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西新闻 > 赣鄱处处新 奋斗事事旺
  • 赣鄱处处新 奋斗事事旺

    时间:2018-02-22 16:10:05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作者:

    “90后”创业小伙贷款100万元,希望做精家乡农副产品;兄弟返乡建起双拼别墅,一家人团结和睦要把“根”留住;农村道路“升级换代”,村里还有了清洁工……

    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新时代的故事就在哪里。春节期间,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再度踏上新春走基层的采访征程,我们进社区、访农家、入企业,记录节日里带着泥土芬芳的故事,感受身边的新气象、新作为。

    ●都昌县大港镇漂水岩村小组

    兄弟返乡建双拼别墅团结和睦把“根”留住

    张水兵、张海兵的“双拼别墅”

    今年春节期间,记者在都昌县大港镇走访发现,昔日低矮的砖瓦平房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雨后春笋般林立的楼房。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些楼房中,除了常见的“独栋别墅”之外,还有不少美观大气上档次的“双拼别墅”。

    在大港镇漂水岩村小组的村东头,一栋外墙青灰色的“双拼别墅”,就引得过往的路人纷纷驻足。据了解,这栋“双拼别墅”的主人是张水兵、张海兵兄弟。兄弟俩都在广州工作多年,收入不菲。但是,在城市待久了就会想念老家的青山绿水。正好,老家还有一块宅基地,如果分开建房,就会略显狭窄。于是,兄弟俩不约而同地想到建“双拼”。

    由于工作忙,兄弟俩负责出资和房屋设计,其他事情全由父亲打理。2017年上半年,兄弟俩共同出资80余万元的“双拼别墅”建好了,总共三层,外墙贴上了青灰色瓷砖,古典的感觉扑面而来。

    除了主房之外,两边各建了一个厨房。走进屋内,只见客厅宽敞明亮,旋转楼梯美观新颖,二楼和三楼还有大露台。整栋房屋设计非常合理,极富现代气息。正月初一上午,张水兵告诉记者,老家有了房,在外打拼的他,才会觉得自己是个有“根”的人,而建“双拼”,既是兄弟俩团结和睦的见证,也方便照顾日渐年迈的父母,还能省掉建一面墙的钱。

    走访中,记者发现大港镇新街、大田村、土目源村等地,都有兄弟“合伙”建房的现象。不少村民告诉记者,有房就有家,家在灵魂在。对于在外打拼的人来说,老家的房子就是亲情联系的纽带,就是纾解乡愁的“神器”。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石鹏

    ●安福县平都镇向阳村

    年年变旧貌换新颜路路畅村容更整洁

    安福县向阳村铺上沥青路

    爆竹声比往年少了,但村里的新气象却一点不少。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热火朝天,传统破旧、落后的农村形象也一去不复返,安福县平都镇向阳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在天津工作,过年才回家,每次回家,我都感叹,村子又变样了。”邵国鑫说。“先是废弃了很久的村小被改造成休闲场所,运动器材、篮球场都有。然后是村周边的一些泥巴路变成水泥路。”

    据了解,村里的120户村民都是以种植大棚反季节蔬菜为生,为了运送蔬菜,家家户户都购置了电动三轮车。以前,农地的主干道是泥巴路,下雨时很难走,近两年,村里开始给一些泥巴路铺上水泥,而且还适当加宽。今年回家过年的邵国鑫又发现,村里原本的水泥主干道居然铺上了沥青。他说,之前的水泥路有些地方坑坑洼洼,车辆经过会发出很大声响。“现在铺上沥青舒坦多了,村民也走上了稳稳地幸福之路。”

    向阳村党支部书记张胜平称,这几年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有了改善,村容村貌也有很大的变化。

    “进村的道路两边是农户的土地,村民经常将化肥直接堆放在路边。”张胜平说,由此引发的问题非常严重。“不好看又有味道,也存在占道问题。”

    去年12月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村里在路边修了不少化肥池,化肥全部倒入池中,上面用铁皮遮盖。“以前堆在路边,碰上下雨,肥料还会流失掉,现在有个专门的池子装,方便了不少。”村民李夏英说。

    提及村容村貌,李夏英表示变化最大的就是村里变干净了。“以前的生活垃圾一般都是自家焚烧,或者直接倒进村子外围的河流,有些甚至直接堆在路边。”但是从这两年开始,村里在主干道上摆上了垃圾桶,倡导村民将垃圾倒进垃圾桶。

    “现在村里有20多个垃圾桶,每天都有清洁工将垃圾运往县城的中转站。”张胜平称,相信2018年,村子会变得更美丽。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任德志

    ●从年夜饭的变迁看变化

    不会做大餐怕什么网购年夜饭成宠儿

    摆盘、拍照、发朋友圈,除夕夜,不少南昌市民在朋友圈晒起了年夜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饭不同”。年夜饭在不知不觉间,悄然发生了变化,一种新形式的年夜饭悄然兴起:网购年夜饭半成品。

    网购年夜饭半成品走俏

    南昌市民江女士就是一个“尝鲜”者,她家是个大家庭,在过去几年,年夜饭都是在饭店吃的。“在酒店吃年夜饭虽然省事,但觉得没有年味。于是今年决定在家过除夕,可我们夫妻俩都不会做正式的大餐,所以选择购买‘半成品年夜饭’,由生鲜快递送到家。只要按照说明加热加调料,味道一样很好。”江女士坦言,现在网购年夜饭的出现令人大开眼界,可以吃到国内其他地方、各种口味的年夜饭。

