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西新闻 > 脱了贫,如何稳得住?脱贫攻坚“夏季整改”行动的实践与思考
  • 脱了贫,如何稳得住?脱贫攻坚“夏季整改”行动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8-07-20 22:41:02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作者:朱雪军 郑颖 齐美煜

    编者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要面对的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今年5月启动的脱贫攻坚“夏季整改”行动,是我省打好脱贫攻坚年度战役的重要载体,是全面整改脱贫攻坚工作存在问题的一场硬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脱了贫,如何稳得住?群众获得感如何提高?务实作风如何落地生根?7月上旬,记者带着问题,冒着酷暑,奔赴抚州市宜黄县、上饶市信州区、宜春市铜鼓县、九江市共青城市、萍乡市安源区、吉安市永丰县等地,采访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聚焦脱贫攻坚“夏季整改”行动。从今日起,本报推出“我省脱贫攻坚‘夏季整改’行动的实践与思考”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宜黄县新丰乡新丰村发展中药材种植,带动了贫困户增收。 本报记者 朱雪军摄

    近日,分宜县双林镇举办2018年脱贫攻坚暨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为企业与贫困户搭建桥梁。该镇150余名贫困人员到场应聘,求职现场气氛热烈。本报记者 曹 耘摄

    中国江西网讯(本报记者 朱雪军 郑 颖 齐美煜)行百里者半九十。

    如果把脱贫攻坚比作一场战役,要一个一个阵地拿下,那么,已经脱贫了,是不是战役就结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金寨县考察扶贫工作时特别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要采取稳定脱贫措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把扶贫工作锲而不舍抓下去。

    经过这几年的脱贫攻坚,我省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3年末的346万人减少到2017年末的87.5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9.21%降至2.37%,井冈山市、吉安县顺利脱贫摘帽,6个贫困县达到摘帽条件,1690个贫困村退出。

    成绩固然可喜,但也带给人们一个思考:脱了贫,如何稳得住?这也成为我省脱贫攻坚“夏季整改”行动中,很多地方,尤其是已经脱贫的地方聚焦的重点。

    靠产业――

    着眼长效“造血”,实现“村有扶贫产业、户有增收门路”

    小暑时节,记者来到去年脱贫的宜黄县梨溪镇里阴村,放眼望去,只见平整的稻田如同一整块铺展开来的绿布,郁郁葱葱。这在以丘陵地貌为主的宜黄县,并不多见。

    过去的里阴村田块高低不平,道路错综复杂,耕地有的放不了水,有的没有路进出,有的不能进行机械化生产,土地利用率不高成为该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我们争取了500多万元资金,大干了3个多月,建设了1000多亩高标准农田。”村第一书记黄智武说。

    如今,这1000多亩高标准农田成了“香饽饽”。“现在地好了,种什么都划算。”村民方文华准备把水稻制种面积翻一番。不仅是当地村民,来自资溪县、黎川县、临川区的不少种植大户也纷纷来村里商量土地流转的事,流转价格从每亩60元升至300元。

    “村里唯一的资源就是土地,只有把土地资源做活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梨溪镇镇长邵荣华的话道出了很多贫困村的心声。我省立足长远,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从2017年开始,计划用4年时间整合资金360亿元,集中力量建设1158万亩高标准农田,为发展扶贫产业提供基础保障。

    “让地生金”发展扶贫产业,是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重要路径。

    永丰县八江乡江浍村一直以传统水稻种植维持生计,收益不高。结合村里的劳力、土地、水源等实际,挂点帮扶工作组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发展大棚蔬菜产业,建起40亩标准蔬菜大棚,以“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方式,吸纳28户贫困户参与。合作社不仅提供技术,还帮着销售,有效规避了贫困户的风险,每户因此增收5000元,江浍村实现整村脱贫。

    在扶贫产业的选择上,江浍村也走过弯路。前几年,看到别的村养鸡,江浍村各方筹资给贫困户免费发放鸡苗,可有的贫困户缺劳动力养不了,有的没技术养不活,有的愁销路卖不出。这些失败的教训,给江浍村的干部们好好上了一课。发展扶贫产业,关键是要因地制宜,“进什么厅堂吃什么饭,站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江浍村的经验告诉我们,扶贫产业项目不在多,而在精,选择的产业要与当地的环境、资源、特点以及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方式等结合起来,使扶贫实现精准,以精准推动脱贫。

    绿色生态是我省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如何把这一优势利用到稳定脱贫当中?上饶市信州区秦峰镇老坞村找到了很好的契合点。

    两条潺潺小溪缠绕的老坞村,白墙灰瓦,修竹荷塘,鸡犬相闻。谁能想到,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去年,利用秀美乡村建设的机会,老坞村成为上饶市重点打造的秀美乡村精品点,面貌焕然一新。再加上新改建的320国道沿村而过,原来偏僻的老坞村,现在距离中心城区只有20分钟车程。

