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西新闻 > 新余这起惨痛事故为何引起全国关注?
  • 新余这起惨痛事故为何引起全国关注?

    时间:2018-11-04 21:07:55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作者:焦俊杰 肖艳燕

    ■中国江西网记者焦俊杰、见习记者肖艳燕/文

    近日,一段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视频在网络迅速传播。视频中,前方小轿车行驶中,乘车人将身体伸出车顶天窗外,在通过道路限高杆时,其头部撞到限高杆致死。事故车辆后车人员将事故过程记录了下来,引发全国网友热议。据了解,该起事故发生在江西新余市。

    传播:惨痛事故引全国网友热烈讨论

    “惨痛”“愿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太惨了,司机为什么不制止孩子坐上去?”“拍摄者明知道前面有限高杆,怎么不上前提醒?”……一条条评论在网络刷屏。

    29日下午,新余公安发布事故通报称,事故发生于28日16时58分许,一辆小型轿车在经开大道由南向北(良山镇往新余市区)方向行驶时,13岁的乘车人钟某将身体伸出车顶天窗外,当车辆行驶至良山镇八百桥村委里元村路段,通过道路限高横杠时,钟某的身体与限高横杠发生碰撞,事故造成钟某当场死亡。

    舆论迅速发酵,根据江西日报社大江大数据研究中心数据统计,该视频在微博上被大量网民和大V转发,热度迅速攀升,截止到10月29日22时信息量就超过了2500条。加上人民日报、新京报、中国江西网等媒体报道转发,引发全网热议。

    根据江西日报社大江大数据研究中心的统计分析,“新余少年被限高杆撞倒身亡”的话题在各大平台上引发了大量网民的参与讨论。从网民评论中可以发现,超过七成的网民对相关当事人及其拍摄视频者进行指责:1、认为家长没有做好安全教育;2、对司机未控制好天窗进行谴责;3、对拍摄者只拍摄不提醒的行为感到心寒;4、网民认为该少年自身的行为存在过错。与此同时,有13%的网民认为限高杆的设置并不合理。

    10月30日,记者从新余市交警了解到,目前,事故仍然在调查中,按照规定10个工作日内作出责任认定。

    疑问:限高杆如此设置是否合理?

    事故发生后,诸多疑问待解。在这起事故中,限高杆到底有多高?由谁设置的?限高杆设置的标准和原则是什么?

    从后车拍摄的视频中可以看出,从限高杆上方的圆形牌子可以看出,上面标注着“2m”的字样,设置2米高度的标准是什么?根据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载运集装箱、重型、中型载货汽车等从地面起最高不得超过4.2米,其他载货的机动车载物,高度从地面起不得超过2.5米。

    “这限高杆是不是太矮了?虽然男孩的行为本身存在责任,但是如果限高杆高一点是不是可以避免悲剧?”“这么宽敞的路为什么要设置这么低的限高杆?”根据大江舆情中心的观察,事故发生后,有众多网友发出同样的疑问。

    对此,记者咨询了江西省公路管理局法规处相关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我们仔细查询了,确实没有关于限高杆设置的统一标准,到底设置多高、设置怎样的、在哪设置,这些都没有具体规定。交警、交通运输、公路管理部门以及乡镇政府都可以设置限高设施,主要是为了交通安全和路面保护。我们也在加强政策研究,比如可移动的限高杆、利用更柔软的材料。”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公路设置限高设施缺乏统一的设计、安装标准以及相关禁令标志。事实上,限高杆设置标准不一问题早已受到诟病,早在2015年,就有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尽快制定道路交通“限高杆”统一技术标准,防止其带来各种交通隐患。

    律师:后车人员无需承担法律责任

    对于这一问题,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法学院教授曾志平介绍,限高杆设置这么低违背常理,而且没有法律依据。其认为,“就算需要限高,也不一定要使用限高杆这样的方式。”

    江西听讼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惠律师则介绍,限高杆设置是否符合规定直接关系到家属能否向公路管理部门索赔。“如果限高杆属于违法、违规设置,公路管理部门应承担相应责任。”

    事故发生时,后车人员知道前方有限高杆,并且全程拍摄事故过程而没有上前提醒,这一行为引发巨大争议,那么,后车人员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法学院教授曾志平表示,危险应该由带来危险的人或者有防控能力的人防止。后车跟前车没有合同关系,也不存在侵权行为,也没有人身监护关系,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江西听讼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惠律师认为,从法律来看,后车人员没有义务提醒前车。后车人员作为路人,跟前车没有任何关系,也就不存在担责的问题。但是,后车只有道德上的义务,从这个角度看,应当提醒前车注意安全隐患。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