆内的银行“存钱”、从自动提款机“取钱转账”。孩子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实际工作的乐趣。

    儿童职业体验的意义在于,让孩子有个良好健康的模仿对象,孩子们在儿童职业体验馆里可以努力工作,体会赚钱不易的实际意义,还可以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他们要通过面试找到工作,面对同龄人的竞争;要通过培训才能上岗;要完成分配的任务体会到工作中的种种不如意;也要通过工作赚取代用货币才能享受等。

    入行成本极高

    研发设备花费两年,投入资金最高达2亿元

    作为国内这种商业模式的最早涉及者,“星期8小镇”创始人印岚的愿景是,还孩子一个快乐自在的童年,寓教于乐,做“素质教育的补充”。说起从经营了20余年的房地产业,跨界转型到儿童产业领域,印岚告诉青年报记者,当时面对商业地产供应量巨大,商业项目同质化等问题,如何创造个性化、差异化的商业模式已成为她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幸运的是,我考虑得比较早,从2004年起开始,我就在琢磨,如何在儿童产业领域挖掘市场机遇。”

    印岚育有一个女儿,在伴随孩子,成长过程中,她发现孩子们都喜欢玩“扮家家”的游戏,“我记得,我女儿小时候就喜欢偷偷穿着我的高跟鞋,拿着我的口红到处乱涂。其实,这都是场景模拟,小孩子都有欲望,比如做护士、警察、医生、甜点师等。”印岚说,这一点大大启发了她,因为生活即是教育,所有的知识都源自生活,这是前人积累下的经验,但许多记忆深刻的东西都需要自己亲身经历,而不是通过电视和电脑可以得来。“所以,从孩子成长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说,他们同样有渴望了解社会的过程。

    有了想法,印岚花费了近6年的时间做筹备,她几乎每个季度都要飞一次美国,去考察当地的儿童博物馆和儿童产业发展。在研发各种场景模式和器材的过程中,印岚和她的团队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研发过程足足持续了2年时间。“这就是我创办星期8小镇之前,为人不知的艰辛历程。”印岚说,儿童职业体验的创业,并非旁人看得那么容易。

    儿童职业体验馆对地段、装修、设备、工作人员的要求极高,投资金额巨大,少则5000万,多的要达到2亿元。场馆建成后,还要面对不菲的运营支出,包括人员薪酬、易耗品采购和持续的市场推广等,以一个一线城市6000平米的馆为例,正常运营情况下,月支出保守估计在300万左右。

    这对于在产业中已深耕近10年的印岚而言,更是深有体会。“企业经营成本,这是逃不掉的事情,我的场馆位于莘庄大型的购物中心,7000平方米的空间,眼睛一睁,我一年1000万的房租就‘哗哗哗’地‘流’出去了。”印岚开玩笑地说着,在这调侃的背后,也不难看出,儿童职业体验的创业项目,并非是仅仅依靠想法和激情,就能轻松落地实现的梦想。

    这一点,在历时五年打造的“立秀宝”儿童职业体验英语小镇中,也充分体现出进入行业的门槛之高。立秀宝总经理吴声基表示,整个项目的投资金额高达1亿元人民币,仅场地就需达到8000平方米。“在选址上,我们也是花了很多心思,首先对于场地面积有一定的要求,因为内设场馆较多,所以面积一定要足够大。第二是周围的交通是否方便,第三就是看是否设置在购物中心内。”吴声基表示,他非常看好儿童业态在购物中心的发展空间,儿童业态的发展将伴随着社会刚需快速增长。此外,一站式服务的购物中心也已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多元化的场景设置,让家长和孩子在商场可以充实地度过一整天。

    刺激产业链升级

    产业缺乏创新,品牌植入是突破点

    近些年,儿童职业体验市场已从当初的单打独斗发展出一整条产业链。但随之而来的是,目前的市场也存在着混乱和无序,缺乏创新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模仿他人,而且只是模仿形式,这样很难超越,产业也很难实现进步。

    儿童职业体验产业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有的场馆由于资金、人员问题半路夭折,有的场馆因为对市场的把握不准确、本土化运营没到位而关门歇业,有的场馆由于当初建馆时的“别有用心”而转作他用,这是整个儿童职业体验行业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着市场筛选的必然结果。

    如何实现产业中的家庭消费多客层?如何带动循环性消费?如何刺激潜在消费,让家长和孩子参与、实现各类业态的盈利?

    身为教育领域创投人的张相廷认为,儿童职业体验馆已不再是单纯的仅供孩子体验的娱乐场所,它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儿童素质成长教育的重任,寄寓着政府、学校和家长的更多厚望,即开发商更关注儿童产品线的打造。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开发商将儿童业态视作商场的标准配置,通过品牌、硬件、软件等产品的打造,提供超越商品本身的功能,让家长和孩子各得其所,增加产业链附加价值。而在品牌植入方面,作为儿童职业体验馆的重要盈利渠道,从营销传播角度,更是儿童职业体验这一新兴行业的精髓所在。这不仅是一条重要盈利渠道,同时,品牌所带入的职业体验环境也大大增强了消费者在体验时的带入感和真实感,增强了产品的体验价值。

    “儿童职业体验馆是一个极具价值的体验式品牌营销传播平台,在国外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品植合作案例。”目前,行业内对儿童职业体验馆生存问题的探索,大多停留在产品设计层面,鲜有站在全局高度剖析盈利模式的改良,并深入探讨品植问题解决之道。未来,当儿童职业体验馆的品牌效应聚集到一定程度,门票收入所占的比重将进一步压低,强大的品牌效应将带动周边产业链的开发,促成周边衍生品和周边消费的火爆。儿童职业体验馆将成为一个自身品牌和植入品牌营销传播、上游下游产业拉动的载体,全面引爆产业繁荣。