    不知不觉中,到老坞村来玩的人多起来。瞅准这个商机,老坞村搞起了乡村旅游,村里专门流转了8亩国道沿线的土地种荷花,盛开的荷花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赏花。上个月,村里还请来了市歌舞剧团演出助兴。眼下,村里打算把几个山塘水库开发出来,搞水上旅游。“发展乡村旅游,我们有信心。今后,来的客人更多了,贫困户卖点土特产也能赚钱,不怕脱不了贫。”村党支部书记祝洪满说。

    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乡村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在扶贫开发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乡村旅游不仅能留住乡愁,还能拔掉穷根,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为乡村旅游扶贫添了把火。我们相信,乡村旅游扶贫一定大有可为。

    靠扶志――

    激发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存在。精准扶贫,光有扶贫干部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

    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如何,是决定扶贫难度和扶贫效果的重要因素。

    “最大的贫困其实是依赖心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勤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长期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宜黄县扶贫和移民局局长余苏平告诉记者。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上,宜黄县有很多尝试。

    今年5月,该县出台产业扶贫实施方案,采取贫困户“种什么补什么,养什么补什么”的补助方式,引导贫困户发展生产。该方案还特别规定,贫困户如果养殖肉牛、山羊等,必须要饲养6个月以上。“此举一是避免贫困户为得到奖补来回买卖,二是培养贫困户勤劳的习惯。都说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6个月的时间,可以让他们体会劳动的光荣,有付出即有回报。”余苏平介绍,通过政策的引导,有效避免了“等靠要”的思想。

    除思想上“扶志”,我省还注重“扶技”,消除能力上的贫困。以萍乡市安源区为例,该区积极开展农业技术、职业教育、产业创新等技术培训40多次,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都有一技之长。通过培训,10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了就业。走上工作岗位的贫困群众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增强了自信,对生活充满希望。

    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时,很多地方注重发掘和宣传脱贫典型,讲好贫困群众的“脱贫故事”,树立身边的榜样。

    铜鼓县大镇集镇居委会门口的公示栏里,一张“关于表彰2017年度精准扶贫先进个人的决定”格外显眼。贫困户周祥赛榜上有名,他被评为“最励志贫困户”。43岁的周祥赛患有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和年迈的父母住在一起。他并没有因残疾而气馁,依然自强自立。他家的小菜园里,黄瓜早就爬上支架,辣椒苗已经长到一尺高了,空心菜、茄子、豆角在阳光的滋养下长势喜人。房屋旁边的猪圈里养了3头猪、8只羊,门前还散养了20多只鸡鸭。种菜、养猪、养羊……靠着自己的努力,周祥赛一家去年脱了贫。“政府是帮我们,不是养我们,我做的这点事真不算什么。”周祥赛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让贫困户觉得可信、可学,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一些得到政府帮助的贫困户,更是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宜黄县新丰乡乔坑村的肖惠财每天不辞辛苦,往返9公里,为同村一位聋哑失明的孤寡老人肖品禄送饭,喂完饭还帮他清理大小便,擦洗身子、洗衣物。肖惠财妻子体弱多病,女儿早年离异外出,留下一双儿女依靠老人抚养。在政府的帮助下,肖惠财家搬进了工业园旁的“幸福苑”,住上了新房。他加入了光伏扶贫合作社,有了分红,还被聘为村清洁员,有了固定收入,去年脱了贫,全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看到肖品禄无人照顾,肖惠财便主动承担,日复一日地坚持了两年。“在脱贫的过程中,我得到党和政府以及很多好心人的关爱,现在帮肖品禄,也是希望把这种爱心传递下去。”肖惠财说。

    从各地的实践可以看出,“要我脱贫”和“我要脱贫”效果天差地别。脱贫攻坚“夏季整改”行动中,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被激活,群众的脱贫渴望逐渐变成增收致富的动力。

    靠党建――

    让党旗飘扬在攻坚前沿,打造“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在村级事务管理、带领百姓脱贫致富方面,党支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贫困村宜黄县二都镇白槎村的华丽转身,让我们印象深刻。

    “白槎白槎,一穷二白,又脏又差”,这是白槎村昔日的形象。与糟糕的环境相比,更糟糕的是无人办事,村“两委”、村小组干部年龄普遍偏大,工作干劲不足,有时开会连人都到不齐。“脱贫攻坚任务这么重,靠这样的领导班子,怎么带领大家脱贫?”二都镇党委书记章带荣说。为此,镇党委利用今年村“两委”换届的契机,积极选配能人强人来挑起这个重任。

    致富带头人熊小红很快进入镇党委视野。熊小红经营的昌红蔬菜合作社占地80多亩,共有100余个大棚,带动22户农户,其中有6户是贫困户。这次换届,大家一致把熊小红推选出来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并建起年龄层次优化、知识阅历丰富、充满激情的村“两委”班子。

    新任村干部上任后,首先增强的是服务意识,干部们从原来的“走读生”变为“留学生”,改值班制为长驻制。如今,白槎村小事不出村、大事帮代办,村部逐渐成为干部长驻、群众愿来,资料齐全、措施精细的脱贫攻坚“大本营”。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日益凸显,逐渐成为制约脱贫攻坚的短板。“如果没有村集体经济,就是空壳村,村里想办点事根本办不成,脱贫攻坚就会缺乏后劲,不仅影响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还会把人心搞散了。”去年脱贫的信州区沙溪镇铅岭村党支部书记李德清深有感触地说。

