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远方的家和脚下的乡愁 上海火车站的春运记忆
  • 远方的家和脚下的乡愁 上海火车站的春运记忆

    时间:2018-02-03 16:04:51  来源:东方网  作者:

    原标题:【记忆】远方的家和脚下的乡愁,上海火车站的春运记忆

    据上海发布官方微信,春节回家,无论离家有多远,人们都要尽量在除夕前回家团聚,共度新春。无尽的等待和旅途的辛劳也挡不住归乡的思情,火车站台上的灯光照亮了许多人的脸。站前广场上巨大的时钟时针不停旋转,撩拨的不只是流逝的时间,还划动着游子的心弦。上海的春运,一样是繁忙、拥挤和充满乡愁……

    由来已久的“春运”

    1934年春节前夕,京沪(南京至上海)铁路管理局曾向社会公布过年期间的加开“临客”。1936年过年期间,京沪铁路局同样在春节前后加开临客。而且,铁路针对上海“工厂林立,劳工众盛”的实际情况,特意组织工作人员到各个工厂,将加车的具体安排及时刻表送到工人手中,以方便他们乘车。这说明当时的京沪铁路(南京至上海)已经有春运便民服务。

    1950年1月,为使广大旅客平安地欢度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组建不到1年的上海铁路管理局(1949年8月1日)便成立了旅客春节还乡委员会,并相应组织旅客服务大队,各分局和基层站段分别成立分会和支会,以做好春运服务工作。此后每年春运开始,上海铁路局均成立春运领导小组,直至今日。

    1957年春节前夕,《人民日报》刊登旅客运输的相关报道

    春运高峰的到来

    春运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农村改革的进行和户籍制度的改革,春节期间客流由原来较为单一的探亲访友客流转而更多元更多向,流量开始激增。1984年开始,进城务工人员客流逐渐成为春运的主流据上海铁路局老职工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春运:“大家只是要把自己塞进车厢,哪怕爬窗户被硬塞进车门也无所谓,一心的想法就是‘回得去’,完成从工作城市到老家的一次‘位移’”

    1976年上海火车站(老北站)春节期间大量旅客在广场排队等候进站

    上海地区的春节旅客输送任务,绝大部分由上海站承担,责任重大,压力也是空前的。为了摸清客流动向,上海站事先就开展春运的客流调查,每年春节前3个月,就以路局主任计划员为主,组织有关人员,对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等大宗客流进行为期1个月的调查。调查组深入各厂矿企业和大专院校,了解放假日期天数,旅客流量流向(元旦与寒假因与春节相近,故与春节一并调查),为春运工作奠定基础。由于春运期间工作量巨大,上海路局和上海站除了要调集大量机车和车辆还需要增添大量人手,除从其他单位抽调外,还有大批解放军和武警来站支援。1990年春节,采取职工停止“大休”、给予加班津贴的办法,克服人员不足的矛盾,才结束近40年来都要外单位人员助勤的局面。1990年,上海铁路局颁布《上海铁路局春运工作条例(试行)》,使春运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1983年春运期间,上海火车站(老北站)职工在站台上用小推车帮旅客运送行李

    1984年2月6日,春运期间上海火车站(老北站)忙碌的场景

    1972~1990年若干年份上海站春运旅客发送人数统计(单位:万人)

     

    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站,也就是俗称的“老北站”是沿用建于1909年的老站,能力小,设备差,站场受周边建筑群的限制,无法拓展。候车室不足4000平方米,每天却有5万旅客候车。一到节假日客流骤增,更显得拥挤不堪。1984年春节运输高峰期间,曾出现日候车人数达7.5万人,列车始发高峰时,候车室内每2平方米内要站立5个旅客。上海老站采取各种办法,如封闭站前广场,作为旅客的临时候车场地;组织服务员、民警及助勤的解放军引导旅客进站上车;逢到下雨天,尽量安排旅客在候车室及临时搭建在上海铁路局大院内的棚内休息,或与列车乘务员联系,提前检票上车。当年,一到春运高峰期间,老北站周边的宝山路、天目路都会出现严重拥堵。这种情况直到1987年底,上海火车站新站(俗称新客站)建成后才得以缓解。

    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上海火车站(老北站)主入口

    20世纪80年代,上海老北站候车室内景

    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上海火车站(新客站)

    刚落成不久的上海火车站(新客站)内景,宽敞的候车大厅使运能大增

    1989年2月5日(除夕)。上海新客站站前广场的花坛边和台阶上,坐满了准备返乡的外来务工人员和走亲访友的上海市民

    这一时期,春运客流的主力毫无疑问是进城务工人员。这类客流激增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活跃的必然结果。而在铁路旅客运输中,这是新课题它的特点是流量大、突发性强,且产生源点的高峰期和流向分布相对集中。根据上海铁路局1994年的调查,上海站的务工客流主要来源是安徽、江西、江苏和浙江。1989年出现第一次高潮,其后是1992年和1993年。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铁路部门为补充春节期间的运力,还会加开“敞篷车”这种加班车条件更差,只有几节车厢连起来,没有茶炉,也没有卫生间,一般用于补充短途运力

