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西新闻 > 安居富业小康梦
  • 安居富业小康梦

    时间:2019-04-17 17:27:08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作者:赵 巧

    曾文才 谭立华 本报记者 赵 巧

    在绵延的罗霄山脉,乐安县是镶嵌在其中的一颗绿色明珠。群山为乐安带来丰厚的资源,也曾让这里陷入了贫困的“铁围”。如何突围?头顶着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罗霄山脉连片特困县两顶帽子的乐安,紧扣安居扶贫是基础,产业扶贫是核心,因地制宜、精准实施安居扶贫和产业扶贫,让贫困群众安于所居,富于所业,并为贫困群众打开“致富门”,筑牢“幸福梦”。

    建好安居房扎下“幸福根”

    这个春节,对戴坊镇村前村41岁的贫困户邹之文来说,幸福如竹笋出土――节节高。春节前,他举家搬进了乐安县厚发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的新家,过了个欢欢喜喜的春节;春节后,他在厚发工业区一家台资企业应聘成功,月工资4000多元。

    “我家五口人,易地搬迁自己只花1万元,就住上了120平方米的三居新房,不仅通了水电、燃气和网络,政府还帮助添置了床、椅、凳,拎包便可入住。”邹之文说,“小区环境像花园一样,一栋栋新的高楼特别气派,没想到这辈子我这个家庭,还能住上像城里一样的新房。”邹之文幸福感溢于言表。

    陪同采访的县移民扶贫局副局长杨建文给记者介绍,厚发安置区共建设安置房3000余套,目前已安置贫困群众790多户3000多人。另外,为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安居问题,从2016年以来,县里采取“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建新、维修加固、交钥匙保障”等综合帮扶措施,累计奖补就地新建安居房4423栋,易地扶贫搬迁1026户,“交钥匙”保障和周转房1464套,实现了全县所有农户住房安全保障率100%。

    唱响产业歌 种下“致富梦”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面对昔日“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状况,40万乐安人民重新审视这一方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寻找绿色崛起、生态富民的突破口。

    突破口之一,就在广袤的田野和绿色的山林。这几年,该县以高效益、规模化、绿色有机为导向,在巩固烟叶、油茶、蚕桑、毛竹等传统扶贫产业的基础上,招大引强,先后引进了绿能农业、绿巨人蔬菜科技示范园、高馨药业等增收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项目。同时,利用独特的小气候优势,精心组织实施了特色产业“26522工程”,将中药材、绿色(有机)水稻、小黄牛、稻(莲)田养鱼等产业,培育成贫困群众增收新的增长点。该县只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发展中药材种植近5万亩,设施蔬菜、绿色(有机)水稻分别发展到5000多亩、2.5万亩;发展规模养牛场14家,牛存栏3万多头。

    “去年,基地长期聘用15名贫困村民务工,并通过入股分红,带动7户贫困户增收。我在这里务工3年,全家一举摘掉了‘穷帽子’,圆了我的致富梦。”在龚坊浯塘村的意祥养殖合作社,黑斑蛙养殖塘的扩建如火如荼,正在干活的贫困户胡年根告诉记者。

    据了解, 该县还充分发挥好村干部、企业、能人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扶贫模式,帮助贫困群众种下“致富梦”,找到致富的“娘家”。

    目前,该县已组建种养合作社882家,上万户贫困群众通过发展食用菌、白莲、高山蔬菜、猕猴桃、山羊、泥鳅等扶贫产业,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想。

    创新保险贷 吃下“定心丸”

    贫困户发展产业,随时面临着市场风险的“洗礼”。

    面对去年以来“上蹿下跳”的玉米和豆粕价格,在合作社养牛的万崇镇池头村贫困户邱金生却不怕,他说:“合作社的豆粕、玉米等原料都投了保!”

    邱金生所说的“保”,指的是“保险+期货”。作为全省实施“保险+期货”精准扶贫项目的试点县,上海华闻期货出资30万元作为保险扶贫基金,为创富养殖专业合作社投保“玉米、豆粕采购价格保险”,对冲原料价格变动给养殖户带来的风险。

    “保险+期货”只是该县创新金融服务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该县在全国率先推出返贫责任险、精准防贫险,阻断了贫困“二次袭击”的路线,有效防止了贫困的“返潮”。同时,创新落实了深度贫困村综合扶贫保险、产业脱贫贷等,撬动了更多的金融资本投入扶贫开发。近三年,该县累计向贫困户发放产业直补3687万元,发放扶贫信贷4.08亿元,让曾经面朝黄土的农民纷纷当起了小股东,实现了稳定增收。

    “有好政策给我们壮胆、撑腰, 我们吃下了 ‘定心丸’!”邱金生对记者说。

    “授人以渔”的精准帮扶,让乐安的每一寸土地上,都闪动着埋头苦干、奋发有为、脱贫攻坚的身影。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