    这两年,铅岭村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想了很多办法,对外出租集体山塘水库、建光伏发电站,但这都属于“吃资源饭”。为了让村集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去年该村筹集了6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其中22万元用于建大棚,38万元用于发展菌菇种植。他们引进了一家专业菌菇种植公司负责日常管理,公司确保每个菌菇包1元钱的收益给村里。村里把这笔收益的90%作为贫困户的分红,10%留存为集体经济。李德清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去年种了一季菌菇,收益9.5万元,留给村里9500元,今年可以种两季,收入就能翻番。

    有了收益,村集体可以开展多种公益活动,比如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活跃村民生活,让群众找到归属感。该村第一书记刘强告诉记者,前不久,村里组织上半年入党的同志一起过政治生日,大家重温入党誓词、回忆入党初心,效果非常好。

    在脱贫攻坚“夏季整改”行动中,全省各地始终坚持发挥党组织的作用,让党旗飘扬在攻坚的前沿。比如,共青城市促进共产党员示范岗、共产党员示范户、共产党员先锋号、共产党员志愿服务示范队、共产党员示范村(社区)、共产党员示范乡镇(街道)、共产党员示范企业“七个创建”工程与脱贫攻坚深入融合,进一步发挥了党组织在扶贫领域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实践证明,脱贫攻坚的最大力量来自党建,最大优势也来自党建。只有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致富优势、发展优势,打造“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才能壮大贫困群众脱贫的乡土帮带力量,实现脱贫的可持续。

    ★专家点评★

    刘建生(江西扶贫发展研究院院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脱真贫、真脱贫,不能一脱了之、一摘了之,而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实现可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稳定脱贫,产业为根,要解决收入上的可持续。发展一个产业,可以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真正让贫困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才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发展扶贫产业应充分考虑发展周期和成本投入,周密谋划产业脱贫发展的整体思路,因地制宜。同时,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统筹考虑地方实际和脱贫攻坚实际,确保持续稳定收益。

    稳定脱贫,立志为本,要解决精神上的可持续。内生动力的理解,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内因与外因关系来说,精准脱贫是“事物发展变化”本身,扶贫政策、经济物质是“外因”,贫困地区贫困人群内生动力是“内因”。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发展思维观,就要认识到内生动力这个内因才是解决脱贫的根本,是好政策、好帮扶这些外因能够起到长期根本作用的关键。

    稳定脱贫,党建为要,要解决引领上的可持续。党员、基层党组织是联系群众最坚实的桥梁纽带,处在脱贫攻坚的最前线。在党建引领下,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群典型足以激活一池春水。脱贫攻坚应树立“党建+”理念,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密切党群关系等,构筑坚强的脱贫战斗堡垒,引领群众共同奔小康,实现脱贫有信心、致富有希望。

    ★群众感言★

    任寿生(宜黄县二都镇白槎村主任):群众把我选出来当村主任,我感觉肩上的责任很重,这是大家对我的信任,我不能辜负大家的希望、辜负党的培养。我们白槎村虽然已经脱了贫,但基础不是很牢,贫困户抗风险的能力也很有限,所以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准备大干一场,让我们白槎村实现稳定脱贫、持续脱贫。

    毛日华(信州区灵溪镇日升村贫困户):搞产业有补贴、贷款政府贴息、孩子上学还有补助……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如果我们还躺着等救济上门,就太不应该了。我虽然有残疾,但养了1000多只鸡、30桶蜜蜂,靠着自己的努力,去年脱了贫,我感觉特别有成就感,以后我也可以跟儿子说道说道了。

    ★基层声音★

    让信息数据“多跑腿”

    方建开(宜黄县扶贫和移民办副主任):工作中,我们发现贫困户的信息比对工作有时很麻烦,户籍信息归公安部门管、房屋信息归住建部门管、医疗信息归卫生部门管……针对这样的情况,建议各部门信息数据互通,落实“减证便民”要求,让信息数据“多跑腿”,让贫困群众少跑路。

    统筹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

    黄爱兵(宜黄县新丰乡纪委书记)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深入,扶贫政策的实施在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呈现不均衡状态,建议加大对非贫困村脱贫工作帮扶力度,统筹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工作,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此外,扶贫考核也不能只是从材料到材料、从会议到会议,而应侧重帮扶力度和产业扶贫是否有效。

    ★记者建言★

    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齐美煜(江西日报记者):贫困户是脱贫攻坚的主体,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尤为关键。建议充分发挥各级结对帮扶干部的积极作用,组建乡贤理事会,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强化乡村自治。对好逸恶劳的贫困户加强精神辅导;健全完善扶贫对象脱贫攻坚全程参与机制,保障扶贫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加大深度贫困村帮扶力度

    郑颖(江西日报记者):我省大部分贫困村整体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一些深度贫困村,受资源、资金、交通、观念等因素影响,产业发展往往较困难。建议省级层面加大对深度贫困村的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大力推动现代农业、有机农业发展,加大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提升贫困地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