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西新闻 > “扶贫车间”建村头 精准扶贫有奔头
  • “扶贫车间”建村头 精准扶贫有奔头

    时间:2017-11-30 15:55:56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作者:陈国菊

    “在家门口打工,离家近,活也不复杂,每月工资至少3000元,还能照顾家庭,真是工作、生活两不误。”上高县翰堂镇下山村贫困户邹小应高兴地说。近年来,翰堂镇以“扶贫车间”的模式,为各村贫困户提供就业创收平台,今年将有60余户农户向脱贫致富迈进。

    家门口就业增收告别贫困

    近年来,翰堂镇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模式,创建乡村就业“扶贫车间”,发展家庭手工业,有效拓宽了群众就业渠道,助推贫困户脱贫致富。据了解,该镇的“扶贫车间”计划是针对产业集聚区招工难、农村贫困群众就业难的现实问题,充分考虑贫困户“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的愿望而采取的特殊扶贫方式。

    起初,镇政府组织人员进企业、进乡村、进农户,广泛宣传就业扶贫政策。同时,积极引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电子、纺织、玩具等就业容量大、劳动强度低的扶贫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利用废弃的校舍、村活动场地、闲置的民宅入乡进村建起了“扶贫车间”,帮助贫困农户增收脱贫。

    下山村贫困户邹小应身体不太好,手受过伤,智力还有些问题,就业存在困难。如今,他有了正式工作,在离家不远的“扶贫车间”上班。邹小应上班的地点就在本村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家辉玩具厂,该企业特意开设了一个“扶贫车间”,不少贫困村民进了这个“车间”,像邹小应一样,每月至少能拿到二、三千元的工资。

    因地制宜延伸家庭作业点

    记者从该镇建档立卡贫困户统计资料了解到,2017年全镇有230户530人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激发贫困户就业激情方面,该镇坚持政府搭台、市场主导、典型带动、行业优化、多渠道扶持的工作思路,将家庭手工技能培训纳入“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统筹安排实施。依托本镇电子件、服装、玩具、纺织等产业与手工业密切联系的特点,借助家辉玩具、翰堂彩灯、鹏宇服装、鹏祥科技、信佳电子等企业平台,创新扶贫方式,设立“扶贫车间”。

    为了使贫困户更快地适应岗位,贫困村民所在的村还依托“扶贫车间”建起了“扶贫加工点”,承接“扶贫车间”派发的零散工作,形成家庭手工业。这些如星星之火的加工点,吸纳了丧失重体力劳动的老人和残疾人就业增收。

    在“扶贫车间”的带动下,加速了家庭手工业作为扶贫产业的培育发展,把电子件组装、儿童玩具组装、彩灯组装等一些可以在家庭加工的生产环节推荐给贫困户,重点扶持发展家庭手工业。

    目前,全镇已培训5个新型手工业试点村550余人次。 “扶贫车间”和家庭手工业成为该镇促进大众创业和增收的成长型产业。

    能人回乡办厂 就业收入可观

    今年3月,该镇下山村村民钟圣辉回乡创业,在自己村里办了一家玩具厂,搭建起了一个脱贫致富的“扶贫车间”,成功带动300余名村民走上就业增收新路。这个就业平台涵盖11个村,把就业机会和岗位送到农民家门口,从业者上有70岁的老奶奶,下有20多岁的新媳妇。而且,这样的作业形式灵活自如,有的坐在车间做活,有的领料回家组装,在家门口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就业,村民年收入在8000元至40000元之间。

    这种扶贫模式受到广泛赞同,有尝到脱贫致富甜头的村民感慨地称:“扶贫车间”建村头,精准扶贫有奔头。截至目前,该镇已建立6个“扶贫车间”,延伸发展家庭手工业80余家,覆盖钊田、中楼、下山、翰堂、棠陂等村,吸纳300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村民就地就近务工。预计2017年将带动全镇60多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翰堂镇扶贫负责人李立告诉记者,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劳动力资源大量闲置,创建“扶贫车间”,发展新型家庭手工业,有助于实现工业有效产能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结合,有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扶贫车间” 和农村家庭手工业提质增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发力。

    李智生、陈旗海、记者陈国菊 文/图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