    记者以“年夜饭”为关键词在网上购物平台搜索发现,北京、上海两地的年夜饭卖家最多,仅上海一地就有近千件“宝贝”,销售情况也红火得出人意料。这些年夜饭既有大批量套装,也有单件菜品,价格从一两百元到两三千元不等。在一套标价468元的年夜饭套餐中,包括了金针菇、明虾、羊排等12道冷热菜。品种丰富,价格稍贵、可供10人享用的年夜饭套餐中,包括了八宝饭、奶油布丁等小点心。看起来只要订购一套,就能够解决一家人的年夜饭问题。

    年货年夜饭“一键”解决

    不仅如此,伴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广大食客不仅能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还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手机“一键”约定送货上门。在江苏上班的刘华告诉记者,他今年春节回江西老家的随身行李只有一个双肩包。“给父母和家里长辈的年货早在腊月二十就快递到家了。”

    “今年的年夜饭,我们叫的外卖。”家住南昌的刘敏表示,年前想在家附近的饭店预订年夜饭,发现包厢都被订完了,后来一打听,餐厅在除夕当天可以提供外卖服务,可算解了一大家子的燃眉之急。

    此外,近几年来合家旅游过年的市民也越来越多。如今,从自己动手张罗做可口的年夜饭,到在饭店预订一桌年夜饭,再到漂洋过海去国外吃年夜饭,越来越多的市民从这些变化中品尝到了幸福的滋味。

    文/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熊楚婵

    ●上饶县应家乡吉安村“90后”何世官

    小伙辞职回家干电商誓把家乡红糖做出名

    何世官(左一)和村民在甘蔗田里推介应家红糖

    春节期间,“90后”小伙何世官一直没歇着,他在村里逐户走访,想为自己的小加工厂招些工人,也希望更多在外打拼的村民帮忙把家乡的好产品带出去。

    2015年,何世官从江西农业大学毕业,在广州一家食品公司做营销。2016年,他辞职回到家乡上饶县应家乡吉安村做起了电商。何世官说,应家乡出产甘蔗、紫薯、葛粉、山茶等农副产品,是小有名气的“山货之乡”。

    2016年7月,何世官的吉安村“邮乐购”网店顺利开业,他还建了微信公众号和淘宝官方店。何世官的网店主打手工制作的红糖,附带卖葛粉、金银花、笋干、黄豆、干辣椒、黑芝麻等农产品。

    如今,何世官牵头与村民组建了甘蔗种植合作社,他还建了两个小加工厂。“加工厂有60多名员工,都是周边的村民,人均月工资2000多元,工资高的一个月有6000元。”何世官说。

    除了工厂的固定员工外,何世官平时还要请一些短工帮忙,砍甘蔗、熬糖时尤其需要人手,高峰时工人有200人。

    “现在我每个月要发20万元工资,压力很大。”何世官说,去年,他跟恋爱多年的女朋友订婚了,但一直都没钱结婚,今年过年,他也没有给家里买一分钱年货,自己手里的钱都给员工发工资了。

    “拖欠员工工资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何世官说,创业几年来,即便再艰苦他也没有拖欠员工工资,这是最让他欣慰的事情。

    目前,何世官的应家红糖已经有线下批发店和专营店,同时还进入商超销售渠道,仅红糖销售额一年就有800多万元。

    何世官说,地道的农副产品还是很受客户认可和欢迎的,当地乡政府对他的创业项目支持也很大,有客商来应家乡,当地政府都会推荐应家红糖。

    “过完正月初八,我们就要种甘蔗了,正是缺人手的时候。大家都说在家里赚钱难,出去赚钱更容易,今年过完年,一些员工可能会到外地务工,我既想把得力的员工留住,也想给小厂增加一些新鲜血液。”春节这几天,何世官一直忙着在村里和周边村子走访,希望更多有想法、愿意留在乡村的村民到他这里工作,对于一些准备外出务工的村民,他希望大家能带些应家红糖出去,帮着推销下家乡的好产品。

    今年,何世官又从银行贷了100万元。“2018年,我希望继续扩充销售渠道,让销量更稳定一点,我不追求产量,更希望能把应家红糖的品牌做精。”何世官说,创业不容易,一步一个脚印,一定会有收获的那天。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廖济堂

    ●瑞昌籍企业家陈世桂

    回乡办企业产品销欧美近百当地人有了好工作

    化妆品生产车间一派忙碌的生产景象

    调配、灌装、包装、出货……2月21日上午,走进瑞昌市瑞美化妆品有限公司的一间厂房,记者看到一名名身着工作服面戴口罩的工人麻利地将生产好的口红、唇釉、指甲油贴上标签,打包装箱。

    这家公司是一名瑞昌男子返乡创办的,解决近百名当地人的就业问题,产品远销美国、英国等商超。每年6月至10月,生产旺季,该公司日产量高达万件。

    “往年,过年不能回家陪爸妈是常事,现在,在家门口工作,天天都能回家,真好。”公司主管田先生感叹道。据介绍,田先生今年35岁,在上海工作十几年,常因为工作原因无法陪父母过年。去年,他回到家乡,到瑞昌市瑞美化妆品有限公司担任主管,每天回家住,房租也不用交了,真正感受到了“钱多,事少,离家近”。

    50岁的李女士边装指甲油边告诉记者,她在家待业数年,家庭的重担落在丈夫一人身上。“在家门口工作,带孙子,赚钱两不误,真的太好了。”

    得知员工感到幸福,公司创始人陈世桂感到非常欣慰。陈世桂是瑞昌人,曾长期在义乌做生意,积攒了一笔财富。6年前,他和好友陈冲投资6000万返乡创业,由于创业初期收益不大,陈冲打了退堂鼓。“我要坚持下来啊,不能在乡亲们面前丢脸。”陈世桂告诉记者,他把妻儿都接回了家。如今,公司一年比一年做得好,年产值2000万元。他给自己定的新年目标是给200多名当地人提供就业岗位,争取年产值3000至4000万元。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张瑞颖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