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湖北新闻 > 赵瑞泰红色题材作品研讨会召开:和武汉紧密相连
  • 赵瑞泰红色题材作品研讨会召开:和武汉紧密相连

    时间:2017-06-30 22:28:33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

    赵瑞泰话剧作品《王荷波》 记者郭良朔 摄

    坚守红色题材创作源于坚定的信仰

    中国话剧协会主席蔺永钧评价,从《母亲》到《董必武》《王荷波》,赵瑞泰对红色题材的创作已经成为话剧界的一种艺术现象,这种选择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他的作品里从来没有低俗的东西,一直呼唤着崇高,表现在他对红色文化内在的价值和社会底蕴高度的认同”。

    中国话剧协会副主席汪守德认为,在娱乐化的大环境下,红色题材的创作遭遇了一些危机:“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对红色题材深入的感情,做这样的创作很困难。赵瑞泰坚定的信念,体现在他的剧作当中,《董必武》《王荷波》的创作都不是应付差事,没有这样的坚定信念想推出这么好的作品是不可能的。”

    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在古稀之年,著名剧作家赵瑞泰却写出了四部大戏,近80集电视剧,一部电影,还出版了文学作品共110万字,大多数是红色题材。29日,“红色文化领跑者”赵瑞泰红色题材作品研讨会在汉举行,众多剧作家、评论家和演员聚焦赵瑞泰的红色题材创作,也向这位剧作家致敬。

    赋予红色题材鲜活的生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平认为,红色题材写得不好很容易写成宣传品,缺少感人的魅力,但赵瑞泰创作的剧目都能够在舞台上站得住,让观众喜欢看,是因为他找到了红色题材与戏剧创作的审美结合点,站在今天的立场上,以当代意识开掘出历史题材和红色题材的新意,赋予历史题材和红色题材鲜活的生命力,让观众在看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董必武》这种题材写得不好就成为编年史,但话剧只有2个小时,赵瑞泰截取董必武在周公馆的2天经历,把董必武70年的革命生涯融入其中,写出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给人的震撼力和影响力非常非常强烈。”

    为什么赵瑞泰的作品都能立得住?汪守德认为,赵瑞泰为每部戏都做足功课,记了几十本笔记,这个功夫一般人做不到。著名编剧胡应明评价,赵瑞泰着重写特定历史情景中的革命人物,善于把历史情景转化为戏剧情境,每部作品都有情有义有人物,没有口号化,没有标签化,更多的是赋予人物的情感化和性格化,如葛健豪的坚韧,向警予的忠贞,董必武的睿智,每一个人物都感人至深,“这些都源自赵瑞泰的生活积累、材料积累和情感积累”。

    著名演员李羚,曾经和赵瑞泰合作过电视剧《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并由此斩获飞天奖。她评价,多年来每次和赵瑞泰碰面,他都有新动作。几年前两人谈到将葛健豪的故事改编成电视剧本,“他听取了意见,很快就改了5集,非常精彩”。

    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总顾问翟泰丰曾经和赵瑞泰讨论过描写葛健豪事迹的电视剧剧本,一口气讨论了4个小时。他评价,赵瑞泰对于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挖掘很下功夫,“他的作品之所以感人是因为把人物的命运写出来了,把人物深层的崇高写出来了,他挖掘的是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他提议让这部电视剧尽快立项,用好的作品扛起红色文化的旗帜,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

    红色城市文化养育了他

    从《向警予》《母亲》,再到《董必武》《王荷波》,赵瑞泰笔下的人物,都和武汉这座城市紧密相连。蔺永钧认为,一个剧作家的成功和他所在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气质有很大的关系。“辛亥革命第一枪是从武昌打响的,武汉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重要的城市,这样的红色城市文化养育了赵瑞泰这样的剧作家,赵瑞泰心中的红色情结和创作激情,和武汉这座伟大的城市分不开”。

    (责任编辑:余凌云)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长江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