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西新闻 > 惠及千家万户 点亮美好生活
  • 惠及千家万户 点亮美好生活

    时间:2017-12-19 15:36:52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作者: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民生工程就是暖心工程。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我们就要落实什么、推进什么,从老百姓最切身利益做起,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更精准更全面地补齐民生短板。今天,我们推出一组来自基层的报道,共同感受我省一项项民生工程是如何落实的。

    在瑞昌市城区的中材科技(九江)有限公司,农民工张胜林在操作气瓶底部成型油压机。因为有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让他非常安心在企业工作。中国江西网记者 何深宝摄

    今年,永新县主动整合医保、商业保险、民政、医院等资源,在医院设立“一站式”结算服务窗口,集中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结算业务。图为群众在该县人民医院城乡居民医保报销一站式服务窗口办理结算业务。中国江西网记者 李 歆摄

    12月12日,88岁的九江市濂溪区莲花镇东城村23组村民杨翠银(右)和儿子周凯林正在杨家洼安置小区的新家晾晒豆耙。该区计划用3到5年时间完成棚改21283户,改造面积258.95万平方米,帮助棚户区居民实现“安居梦”。中国江西网记者 燕 平摄

    11月24日,高安市八景镇公立幼儿园举办首届亲子运动会。近年来,八景镇不断加大民生事业实施力度,使群众的获得感大大提升。该镇投资1200万元建设了公立幼儿园,今年秋季开学就招收了12个班、435名幼儿。中国江西网记者 胡光华摄

    学有所教

    记者范志刚发自南昌市东湖区扬子洲镇红星小学――

    “村小”也能超“城小”

    “以前,招聘教师时,听说要到我们村小来,都不愿意报名;现在,连城里的优质教师都抢着要交流到我们这来任教。没有好政策,哪有这样的大变化?”这两年来,南昌市东湖区扬子洲镇红星小学校长陶勇统是越做越顺心。

    扬子洲镇虽与东湖城区一江之隔,但与繁华的中心区相比,待开发状态下的扬子洲依然还保持着农村的老样子。两年前,这种城乡差距在教育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而最为偏远的红星小学的“差”在全区都出了名。

    “两年前,我们的教室里还是石灰墙,学生只要稍微碰一下,就沾一身灰。他们经常调侃:不管你穿黑色、红色、蓝色的衣服,回家后都是白色。窗户也还是木头窗户,到处破破烂烂,冬天一刮风,孩子都没处躲藏。每个教室只挂了两盏白炽灯,一到阴雨天,开了灯之后依然昏暗。” 陶勇统回忆道。

    相比于硬件的缺失,师资的匮乏更显窘迫。每次教育部门组织统一招聘,都很少有老师愿意选择来红星小学。就算来了,到现场看一眼后,大部分都默默离开了。

    两个短板如何补?“前者靠投入,后者靠制度。”东湖区教科体局党委书记、局长舒小红说,“扬子洲镇虽然是农村地区,但在教育方面,得让农村孩子享受城里孩子同等的优质资源。”2016年,东湖区投入140万元,对红星小学进行校园大改造,乳胶漆白墙替代了原来的石灰墙,铝合金窗户替换下了原来的木窗,LED大灯换下了原来的白炽灯。另外,还增设了实验室、排练房、心理咨询室等多个功能用房。同时,区教科体局还给全镇的村小优先安装了教学一体机,目前城里学校都还没全面普及。

    在红星小学名师介绍栏里,记者看到了多个年轻教师的名字。“陈琼,原爱国路小学教师,2015年交流到我校任职;陈捷,原城北学校教师,2016年交流到我校任职……” 陶勇统一一向记者介绍着。他说:“交流来的老师都是南昌市的骨干教师。”据介绍,2015年起,东湖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规定普通教师一般就近进行交流,骨干教师交流以到农村学校、师资薄弱学校为主。

