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西新闻 > 这位第一书记三年让贫困村变样
  • 这位第一书记三年让贫困村变样

    时间:2018-09-04 18:34:10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作者:沈冠楠

    ■信息日报记者沈冠楠/文

    中国江西网讯 在罗霄山脚下,有一个叫白堡的村庄,这里奔腾的禾水河横亘村北,河上仅有一座窄窄的铁索吊桥与外界相通,宛如一个“原生态”的世外桃源。然而,村民们的生活也非常“原生态”,八个自然村,没有一寸水泥路。村民出行,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车辆、农机进不了村,没有特色产业,经济结构单一、落后,村集体甚至没有一分钱收入……

    “贫穷、落后得让人心疼”,这是省国资委下派到永新县白堡村任“第一书记”的高柳珠进村的第一印象。而这一切,在他到来3年后,彻底换了个模样。

    变 化

    “村里修了桥,通了路,新房也盖起来了

    高柳珠今年55岁,是一名军转干部,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作战,荣立过一等战功,现任江西省国资委外监事会调研员。2015年9月,省国资委下派高柳珠到永新县高桥楼镇白堡村,担任第一书记。

    这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八个自然村,没有一寸水泥路,车辆、农机进不了村。没有特色产业,经济结构单一落后,村集体没有一分钱收入……这是白堡村留给高柳珠的第一印象。奔腾的禾水河横亘村北,河上只有一座窄窄的人行吊桥,宛如一个世外桃源,却又“贫穷、落后得让人心疼”,高柳珠回忆道。

    面对严峻的现实和任务,高柳珠并没有被困难困住,而是毅然在村里扎根下来,开展了一系列前期摸底工作。潜心调查、挨户访问、开会商讨……经过紧张有序的摸底工作,高柳珠锚定了白堡村最核心的需求:铺路架桥。他带着设计图纸找到了省国资委领导,寻求支持。省国资委积极协调多家企业,筹集了500万元的帮扶资金。 也正是由于这笔饱含温度的筹款,让13.7公里水泥路通达全村每户人家门前,让一座崭新的白堡大桥飞跨禾水之上,让寂静的山村响起了汽车笛声。白堡村的群众眼中,跃动着希望的神彩。

    桥修好了,水泥路通了,村民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之前村里撂荒的耕地,现在也都陆续复耕起来。看着新买的农业机械开在宽敞的水泥路上,人们的脸上满是欣喜。

    今天,禾水仍然秀美宁静,但飞跨其上的白堡大桥却穿梭着一辆辆汽车,驱车过桥,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拔地而起的新房,鸡鸭牛成群……“修了桥,通了路,新房也盖起来了”,白堡村的村民黄兴山如是描述这几年村里的变化,正如他所说,好风凭借力,白堡村也借着修桥通路的东风,朝着全村脱贫奔小康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模式

    闯一条“牛”路,组建生态牛养殖合作社

    白堡村有48户贫困户,大多数是因病致贫,没有重劳力。村第五小组朱紫界的陈继山家就是其中一户。

    记者了解到,陈继山一家五口人,他本人患有肺气肿、脑瘤,行动不便,无法进行强度大的工作。而自从高柳珠担任村第一书记后,他说服村里的致富能手,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牛养殖。

    起初,像陈继山这样的贫困户苦于没有资金,参与热情不高。“高书记就说,由帮扶队出资提供小牛,贫困户负责养牛,每头每年发2000元工资,生了小牛,一头奖励1500元。”陈继山告诉记者,这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就这样,白堡村的养牛事业轰轰烈烈地干了起来。省国资委帮扶工作队持股作为甲方,贫困户作为乙方。此外,甲方还负责生态牛统一销售、防疫、政策兑付、养殖培训、意外保险,每头牛养殖的保底收入为2000元,收益超出部分按73分红,养殖户得大头。

    2016年,陈继山等48名贫困户仅产业扶贫一项就户均增收2100元。同年年底,合作社将售牛所得款项20余万元注入村集体账户,用于持续帮扶。白堡村公账上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积蓄。

    经验

    思想“脱贫”比经济脱贫意义更大

    高柳珠告诉记者:“在2017年,我们改变了以往‘保姆式’的帮扶,注重培养贫困户市场经济的风险意识和参与意识。思想的转变,比经济的脱贫意义更大!”在此思想下,帮扶工作队无偿为48户贫困群众发放了3000元产业股份金,并按照每户贫困户3000元的标准,将扶贫资金作为“股金”注入合作社,并且鼓励贫困户多参股,股东每年分红不低于10%,注资多的,回报就大。

    这样一来,“脱贫”的意义对于贫困户而言,从被动变成了主动,群众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激发。白堡村党支部也被吉安市委表彰为“党建+扶贫攻坚工作先进典型”。

    另一方面,高柳珠和帮扶工作队还在村里推行了健康扶贫、保障扶贫等扶贫模式,安排一些公益岗位给贫病低保户,让他们得以自食其力。行动不便的陈继山便被安排在村里图书馆做管理员,每月拿300元的工资。

    “2017年,我们家脱贫了。”陈继山开心地告诉记者,现在,家中3个孩子都工作了,他和妻子就参与村里的合作社养牛,还入股了3个产业合作社,一年下来,一家人收入能达到5~6万元,比往年翻了一倍多。

    常讲“大道理”,会讲“小道理”

    “党建+”模式扶贫,干部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记者了解到,驻白堡村的帮扶干部,来自省、市、县、镇、村5级。工作中,高柳珠主动担负起工作队长的角色,把大家凝聚起来,明确分工,做到事事有人干,件件有落实,月月有讲评,阶段有评比,在工作队里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他常对工作组的同志说,我们要常讲“大道理”,会讲“小道理”。把“大道理”讲深讲透,扶贫政策才能真正地深入基层,党的光辉形象才能够树立在群众心中;讲“小道理”则是结合群众实际,巧妙地化解矛盾的“良方”。

    在白堡村扶贫的3年间,每一次走进群众家里,被群众拉着手说心里话,没有一丝隔阂,高柳珠形容为是“最大的享受”。每一次上门访问贫困户,他都随身带着小笔记本,将所见所思所感记录下来,把群众的诉求、心愿记在本上、放进心底,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看一看,既是对前期工作的总结,又能校正前进的方向。

    这一切,白堡村的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赞誉高柳珠为“自家人,贴心人,干实事的人”。当记者向乡亲们问起第一书记的事迹时,几乎每一个受访村民都打开了话匣子,对书记3年来的工作如数家珍。“我要给高书记打10分!他在我心中是最好的第一书记。”老乡陈继山动情地说。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