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北京新闻 > 北京:73万平方米超大工地筑防疫“铁墙”
  • 北京:73万平方米超大工地筑防疫“铁墙”

    时间:2021-08-14 20:07:47  来源:  作者:

    工地特设快递柜,方便工人们收取物品,也减少了外出风险。

    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二期项目工地施工现场。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

    73万平方米、3000名工人的超大工地,疫情防控责任重大。面对从严从紧做好首都疫情防控的“考题”,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二期项目工地给出了答案:分片管理、信息化手段、镇街联动,精细化筑牢防疫“铁墙”。

    “请出示健康宝并进行登记。”昨天(13日),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区二期项目部入口,一名运送材料的司机被两名保安拦了下来。在对司机进行测温登记、并将汽车四个轮子都做了一遍消杀后,保安才点头放行。

    作为中关村科学城的一部分,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区是第一个以“中关村”冠名的乡镇级园区,是海淀区东升镇向“高精尖”转型的代表产业项目。园区分三期开发,二期位于东升镇西小口村,分为L24、L20两个地块,总建筑面积达73万平方米,相当于103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建设内容包括科研办公楼、五星级酒店等。

    7月28日,L24地块完成地下结构施工,短短15天后,施工现场已经立起一部分钢骨架。而L20地块,正在全力推进地下结构施工。两个地块加在一起,现场工人达到3000名。

    “每天班前会交代最多的,一是生产任务,一是防疫要求。”北京建工东升科技园二期L24地块项目副书记秦宝通说,如此大体量的工地,光是快步走上一圈,就得两个多小时。为了确保3000名工人严守“一米线”,项目部首先对施工区域做了划片,工人按照片区和工种,错峰上工、错峰下工,自然也能做到错峰用餐。

    “仅L24地块就划出了10个片区。”秦宝通说,除办公区和生活区外,施工区也配备有4名专职消杀人员。每当一个片区的工人下工后,专职消杀人员就会对该片区的重点部位进行消杀,严防交叉感染。

    在二期工地,信息化手段被最大化运用。“已接种疫苗”“第一针接种时间”“第二针接种时间”……每名工人都建有一张信息档案卡,姓名、出发地、出发日期、到达日期、交通工具、疫苗接种情况等,相关信息需在进场前3天上报,先进行远端筛查。工人到达现场后,再通过扫描二维码将相关信息接入园区研发的智能终端系统中,实时掌握每个人的行程轨迹。同时,项目部还与镇街进行信息联动,一旦有关部门在流调中发现某名工人有曾途经中高风险地区的可能,相关信息便会第一时间推送到项目部。

    不久前,施工区外还特意加装了一排供工人使用的快递柜。这在北京的建设项目中是不多见的。

    “有了这个快递柜后,大家再不用挤在一起找快递了。”下工后,工人秦师傅在快递柜中取走了一个包裹,然后去找工友集合,分批步行回生活区。戴口罩、勤洗手、一米线、分餐制、少聚集,在一遍遍的叮嘱中,这些好习惯再次回到建设者们的生活中。

    工地特设快递柜,方便工人们收取物品,也减少了外出风险。

    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二期项目工地施工现场。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

    73万平方米、3000名工人的超大工地,疫情防控责任重大。面对从严从紧做好首都疫情防控的“考题”,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二期项目工地给出了答案:分片管理、信息化手段、镇街联动,精细化筑牢防疫“铁墙”。

    “请出示健康宝并进行登记。”昨天(13日),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区二期项目部入口,一名运送材料的司机被两名保安拦了下来。在对司机进行测温登记、并将汽车四个轮子都做了一遍消杀后,保安才点头放行。

    作为中关村科学城的一部分,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区是第一个以“中关村”冠名的乡镇级园区,是海淀区东升镇向“高精尖”转型的代表产业项目。园区分三期开发,二期位于东升镇西小口村,分为L24、L20两个地块,总建筑面积达73万平方米,相当于103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建设内容包括科研办公楼、五星级酒店等。

    7月28日,L24地块完成地下结构施工,短短15天后,施工现场已经立起一部分钢骨架。而L20地块,正在全力推进地下结构施工。两个地块加在一起,现场工人达到3000名。

    “每天班前会交代最多的,一是生产任务,一是防疫要求。”北京建工东升科技园二期L24地块项目副书记秦宝通说,如此大体量的工地,光是快步走上一圈,就得两个多小时。为了确保3000名工人严守“一米线”,项目部首先对施工区域做了划片,工人按照片区和工种,错峰上工、错峰下工,自然也能做到错峰用餐。

    “仅L24地块就划出了10个片区。”秦宝通说,除办公区和生活区外,施工区也配备有4名专职消杀人员。每当一个片区的工人下工后,专职消杀人员就会对该片区的重点部位进行消杀,严防交叉感染。

    在二期工地,信息化手段被最大化运用。“已接种疫苗”“第一针接种时间”“第二针接种时间”……每名工人都建有一张信息档案卡,姓名、出发地、出发日期、到达日期、交通工具、疫苗接种情况等,相关信息需在进场前3天上报,先进行远端筛查。工人到达现场后,再通过扫描二维码将相关信息接入园区研发的智能终端系统中,实时掌握每个人的行程轨迹。同时,项目部还与镇街进行信息联动,一旦有关部门在流调中发现某名工人有曾途经中高风险地区的可能,相关信息便会第一时间推送到项目部。

    不久前,施工区外还特意加装了一排供工人使用的快递柜。这在北京的建设项目中是不多见的。

    “有了这个快递柜后,大家再不用挤在一起找快递了。”下工后,工人秦师傅在快递柜中取走了一个包裹,然后去找工友集合,分批步行回生活区。戴口罩、勤洗手、一米线、分餐制、少聚集,在一遍遍的叮嘱中,这些好习惯再次回到建设者们的生活中。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