    “全校在编在岗教师16人,本科学历占一半以上,其他都为大专学历。而且,年轻教师比重也逐年上升。” 陶勇统说,“在交流老师的传帮带下,这批年轻教师快速成长,2015年才参加工作的郭红斌老师已经先后拿过东湖区‘骏马杯’竞赛一等奖、南昌市‘园丁杯’竞赛二等奖的好成绩。今年,我们打算在学校的空地里建一个植物园,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对孩子进行户外教学,办出有别于城里学校的特色教育。有了好政策,‘村小’也能超‘城小’。”

    劳有所得

    记者何深宝发自瑞昌市中材科技(九江)有限公司――

    不拖欠农民工一分钱

    12月5日,记者来到位于瑞昌市城区的中材科技(九江)有限公司,走进钢质无缝气瓶底部成型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一个个气瓶底部被烧得火红。

    正在操作气瓶底部成型油压机的收底班班长张胜林,看到记者来到车间采访,高兴地说:“今年,我们公司生产的气瓶十分俏销,市场供不应求。我们员工的工资不仅增加了,而且每个月15日及时发。我的工资扣除‘五险一金’外,每个月实发4000元左右。”

    张胜林是瑞昌市洪下乡张家铺村人,今年38岁。1997年7月,技校毕业后,在瑞昌市的一家国有企业工作。由于这家企业的效益逐年下降,工资越来越低,他2000年10月离开了企业。当时,中材科技(九江)有限公司正在瑞昌市招聘技术工人,他通过了公司的招聘。张胜林说:“我刚到中材科技(九江)有限公司时,每月实发工资在1000元以上。后来由于多种原因,工资有时高,有时低。2015年以来,公司效益稳步提升,工资也不断增加。”

    中材科技(九江)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是一家专业从事工业钢质无缝气瓶的制造企业。该公司综合部经理冯兰芳说:“我们公司有员工240多人,员工年收入高的有6万余元,低的也有4万余元,多劳多得,不会拖欠员工的工资。”

    企业不拖欠员工的工资,建筑工地是否拖欠农民工的工资呢?随后,记者来到瑞昌市名门世家项目建筑工地,该项目基本建成,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瑞昌市码头镇赤庄村八组农民胡应健,在这个项目建筑工地从事管理工作。“农民工的工资按照工种计算,泥工每天工资200元,小工每天工资100元,每个月的月底发放工资,让他们劳有所得。”他告诉记者,“目前,这个项目已发放农民工工资1000多万元,没有拖欠农民工一分钱”。

    为保障劳有所得,瑞昌市出台了防范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管理办法,严格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避免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同时,市财政安排100万元,设立农民工工资应急周转金,为农民工工资提供保障。“瑞昌市累计有100多家企业缴纳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总金额3171万元,目前结余2014万元,保障了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瑞昌市劳动监察局局长周绍平说。

    病有所医

    记者钟海华发自余江县杨溪乡璜源村卫生计生服务室――

    小病既不出村又不花钱

    12月7日上午,冬日的暖阳洒在余江县杨溪乡璜源村卫生计生服务室外的院子里。六七位老人围坐一起,交流着刚刚的体检结果。卫生计生服务室内,诊疗室、观察室等一应俱全,陈早贵和陈晚照两位村医正在给村民们看病。

    79岁的徐菊英老人告诉记者,她患有高血压、关节炎等慢性病,没事就和大家一起晒晒太阳聊聊天,让医生量量血压,检查一下身体。“现在到这里检查身体、领取降压药都是免费的,而且每次只要1块钱挂号费,再也不用问诊疗费多少,能报销多少了。如果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连挂号费都省了呢。”

    从2014年开始,鹰潭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村级卫生计生服务室,进一步整合了村医队伍,搭建了村民就近就医的平台。依托村级卫生计生服务室,去年4月,余江县在3个乡镇29个村委会正式启动实施新农合门诊统筹村级免费诊疗试点,探索出一条新农合基金使用管理的新路子,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广大农民不仅做到了小病不出村,还做到小病不花钱。今年,村级门诊免费医疗正式在全县全面铺开。

