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西新闻 > 新馆旧藏蕴真知
  • 新馆旧藏蕴真知

    时间:2018-04-05 19:09:09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作者:刘启红

    中国江西网记者 刘启红

    对于上栗县东源乡桥头村村民何文潮来说,一个“馆长”的新头衔正成为他引以为傲的称呼。每天上午8时,他便准时打开自己看护的东源民俗文化馆的大门,带着参观者进入展厅,并一一介绍展品的来龙去脉,颇有点文物专家“鉴宝”的派头。

    这家新落成的民俗文化馆是桥头村的地标。去年7月开始,东源乡把该村废弃的何氏宗祠修葺一新,打造成为一座展示民俗风情的文化馆,里面收集了300多种老物件。“这些都是我们当年用过的农具和生活器具,印证了时代的变迁,能教育青年人不要忘本。”何文潮指着一件件藏品说。

    站在一套微缩的榨油器具模型前,74岁的叶荣香老人感慨不已:“以前吃油全靠人工来榨,现在我们农村人都吃起了桶装油,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但看到这些东西,还是蛮怀念的。”

    叶荣香等老人们所怀念的,正是寄予百姓情感的“乡愁”。令人欣喜的是,去年以来,上栗在全县推行一乡一个民俗文化馆工程,全县10个乡镇各显神通,把这种“乡愁”固化为一个个看得见、留得住的有效载体,让群众从抚今追昔中,体味幸福感和获得感。

    杨岐乡保护村坐落于杨岐山风景名胜区内,四周茂林修竹,流水潺潺,景致优美。青山掩映之间,一栋颇具现代化装饰风格的玻璃钢架结构建筑十分引人注目。走下青石板垒砌的台阶步入室内,一盆造型古拙的松树盆景呈现眼前,与一块名为《空灵》的水晶装饰品相映成趣。大厅墙壁挂有一幅山水画,画上仅有一月一山,山如玉带,月如玉盘,山色空蒙月色微凉,神韵跃然纸上。把这座民俗文化馆建得如此“阳春白雪”,是杨岐乡有意而为。原来,该乡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杨岐宗的发祥地,正以建设禅意小镇为契机,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遗存,民俗文化馆深深打上禅宗文化的烙印便不足为奇了。记者看到,该展馆分为“禅宗文化――杨岐灯盏明千古”“土纸制作――杨岐土纸惠万家”“乡贤名人――杨岐之子芳百世”三个单元,详尽记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令人印象深刻。

    上栗县上栗镇自古有“小南京”之称,以花炮产业名扬天下。位于闹市之中的上栗镇民俗文化馆,其突出主题便是体现当年繁华的商贾文化和码头文化。迈进馆厅,一扇仿古大门映入眼帘,门侧书有对联“栗林之上,尽教彩焰辉霄汉;汉唐以来,应是文光射斗牛”,气势非凡。展厅内,布置有花炮生产工艺各项流程、上栗花炮的历史沿革等展板,图文并茂。上栗镇党委书记胡勇介绍,为了突出民俗文化馆的历史性和传承性,镇里还开辟了民俗课,教授当地中小学生剪纸、皮影戏等课程,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提升民族自豪感。“民俗文化馆除了发挥载体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发挥传承作用,这是它留得住乡愁的生命力所在。”胡勇的话一语中的。

    春节临近,位于鸡冠山乡豆田村的民俗文化馆人气暴涨,前来参观的村民络绎不绝。自建成以后,这座黛瓦粉墙的徽派建筑已成为田野中的独特风景,被村民称为“搬不动的教科书”。该馆分为崇文兴邦厅、尚武报国厅、至仁守信厅、勤劳兴业厅,分门别类陈列了众多展品,大到保存完好的水车,小到一本本“小人书”。鸡冠山乡科教文卫办主任吕涛告诉记者,有不少文物贩子想重金收购其中一些品相不错的物品,被他们断然拒绝了。“教育意义远远高于金钱。”71岁的退休教师柳源早喜欢待在馆里,看着一件件曾经熟悉现在陌生的物件,仿佛时光倒流,让他思绪万千。“美好生活是一代一代干出来的,希望后辈们要珍惜,不能把好传统、好作风丢了!”柳源早激动地说。

    走马上栗城乡,一座座民俗文化馆,根植于民间,深耕于民心,恰如颗颗明珠,唤醒淳厚民风、教化万千大众,正是:“岐山栗水谱新韵,新馆旧藏蕴真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