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京沪提出产业疏解等政策治理城市病 盘点他国城市发展模式
  • 京沪提出产业疏解等政策治理城市病 盘点他国城市发展模式

    时间:2018-03-03 00:00:00  来源:央广网  作者:

    央广网北京3月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北京市统计局日前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0.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794.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6.6%。

    而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418.3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7万人,京沪的常住人口数量同时出现了减少。从近几年外来人口的增长情况来看,京沪外来人口在2014年前后达到高峰,近两年增速放缓并出现了下降态势。

    京沪两个超一线城市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出现人口过多、交通拥堵、生态环境等“大城市病”。为了从病根上破解这些问题,京沪相继提出了人口目标和产业疏解政策。实际上,在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存在的一系列城市病问题之下,我国的城市发展战略也在进行调整,未来会把更多机遇和功能分给京沪以外的大城市。

    而如北京、上海这样的超级大都市,世界上还有很多,比如纽约、伦敦、东京等,这些城市是否也出现“大城市病”?它们的人口规模呈现怎样的特征和趋势?又有哪些国家在应对城市发展问题时拥有好的发展模式和治理举措?

    日本:人口集中于首都圈 形成东京一极集中

    据《全球华语广播网》日本观察员蒋伟介绍,和中国特大城市分布在几个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日本是集中在以东京为核心的首都圈内,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一现象被称为东京一极集中。多年来,日本也曾为此提倡地方分权、建立副首都等措施,试图改变一极集中带来的众多问题,但成效并不明显。

    东京人口数量高居日本人口榜首,约占总人口十分之一,这一数字是排名第二大阪府的1.5倍。并且,东京在50-70年代时,每天流入的人口达到30-40万人。最近三年,每年增加的幅度也在10万人左右。再加上首都圈内的神奈川、玉、千叶,人口总规模达到3500万左右,远超纽约首都圈的2000多万。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是,首都圈集政治、行政、经济、文化于一身。拥有许多国家机关和设施的同时,东京又是国际金融中心,各种产业集中于此,外资吸引力也最大。此外,关东平原这类平坦地形,在山脉、丘陵众多的日本并不多见。一极集中带来的隐患非常大,比如应对大规模地震等灾害时的脆弱性以及引起其他地区人口不断减少、经济衰落、资产差距扩大等问题。日本自60年代就针对这一问题在进行努力,比如主张从中央集权到地方分权转变;在国土利用中,提倡多极化,回避一极集中;甚至还提出过在关西等地区建立副首都,转移首都职能的主张。但这些最终都没有很大成效,抵挡不住东京都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人才的魅力。有些企业为了振兴地方经济,将主要分支机构设置在地方城市,但毕竟不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影响力有限。

    俄罗斯:人口主要集中于以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为核心的城市集聚区 中小城市稀缺

    俄罗斯对于特大城市的人口总量控制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国家城市发展政策的左右,历史上也曾推行过“身份制度”来控制人口迁入城市的刚性措施,但就目前的趋势看,俄罗斯人口向以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集聚区集中的趋势仍在持续。

    《全球华语广播网》俄罗斯观察员张舜衡介绍,即便地方政府在改善交通、建立新区等各个方面积极努力,也只不过是预防“大城市病”的小打小闹,还仅仅停留在治标不治本的技术层面。因为俄罗斯“大城市病”的病根并不在大城市本身,而是中型城市数量稀少,小城市数量骤减,甚至已有多个城市从地图上彻底消失,还有近三万个村庄处于极度衰败状态。特别是当年以“一厂一城”为模式快速兴建的大批城市,其经济结构极其单一、缺乏活力,失业率越高、人口流失严重。五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消亡速度加快。再加上俄罗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大多处于年久失修状态,电力供应不足,甚至没有自来水。偏远农村更没有社区服务、学校、医院、商店等基本设施,迫使大量人口离开村庄,涌入大城市。

    俄中央政府显然早已意识到目前只有彻底解决城镇农村经济脆弱性、及时调整中小城市的经济结构,才能快速控制特大城市的发展规模,根治“大城市病”。然而,目前对于正身陷经济危机的俄中央政府而言,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德国:超大型城市不多 以中小规模城镇群为主

    德国是一个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但德国的超大型城市并不多。《全球华语广播网》德国观察员薛成俊介绍这是因为德国在城市发展上不是摊煎饼似的无限扩大发展某个城市,而是以中小规模的城镇群为主。

    目前居民超过百万的德国城市一共有四个:柏林、汉堡、慕尼黑和科隆,分别为360万、180万、146万和107万。柏林是在东西柏林合并后才达到300多万人口的规模,科隆更是在合并了周边几个小区镇之后才凑足了100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门槛。大名鼎鼎的欧洲航空枢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也不过才70多万人口。由此可见,德国在城市发展上走的不是摊煎饼似的无限扩大,而是以中小规模的城镇群为主。每个地区城市密度不同,但不会出现一座城市集中独大的情况。比如在面积最大、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北威州,城市非常密集。尤其在鲁尔区,很多城市相距只有十几、二十几公里,而且都是十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但是都是独立的行政区,没有合成一两个超大型城市。再者,德国城市和农村概念模糊,很多人工作在城市,居住在周边的作为乡村或者卫星城镇里。这种相对分散式的城镇发展模式,有效避免了交通严重堵塞、能源供给紧张、教育医疗资源紧缺等各种大城市综合症。当然,在一些需要集中资源的管理上,规模太小的城镇会采取共享的方式,如车牌号码,或者行政机构,比如外国人管理局,假如一个城镇的外国人太少,达不到设立一个这样部门的要求,会由周边更高一级的城市管理部门处理类似事务。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