    走出场馆体验真实场景

    资源匮乏、安全问题是关键

    与儿童职业体验馆形式不同的是,毛毛虫学院的创始人孙艳选择前往实地场景,让孩子们体验各类职业。在孙艳看来,实地和封闭场馆各有自身优势,“在实地体验,其真实性更高,我们曾组织孩子去消防站、银行、餐厅进行现场的职业体验,都是在真实情境下进行,这基本是100%还原了工作场景,孩子们的反馈也相当好,十分融入其中。”孙艳表示,在场馆内体验则能涵盖更多的职业场景,虽然真实度略逊一筹,但是孩子基本能够将所有职业都体验一把,广度更大。

    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孙艳觉得,对于这类项目的创业组织者,如何解决资源匮乏和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很多内容都需要我们去联系,各种职业体验场所都需要我们亲自联络,带领孩子进行体验,在交流上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挑战最大的是安全问题,由于场地是开放的,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意识,这也是我们相当重视的部分。”谈及对儿童职业体验的市场发展,孙艳相当乐观,“未来行业的发展空间巨大,现在的80后、90后家长非常希望给孩子寻求各种职业体验的场所。从职业发展的理论来说,这也利于孩子的职业启蒙,从长远来看,其给孩子设立了行动目标,增加了学习动力。”她认为,只有真正将职业的内涵与精神传递给孩子们,而不仅是将一种形式传递给孩子,比如能够从体验活动中学习到什么,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未来,我的实地职业体验内容还会开拓至报社、食品工厂、画笔工厂等,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进行更好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有创业者以为只要找到投资人,就把开设一家儿童职业体验当做易事,那这思路从源头上就错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团队,没有找对人,再好的投资也会面临重大风险。况且,在国内不同地区的消费习惯差异也很大,消费能力更是差异巨大,再加上职业体验场馆对物业的要求比较高,投入也比较大,所以这个产业一定要谨慎扩张。”张相廷表示。

    声音

    李芊含 儿童职业体验项目要专注于细分领域

    模仿分为无意模仿和有意模仿,越是小的孩子无意模仿就越多。模仿是人的特点,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性,模仿是人类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让孩子提早认识职场、培养团队意识,让孩子体验生活,了解父母是如何工作的,并拥有正确的理财观念,让孩子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学会尊重、体贴父母,也能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盲点。

    正是看到了这方面的市场痛点和家长需求,2015年,李芊含与合伙人开始将创业项目聚焦在儿童职业体验领域。“我们的儿童职业体验项目,主要针对学龄前儿童,为他们提供在实景中融入游戏、课程的教育培训。”据李芊含介绍,公司主要通过与消防队、医院等单位合作,让儿童在实景中体验消防员、护士、医生等不同职业的职责和内容,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除了合作单位本身提供的体验课程之外,李芊含与团队开始研发更有针对性的系列课程,如职业梦想系列、森林探险系列等,让儿童的体验更深入,更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每期的活动,儿童和家长的满意度都很高,大家很喜欢。”李芊含说。

    但随着项目的发展,很多问题接踵而来,如合作方时间不可控,无法固定对外开放;有些机构在体验中加入太多的广告植入,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家长会陪伴孩子偶尔体验课程,但系统性的系列课程体验较少,很难产生多频次的需求。

    虽然中间也尝试过与幼儿园进行合作来转型,但在诸多不可控因素之下,一年半后,李芊含的儿童职业体验项目就结束了。“做这个项目确实很困难,不仅我们,还有些创业者开展儿童营地体验项目,在运营半年后也终止了。”李芊含无奈地说。

    在她看来,儿童职业体验项目创业需要充分调研市场,了解真正的痛点和需求。在此基础上,专注于细分领域,切忌大而全,同时与学科教育或艺术教育相结合,会更容易被市场接受。“比如,市面上有做儿童体育教育的创业者,他们利用自身的体育圈资源,为儿童提供棒球、高尔夫等培训,并提供考级服务,专注于这一细分领域,很容易成功。”

    方菁 儿童职业体验可与学科教育相结合

    作为课程开发专家,方菁参与设计了一系列儿童职业体验课程,如职业梦想系列、森林探险系列等,让儿童体验飞行员、消防员等不同职业的内容和职责。“我们的课程主要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英国的早期发展大纲EYFS编制而成,立足儿童年龄特点。这些课程区别于儿童在幼儿园情境中的区角活动和角色扮演,儿童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在真实场景中体验不同职业。”方菁说。

    她指出,儿童职业体验聚焦在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包括幼儿对自身的认知、同伴沟通以及团队合作。与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学科教育、艺术培训相比,虽然市场对于儿童社会性教育有一定需求,但还未形成刚需,很难实现高频次体验。“虽然课程很受欢迎,但用户的需求频次很低,通常体验过几次之后,就不再参加,很难形成体系化。”

    如何在儿童职业体验领域寻求突破?方菁坦言,目前,市场需求的高频次风口并未到,而且儿童职业体验属于社会性教育,是儿童软实力的提高,其结果不够显性,很难量化,这也是家长难以持续投入的原因。“如果创业者尝试将儿童职业体验与学科教育、艺术培训等相结合,其量化的程度会大大提高,会更容易实现市场推广。”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