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台湾新闻 > 台湾艺术家陈逢显为老城“雕刻”新生
  • 台湾艺术家陈逢显为老城“雕刻”新生

    时间:2018-10-02 22:49:59  来源:  作者:

    台湾写真:“一转角、一面墙、一处美”――台湾艺术家陈逢显为老城“雕刻”新生

    中新社台北10月1日电 题:“一转角、一面墙、一处美”――台湾艺术家陈逢显为老城“雕刻”新生

    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邢利宇

    新店区下城里是位于台湾新北市的一片老城。从经过此处高速路的涵洞,直至闽式三合院与眷村交错的逼仄巷弄,有一条长达1.5公里的田间小径,因两侧用橙砖装饰的各式壁画显得独具一格。

    近日,中新社记者来到台湾新北市新店区下城里,探访知名艺术家陈逢显为老旧社区设计的街头砖雕作品,及其倾尽40年心血打造的毫芒雕刻馆。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近日,中新社记者来到台湾新北市新店区下城里,探访知名艺术家陈逢显为老旧社区设计的街头砖雕作品,及其倾尽40年心血打造的毫芒雕刻馆。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

    此外,还有宫庙外握着如意的玉手、学校围墙上各类运动员的造型、民居院落写有“松鹤延年”的祝寿图……这些作品皆来自台湾知名砖雕师陈逢显。

    “一转角、一面墙、一处美。”居住在此超过40年,他用雕刻艺术为老城焕发新生。

    “我还记得,里民们刚看到亲自涂鸦的砖块被拼成一个个图案时,都发出由衷的赞叹。”多年前,陈先生发动里民亲手打造砖墙,之后再统一设计营造。“自从有了自己的作品,大家开始主动清扫、维护社区,略显陈旧的街道好像又有了向心力与朝气。”

    图为雕刻馆大门,其上刻有陈逢显自画像的砖雕图案。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图为雕刻馆大门,其上刻有陈逢显自画像的砖雕图案。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

    他指着路边一块三合院砖雕图案说,老城的特点只有当地居民最有感触,古老的砖瓦艺术让这里的老味道变成风景。

    陈逢显自小喜爱雕刻艺术,儿时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时,曾被多宝阁内的微雕珍品深深吸引。自1981年退伍后考入台湾印钞厂,他开始有机会接触微雕工具。上班时间,陈逢显是一流的货币印版师;放工后,他便一头扎进创作空间,“与放大镜、刀具,还有孤独作伴”。

    图为陈逢显在雕刻馆内向记者展示其微雕作品。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图为陈逢显在雕刻馆内向记者展示其微雕作品。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

    经过40多年的积累,陈逢显练就精巧技法,仍“刀”耕不辍;名扬海峡两岸后,他更决心用雕刻改变生活周遭。

    沿着砖雕图案漫步,小道曲径通幽,最深处便是陈逢显两层楼的简易小屋,名为“陈逢显毫芒雕刻馆”。推开刻有砖雕自画像的大门,便进入另一番天地。二楼厅堂的展示间里挂满书画,一张张长方体玻璃展示柜中摆放其匠心独具的微雕作品――米粒上代表己亥年生肖的三只小猪、蜜蜂翅膀刻有武侠人物的墨宝、托盘中2毫米直径的黄金茶壶,各式各样、不一而足。

    图为陈逢显在雕刻馆内向记者展示其微雕作品。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图为陈逢显在雕刻馆内向记者展示其微雕作品。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

    2003年,台北县(现新北市)筹措包括朱铭美术馆、莺歌陶瓷博物馆以及“陈逢显毫芒雕刻馆”在内32所知名展览机构组成“博物馆家族”。此后,陈逢显的这片“小天地”成为观光部门向外推介地方旅游重点项目之一。

    在下城里一处主干道中央,写有雕刻馆名字的咖啡色路牌指向羊肠小道尽头。

    图为当地学校围墙外各类运动员造型的砖雕图案。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图为当地学校围墙外各类运动员造型的砖雕图案。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

    他坦言,雕刻馆成立20多年不仅带动地方人气,更实实在在地提高附近餐饮业者收入。现在一到周日开放时间,周边里民会带着孩童前来体验,偶尔还有远方的年轻人专程登门拜访。“钻研这么长时间,不外乎希望雕刻技艺薪传,让‘秦砖汉瓦’在台湾扎根。”

    近年,陈逢显经常赴大陆参加雕刻界交流,还到过不少城市的老旧社区。他说,大陆的老城大多保有古老之美,只是其中一些缺乏与之协调的艺术设计。“我很乐意把经验与对岸做互动,让中华传统文化普及到更多平常巷弄”。

    新店溪流经的碧潭是过去台北人约会首选地,如今却乏人光顾。河流北岸,有两处同样由陈逢显发起、成千上万名小学生共同参与制作的砖雕墙,一面名曰“鹊桥”、另一面则刻有“咏爱碧潭”四个繁体汉字。

    这位年过六旬、灰白长发束于脑后的艺术家告诉记者,时空变迁,新店观光业在当下略显落寞。将源自中华文化的砖雕艺术与学校、公共空间作结合,不仅是为碧潭加入人文元素后再度招揽游客,更是期待在地居民、尤其是孩童能为所生活的社区感到自豪。(完)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