    20世纪90年代,春运期间的上海新客站,拥挤的站台,拥挤的车厢。车窗成为上下客的捷径

    当年的这些硬卡纸车票和临时加票不知让多少人费尽心机

      新时代的高铁春运

    1999年,国务院出台高校扩招政策,我国大专院校学生总量剧增,学生流和民工流一道,成为春运的主力军与此同时,我国铁路运力的增长却相对缓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1988年到2008年,中国铁路的运营里程从5.7万公里增长到7.97万公里,20年间仅增长40%。而上海新客站在使用二十年之后也不再“新”,1993年3月23日,上海站发送旅客9.1万人次,超历史同期记录;1995年春运期间的1月28日,上海站发送旅客超过10万人次,创下当时单日旅客发送历史之最。

    进入21世纪,上海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渐入佳境, 2002年,上海站全年发送旅客定格为3118万人次,从2000万到3000万,上海用了15年,然而仅3年后,上海站全年发送旅客便踏上4000万的新台阶。

    2007年春节前夕,上海新客站南广场春运售票处前挤满了购买火车票的人

    铁路网快速扩张,运行速度也在持续提升从1997年4月1日的铁路第一次大提速,到2007年4月18日的铁路第六次大提速,10年间中国铁路从传统的“绿皮车”扩展至“K字头”“T字头”“Z字头”,到动车高铁,列车的最高时速从120公里/小时提升至250公里/小时,神州大地“千里江陵一日还”已成为现实

    运能的提升也带来购票等诸多现实问题。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火车票还是那种硬纸板,发站和到站都是用浆糊黏在上面,票价纯手工计算。到1998年微机联网售票出现,打印的红色纸质票才流行起来,铁路售票的准确率和效率大大提升。即便如此,还是需要大量的人工售票窗口,而且人力毕竟有极限,遇春运等高峰更捉襟见肘,买火车票依旧在“拼体力”。为方便旅客购票,2003年起,上海站连续7年在春运期间开设售票“大卖场”,最高峰时开设售票窗口达200个,却依然是“大排长龙”。面对窗外通宵排队的旅客,售票员也是夜以继日,超负荷工作。2007年,上海站售票员、上海市劳模邹俊创下一个夜班10小时内售出车票3000余张的个人售票最高纪录,平均每12秒就能售出1张车票!

    2006年上海站借用虹口体育馆开设春运售票大卖场,以解燃眉之急

    2006年1月20日,一位焦急万分的旅客正在上海火车站临时售票点门口求购车票

    虽然捉襟见肘,但上海火车站仍然不断挖潜,除了改造站厅还不断在运行管理机制上下功夫。2007年春运期间,作为第六次大提速主战场之一的上海铁路局做了充分准备。京沪、沪杭、浙赣线路电气化改造已投运,相关线路、桥梁、通讯、信号已全面改造整治完成,该局 1300 公里提速线路实行全封闭立交防护措施。2007年春运期间的1月28日,首列国产动车组列车自上海新客站始发。该列车采用CRH1、CRH2型动车组车底,配备航空化、人性化基础设施。开设动车组售票专窗,实行专窗售票。对密集开行动车组列车的沪宁杭大站,运用自动售检票系统。开辟专用候车室,安排旅客专用通道,进站、候车、上车实行封闭式管理。

    2007年1月28日,上海火车南站已经投入运行。一列CRH动车缓缓驶离站台。南站的投运缓解了新客站的运能压力

    2011年1月13日,从上海火车站开出的第一辆临客列车,各方面条件也已大大改善

    2010年7月1日,铁路上海虹桥站正式运营。该站是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主要组成部分,虹桥站的投运大大缓解了上海铁路的运能压力。同年7月和10月,沪宁、沪杭高速铁路建成通车。2011年6月,京沪高铁建成通车。上海铁路各火车站点的运能大大提升,2011年起,12306网络订票问世,购票方式开始颠覆性变革,乘客再不用跑到售票窗口排队等候,随时随地都可通过电脑、手机订购火车票。

    2016年春运中的虹桥火车站

    2017年春运40天,上海铁路三站(上海站、上海南站、上海虹桥站)共计增开列车2361趟,遍及川渝、云贵、西北、湖北、湖南、江西、中原及长三角地区。春运期间这三站共计发送旅客1201.1万人次,与2016年同期相比增加106.2万人次,增长9.7%。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