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青岛:“海洋+”蓝图构筑智慧梦想
  • 青岛:“海洋+”蓝图构筑智慧梦想

    时间:2018-05-12 00:00:00  来源:央广网  作者:

    青岛深海基地 央广记者 高艺宁 摄

    央广网5月12日消息(记者 高艺宁 朱敏 王伟 王成林)5月的青岛鳌山湾,海风涤荡,碧浪扬帆,这里是“蛟龙”号梦想起航的地方。“科学号”海洋考察船把青岛作为母港,停泊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海西湾。

    “蛟龙”号、“向阳红01”、“科学号”等一批深远海装备的投入使用,实现了从“深海进入”到“深海探测开发”的时代跨越;以智能浮标、深海Argo为代表的国产高端装备的研发,摆脱了海洋环境监测探测装备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海洋智能超算与大数据中心的建设,打破了国外发达国家对海洋大数据的技术垄断……

    这片依海而生的青青之岛,正谱写着波澜壮阔的蓝色篇章。

    “作为全国著名的海洋科学城,青岛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张江汀说。

    “蛟龙”号:中国经略深海的先行官

    7062米,是“蛟龙”号创下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潜世界新纪录。这一“中国深度”,意味着“蛟龙”号能够进入全球99.8%的海底深渊,标志着中国海洋开发技术走在了世界最前沿。

    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1:1模型 央广记者 高艺宁 摄

    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记者看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正在进行维修和升级。白色圆身,红色尾翼,鲨鱼型外形,构成了记者对它的第一印象。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丁忠军告诉记者,作为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坚实的“大后方”,青岛深海基地是“蛟龙”号的母港,并为其提供运行与维护保障。借助于国家深海基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目前已完成5个航次、150多次下潜的试验性应用,100%安全下潜。

    在丁忠军看来,“蛟龙”号是海洋科学领域当之无愧的大国利器。据他介绍,自2012年试验性应用以来,“蛟龙”号足迹到达南海、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区、西太平洋海山结壳勘探区、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区等7大海区,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样品和数据,为我国抢占国际深渊科学研究前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投入使用,改变了过去的海洋勘察方式,使我国海洋调查研究发生了里程碑式、革命性的变化。”

    谈及“蛟龙”号研发的重大意义,丁忠军说,从科技发展角度来看,它开创了我国深海资源勘探的新模式;推动了我国载人深潜相关技术的大跨越式发展;而从海洋国家战略出发,也增加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话语权。

    按计划,2020年,“蛟龙”号将再次扎入深海,执行首次全球航行科考任务,途经南海。据丁忠军介绍,此次环球航行计划与十几个国家合作,其中主要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我们有考虑和合作国家的深海领域科学家共同下潜,进行海底勘探研究。”丁忠军说。

    如今,“蛟龙”号已经成为中国经略深海远洋的先行官,引领着我国研发更多先进装备,去探索深海远洋,寻找更多珍贵,甚至未知的资源。丁忠军向记者透露,目前,我国正开展全海深载人深潜技术研究,万米级载人潜水器计划于2021年下水。

    “我国的载人深潜技术已经跨越‘跟跑’阶段,来到了从‘并跑’到‘领跑’的转折点。全海深载人深潜技术攻关完成后,我们将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实现全球领跑。”丁忠军说。

    “互联网+”:为经略海洋插上翅膀

    坐落于青岛市即墨区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简称“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是全国海洋领域唯一的试点运行国家实验室,担负着探索积累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建设的经验,引领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使命。

    “海洋是发动机,海洋是生命线,海洋是聚宝盆。”海洋国家实验室超算中心主任魏志强告诉记者,超算中心通过仿真和计算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是海洋最聪明的“深蓝大脑”。

    “观测、理论和计算是我们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三大基石,计算处于其中核心地位。”在魏志强看来,“互联网+”为经略海洋插上腾飞的翅膀,人工智能、大数据、超算作为“新三驾马车”,已经成为未来海洋研究所必需的、核心的支撑手段。

    海洋国家实验室超算中心 央广记者 高艺宁 摄

    “计算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据魏志强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海洋科研领域最快的超算中心,为透明海洋、蓝色生命等战略任务实施提供了稳定、全面的计算能力支撑。“计划到2020年,建成全球最快的下一代超级计算机,每秒运算将达到百亿亿次。”

    不仅内在“功夫”过硬,海洋科技国际合作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增强。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国际事务部部长谭攻克告诉记者,实验室正规划建设全球海洋协同创新网络,酝酿实施国际合作专项,推动“西太平洋动力过程”等国家海洋大科学计划,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创新体系建设,助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去年我们首次和上合组织成员国俄罗斯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完成了北极地区古气候联合调查,未来计划携手俄罗斯等国家合作建设国际北极研究中心。” 谭攻克介绍说。

    自动化码头:加速海洋经济产业体系构建

    港口是全球经济贸易最重要的枢纽。加快港口建设,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一间工作室内,工作人员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关注着码头的一举一动。透过屏幕,记者看到整个码头空无一人,不同类型的特种机器人有条不紊地完成装卸作业。

    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央广记者 朱敏 摄

    “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是世界领先、亚洲首个全自动化的无人码头,也是全球最安全环保、智能高效的码头之一。”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杰敏向记者介绍,码头自去年5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两度刷新了集装箱作业的世界纪录。

    杨杰敏告诉记者,与传统人工码头相比,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效率提高了30%,平均作业效率达到每小时33个自然箱。“传统两个泊位的集装箱码头,大约需要60多名操纵司机,现在只需9个人就能完成之前60人以上的作业量。”

    “自动化码头的顺利投产,是青岛港由‘汗水经济’向‘智慧经济’转变的重要里程碑,极大加速了青岛海洋经济产业体系的构建。”杨杰敏说。

    青岛港是联通“一带一路”的重要港口枢纽。杨杰敏透露,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相关先进技术和运营体系,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流业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