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协同+创新” 中国航天再前行
  • “协同+创新” 中国航天再前行

    时间:2017-11-06 15:48:00  来源:  作者:

    中新社四川西昌11月6日电 题:“协同+创新” 中国航天再前行

    中新社记者 张素

    5日晚,中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一、第二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记者走访研制团队,解密发射背后故事。

    11月5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24颗、第25颗北斗导航卫星。中新社发 王玉磊 摄

    11月5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24颗、第25颗北斗导航卫星。中新社发 王玉磊 摄

    协同:航天万人一杆枪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至今已发射2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率达到100%。如何确保百战百胜?“航天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通信总站工程师杨梅说出无数航天工作者的心声。

    今年,距离某型号任务发射前一周,杨梅在巡检设备时发现线路偶尔出现几秒钟的闪断。故障出现频率不高,杨梅坚持用6个多小时找到“症结”并提出解决方案,排除重大隐患。

    在北斗三号组网卫星成功“首秀”幕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承担了原子钟、声表面波滤波器、蓄电池等关键产品的研制和测评等保障工作。其中,上万个连接器被喻为火箭的“血脉通道”,确保各种信号指令精准传递;数以万计的紧固件则将各零部件连接成有机整体,铸就火箭与卫星的“钢筋铁骨”。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提供了多套抛物面天线及2万余只全国产化关键元器件。其中,抛物面天线实现对卫星的自动跟踪,为地面运控系统提供了高品质的上下行射频通道,填补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创新:下一步计划有新“绝活”

    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首次发射,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启全球组网新时代。说到下一步计划,研制团队透露新“绝活”。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已在前期完成两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发射任务,目前正在全面开展北斗全球系统组网建设工作。他们将运用中科院导航卫星专用平台,打破以往设计理念。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正在承担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总体任务,已完成175个国家框架站、1200多个区域加密站建设。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旨在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增强定位精度和完好性等服务,相关负责人说,到2018年底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二期建成后将具备全面服务能力。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在建的全空域多目标统一测控天线,不仅用于北斗导航卫星长期测控管理,还可为地球同步轨道、中轨和低轨卫星提供测控服务,极大提升中国卫星测控能力。

    协同+探索 航天再前行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公布,2018年底前后发射18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到2020年左右发射30多颗组网卫星。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近年来高密度发射常态化,他们构建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同步加紧构建卫星发射、自然灾害等多种应急预案体系。

    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9月29日也是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将3颗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今年7月2日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时隔89天后,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卷土重来”的首次航天发射。

    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成为中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标志。但因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一系列发射任务均被调整,包括原计划在2017年11月发射的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航天器“嫦娥五号”、2018年发射的世界首个在月球背面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嫦娥四号”和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官方仍在调查火箭失利原因,并将在今年年底重新修订上述发射时间。

    然而正如评论指出,科学试验既有成果,又有失败。中国航天人应做的是直面失败,分析失败,铭记失败,避免再次失败。当协同创新的引擎轰轰响起时,中国航天已在砥砺前行。(完)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