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西新闻 > 雨季到南昌来看海?没有没有了!
  • 雨季到南昌来看海?没有没有了!

    时间:2018-05-11 15:28:34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作者:

    明日将迎来全国防灾减灾日。目前,我省已进入主汛期,如何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是民众关注的焦点之一。不少人注意到,近几年来,南昌虽多次历经暴雨甚至大暴雨侵袭,一些街道路段也出现了内涝,但整个城市“水上漂”的场景已不复存在。

    治水,这个困扰了南昌几十年的难题,如何在短短几年内破解?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降雨时,全员上岗人工助排。

    连夜冒雨抢修排水设施。

    优化防汛排涝管网体系

    提起南昌城市内涝,南昌市水务局城市排水管理处副处长熊建国说,南昌的水患,由来已久。一方面是由于地势原因,遭遇强降雨时地势低洼地带容易形成积水;另一方面是由于排水设施的相对落后,排水口单一和低标准设计,使城区各主要排水渠道超过负荷。

    真正让南昌人坚定治水的决心,是在2003年。那年6月,一场百年一遇的暴雨让南昌排水设施的弊端暴露无遗。24小时之内南昌市区降雨309毫米,城区大面积积水,全城交通基本瘫痪,整座城市漂了起来。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到南昌来看海”成了市民无奈的吐槽。

    有关部门立即行动,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最终确定了南昌城市排水规划建设方案。2003年10月底,为彻底解决城区积水问题,南昌市投入20亿元资金,综合改造了城市排水系统。工程包括北京西路、文教路、永叔路排水改造,铁路八村排水改造等,特别是对玉带河、青山湖东西渠、青山湖总干渠、桃花龙河等进行了综合整治。但是,此后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南昌“看海”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防汛排涝是排水工作的重中之重。”熊建国说,“十二五”期间,南昌市还实施了重大重点利民工程“南昌市老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有效地解决了大面积城市积涝和主要干道立交及下穿道因积水导致交通中断的问题,提升了排水设施能力。

    用大数据加强城市排涝

    近年来,地铁、高架桥、快速路等城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引发的排水排涝问题层出不穷。

    为此,南昌市水务局城市排水管理处主动对接,工程开工前,与项目建设单位签订排水排涝管理协议;工程施工中,大力加强监管;下雨时,调派人力和设备全力做好疏通、排水排涝的帮助工作,有力减轻了因工程建设引发的大面积积水问题。

    2017年,南昌市打赢了多次暴雨“阻击战”,确保了老城区安全度汛。熊建国表示,之所以能打赢,与之前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整治改造分不开。

    汛前,该处对南昌市内的永叔路、北京西路、民德路、北京东路、解放西路等道路的检查井安装了防护网;对解放西路、北京东路、洪城路、沿江北路、青山南路等十五处易积涝点进行了积水点改造,解决了上述路段积涝问题。

    高科技在防汛排涝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建设了防汛指挥系统、水资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基础上,南昌投入1230万元打造的城市排水数字化控制系统2017年汛前建成并投入使用。该系统搭建了智能化管理平台,对100余个城市排水监控点实行统一管理。同时,主城区各主要排涝站均建设了自动化监控系统,实现了排涝自动控制。

    为排水管网“清淤排毒”

    目前,我省已进入主汛期,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如何,牵动人心。据了解,今年以来,南昌加强了老城区41条城区主干道的清掏与疏通作业。截至4月底,共疏通下水道2.77万米,清掏检查井1740座,清掏雨水井2083座,清运清掏淤泥677立方米。

    同时,根据2017年掌握的城区积水严重地段,逐步针对胜利路、抚河中路、抚河南路、迎宾大道、洪城路等多处新增积水点进行了开挖改造,有效地解决了这些路段城区下水道水流不畅的现状。针对主汛期,还对南昌市在建工程进行了一次拉网式排查,要求各在建工程责任单位制定相关防汛预案及施工方案,建立应急抢修队伍,配备应急泵机,增设雨水井,做好防汛准备措施,使防汛排涝工作不留空白,让防汛排涝工作做到全覆盖。

    此外,针对今年的雨情形势,该处提前科学制定了《2018年防汛排涝应急预案》,明确在接到暴雨预警后,要第一时间启动防汛排涝应急预案,所有人员、设备进入紧急迎战状态。以今年入汛以来南昌市首场大暴雨为例。4月13日中午,该处接到极端天气预警后,立即启动防汛应急预案,所有人员、设备、车辆进入紧急备战状态,按照“定人、定岗、定责”的原则,分赴自己的责任路段及各易涝点,设置安全标志,打开井盖清理垃圾杂物,疏通管道进行人工助排,并配合交警部门疏导交通。同时,加强雨污水泵站、排水数控中心24小时值班,安排专人对八一大道、孺子路、南京西路等多处易积水路段进行实时监控,做好各水系出水口、水位控制点的汛情记录,并积极应对强降雨雷电天气造成泵站突然停电突发事件,全力保障能够及时迅速地抽排雨水。在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措施下,当日下午5时许,南昌市41条主干道除八一大道因工程施工造成积水以外,其他易涝点积水已基本退净,无大面积积水现象。

    截至目前,南昌已经历了三次强降水过程,但老城区41条主干道均未出现大面积的积涝,基本做到了“一日暴雨、四小时排干”。

    海绵城市建设提升“里子”

    说到城市排涝能力的提升,还不得不提到海绵城市的建设。

    2017年,南昌市还出台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20年),明确将构建“西岭东湖拥豫章,九龙串珠入鄱阳”的海绵城市生态格局,并优化排涝分区、加密排涝通道、提升泵站能力、新建雨水管渠,综合治理56处内涝积水点,中心城排涝标准达到50年一遇;以玉带河、四湖、前湖等为重点,实施清淤、湿地建设等治理与修复措施,降低内源污染负荷,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划定水系蓝线、保护水域空间、修复生态岸线,维护健康水生态系统;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开展污水再生利用,鼓励雨水收集利用,缓解政策性缺水态势。

    此次规划的重点建设区域为旧城内涝治理示范区、艾溪湖东岸海绵示范区、南塘湖海绵示范区、象湖湿地公园、红角洲海绵示范区和九龙湖海绵示范片区等6个片区,2020年中心城海绵城市达标面积为92平方千米,占规划区面积的25%。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改变南昌以往单纯使用地下排水管道和泵站的现状,侧重于依靠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来吸收、存储、排放降水,综合利用自然生态调节和人为调节措施来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文/图 刘芸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石鹏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