    余江县免费门诊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易万根告诉记者,自从实行了村级门诊免费医疗,村民每有小病小痛都会找村医及时诊疗,使昔日“小病拖、大病扛”的就医观念得到根本改变。而科学的制度设计,使村医改变了以往过度用药、过度治疗的状况,服务水平和用药合理性得到明显提升。而正因为如此,一年下来,余江农民的医疗总费用不增反降,县财政也未因此增加投入。

    刚刚从村卫生计生服务室里走出来的村民陈国全,手里拿着刚开的药说:“如今,村卫生计生服务室配备了200多种常见药品,可基本满足村民们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需求。”他告诉记者,村卫生计生服务室不仅给大家看病,还会给老人们免费体检,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进行随访,通知适龄儿童进行疫苗接种,给村民们义务组织健康讲座……

    老有所养

    记者邓爱勇发自新余市仙女湖区九龙山乡――

    “饭来张口”真幸福

    12月11日,记者来到新余市偏远乡镇仙女湖区九龙山乡,感受山区老人在颐养之家“饭来张口”的幸福。

    时过中午,是老人们餐后娱乐的时间,陂头村小组颐养之家门前的空地上,79岁的胡莲香拿着扫帚仔细清扫着房前屋后的角角落落。随行的九龙山乡黄田村党总支书记李魁说,老人每天都要扫上几遍,她是真把这里当家了。

    电视机、冰箱、消毒柜、烤火炉、棋牌室……开办于今年3月的陂头村颐养之家里外干净整齐,各式设施一应俱全,周边9个村小组的16名73岁以上老人沿着平坦的柏油路步行10来分钟,每人每月自掏200元,加上政府补贴及社会捐助部分,就能在这里享受到一日三餐的热饭菜。目前,这里的“入家”老人有183名。

    “小”事解了民生大难题,颐养之家成为破解农村空巢独居老人养老难题的一把“钥匙”。73岁的章梅英告诉记者:“这里夏天不热冬天暖和,餐餐有荤有汤,比在家做饭好多了。”章梅英说,以前是早上做一顿饭管一天,遇上身体不舒服饿肚子也是常事。如今,章梅英和老伴双双加入颐养之家,日子又轻松又热闹。

    据了解,新余市现有60岁以上老人17万人,占总人口的14.9%;73岁以上老年人6.5万人,其中农村3.86万人,约2.3万人是留守、独居老人。去年以来,新余市全面启动“党建+颐养之家”农村居家养老模式,以老人自缴、财政补贴、各界捐赠等方式筹集运行经费,按照自愿、就近原则,优先利用各地闲置房屋资源改扩建成颐养之家,为农村留守、独居及生活困难老人提供一日三餐、日间生活照料、情感交流等服务,做到了在家门口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目前,全市共建成颐养之家近600个,实现409个行政村全覆盖,“入家”老人达7000余人,颐养之家成为该市“老人开心、子女安心、组织放心”的“三心”幸福工程。

    新余市颐养之家的开办运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仅来自民营企业家的捐款已超过1200万元,爱心志愿人士还纷纷以免费提供房屋场地、送菜送物、义务劳动等形式参与助力。爱心汇聚,构成新余市颐养之家长久顺畅运行的强大动力,九龙山乡黄田村党总支书记李魁信心满满地表示,村里正积极开拓新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汽车修配厂和停车场项目即将建成,增收部分加上多名企业主表达的捐款意愿,足以确保村里的颐养之家稳健运行,老人们可以安心享受这份政策红利。

    住有所居

    记者邹海斌发自宜春市袁州区新坊镇路口村――

    “交钥匙”工程暖人心

    “这是我的新家,两房一厅,宽敞明亮舒适,再也不怕刮风下雨了。”12月7日,宜春市袁州区新坊镇路口村,61岁贫困户陈来生领着记者参观他的新家。陈来生说,全村有6户贫困户住上了和他一样的新房子,“住有所居”不是梦。

    陈来生夫妇是贫困户,平时靠低保和在山上砍竹子、种点菜维持生计。记者随陈来生来到他的老屋,只见老屋的土坯墙墙体开裂,屋檐有一根木梁也塌了,屋内地面长满青苔。这处老屋是1976年由陈来生的父亲所建,年久失修已成危房。

    “住在老房子的时候,最怕刮风下雨,怕老屋会倒,做梦都想住上结实不漏风的房子。”陈来生说。陈来生患有肝积水、肺结核,妻子患高血压、轻微脑梗塞,光靠自己的力量,安居只是一个遥远的梦。

    住危房、无劳力、年纪大的贫困户,如何实现“住有所居”?今年4月,新坊镇决定在路口、高富两个山区村实施一项“交钥匙”工程,为贫困户新建集中安置点。听闻喜讯,陈来生很兴奋,更开心的是:安置房拿到钥匙就可以入住,一直住到老,不用交钱,基本生活有低保,还有养老金保障。

    新坊镇采取“向上争资,村民自筹,政府兜底,社会捐助”四种方式来解决筹资难问题。路口、高富的贫困户集中安置点,采取的是政府兜底的“交钥匙”工程。

    很快,路口村出资20多万元,在村子里新建了一幢6套集中安置房。安置房以家庭为主,有两房一厅、一房一厅等不同房型,根据贫困户人口数量来选房。

    8月1日,路口村集中安置点落成乔迁,陈来生等6户贫困户喜迁新居。当天,镇村干部一起来帮他们搬家,给每户送来了一张床、一张餐桌和一套灶具。离路口村不远的高富村,也有4户单身户住进了由村里出资10余万元建设的集中安置房。这2个贫困户安置点都是“交钥匙”工程,水、电、有线电视齐全,还送了床、餐桌、灶具。

    为实现“住有所居”,新坊镇多方筹资对32户贫困户进行危旧房改造,春节前都将乔迁入住,明年还将改造9户贫困户的危旧房,全部实现安居梦。

    弱有所扶

    记者曹耘发自景德镇市浮梁县王港乡王港村六村畈组――

    和乡亲们一起奔小康

    12月8日,天气晴朗,和煦的暖阳驱散了冬日的寒意,在景德镇市浮梁县王港乡王港村六村畈组的一个农家院内,村民汪永明正站在自己设计的特制轮椅里,熟练地挑拣生吊瓜子,把饱满、卖相好的收纳在一起,以便送出去加工、包装和销售。吊瓜子粒大肉多,味清香独特,是传统休闲保健食品,这些生吊瓜子都取自他自己种植的吊瓜。今年底,汪永明经营的种植园面积已经达到70亩,很难想象他竟是一位下肢瘫痪的残疾人。

    汪永明出生于1971年,是家里的独子,1999年,年纪轻轻的他却在一次车祸中受伤,导致下半身瘫痪,也让家庭陷入困境痛苦之中,只能靠家里经营的20余亩杨梅和吊瓜勉强维持。之后的几年里,汪永明的父母相继因病去世,留下他孤身一人。汪永明曾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想离开这个世界。就在这时,乡、村党员干部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加上亲朋好友的劝说与开导,他坚定了好好活下去的信心,并认真打理自家的种植园。

    近年来,该县把因残致贫的汪永明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县、乡、村三级均派干部“一对一”帮扶,主要以产业、保障作为脱贫措施,并鼓励他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共青团浮梁县委不定期组织志愿者为其种植义务劳动,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王港乡为他申请了农村低保和残疾人“两项补贴”,乡卫生院每年为其免费体检,提供相关的医疗服务。王港村帮扶汪永明的扶贫专干曹俊告诉记者,为了帮助汪永明把种植业做大,今年专门向上级申请了5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并已发放到位。同时,乡合作社也在积极探索“公司+农户”、电子商务等模式帮助其销售产品,解决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

    如今,汪永明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在社会的帮助下,成为该县困难群体创业的代表。他非常感谢县、乡、村提供的大量帮助,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希望自己的种植园越做越大,带动乡亲们就业、创业,争取早日脱贫,一起奔小康。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