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湖北新闻 > 推进长江大保护 | 对比今昔南岸嘴见证武汉治水变迁
  • 推进长江大保护 | 对比今昔南岸嘴见证武汉治水变迁

    时间:2021-02-05 08:49:00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  作者:史强 高宝燕 雷衎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磨难与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跋涉与奋斗、新时代的新理念与新气象,都在纵贯6300千米的长江上留下了印记。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2020年11月14日,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长江经济带上三座超大城市,武汉是其中之一。发挥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武汉勇担使命。大江大湖大武汉,一代代武汉人与长江同发展、共繁荣,书写着这座英雄城市的不朽传奇。

    我们记录这座城市如何坚持不懈推进长江大保护,如何努力打造长江最美岸线,记录着这座因江而生、依江而兴的城市,如何以绿色发展书写长江文明新时代篇章。

    2020年7月12日10时,长江武汉关水位已达28.68米,排在历史最高水位的第四位。南岸嘴安然度汛。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对比今昔南岸嘴,见证武汉治水变迁

    2020年7月初,武汉两江水位不断上涨,防汛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如何结合汉阳的防汛工作,推出精品报道,展示武汉人民的防汛状态?

    我们经过反复讨论,决定通过南岸嘴这个地标点位的防汛史,展示武汉历年来的治水轨迹,诠释超大城市治理发展的历史变迁,稿件也先后几易其稿,反复打磨。

    2020年7月21日,《从十年九淹到安然度汛,南岸嘴见证武汉治水变迁》稿件在长江日报公众号推出,得到众多媒体转发,也被网友誉为近年来南岸嘴防汛最出彩的报道。22日,结合民生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在长江日报刊发,也得到大量网友和市民点赞。

    一个主题,两篇报道,以南岸嘴为地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汉的治水故事,展示了武汉人的智慧和勇气,激励英雄的武汉人民战胜汛情。(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1998年洪水中的南岸嘴。长江日报记者邱焰 航拍

    【捕鱼人变身护鱼员:小切口折射时代大主题

    2020年8月7日,长江日报新媒体推出《昔日捕鱼人变成护鱼人》报道,讲述了汉阳两位老渔民动手拆掉相依为命的渔船,上岸当起护鱼人的故事,从小切口展示了“十年禁渔”国策的深入人心。

    2020年8月7日上午,我正在社区采访。11时,我突然接到渔政执法人员电话,说有两位渔民正在江边拆渔船,我马上与执法人员汇合后赶往现场。

    我赶到现场时,两条木船已经拆得差不多,冒着夏日江边高温,我将两位老渔民一一请到旁边,详细采访了解他们和渔船的故事,特别是此前如何依靠打鱼养家糊口,现在为什么又愿意响应国家号召,上岸成为护渔信息员,不少细节令人动容。

    这篇报道经长江日报刊发,引发大量媒体转载,市农业局公众号全文转发,不少网友纷纷点赞。受到报道的鼓舞,时年62岁的刘建汉半年来坚持巡江。从所住的汉阳区五里墩街五荣里社区出发,他骑着电瓶车,每周巡查鹦鹉洲到白沙洲江段。发现有废弃的鱼网就清理掉,发现有人非法捕捞,就立即向渔政部门举报,主动劝阻违规垂钓者。

    2020年8月6日,汉阳江滩,老渔民李世华(左)、刘建汉完成自家渔船的拆除,同时,被聘为汉阳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两江护鱼信息员”。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今年1月26日,我跟随刘建汉一起再次巡堤,5公里江段没有看到非法捕鱼或者违规钓鱼者,不少江段肉眼都能看到鱼儿在水面嬉戏,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

    我们了解到,像刘建汉这样的护渔信息员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们熟悉所负责江段的水情、鱼情,了解各种非法捕鱼的手法及破解办法,他们是禁捕路上执法人的“千里眼”“顺风耳”,有了他们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紧密合作,共同织就禁捕网,护卫两江鱼类的安全,长江生态的扭转指日可待。(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蹲守一个多月,拍到5头江豚畅游的画面

    去年8月23日长江日报发布《罕见:10多头江豚武汉城区江段戏水》消息后,我就沿江豚出没的踪迹一路追踪,蹲守了一个多月。10月26日傍晚,我终于在长江武汉段白沙洲水域拍摄到5头江豚畅游的珍贵画面。

    10月26日中午,我开车30多公里,赶到江豚有可能出没的白沙洲水域。

    下午2时,到达江豚出没点,我看见一头小豚出水后游向下游,再也没有出现了。我沿着20多公里水岸线搜寻,下午6时左右,在白沙洲水域水中航标塔附近,我发现了5头江豚!其中两头体型大的江豚出水两次后游向下游,另外3头江豚不间断地跳出水面。

    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正在嬉戏的3头江豚像是一家三口。它们在此嬉戏了近半个小时,我用相机拍下了珍贵的视频画面,拍的时候过于激动,拿相机的手都汗湿了。

    10月27日一早,这段视频在长江日报App上发出,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克雄看后说,这段不到2分钟的江豚畅游视频,是截至目前武汉段江豚最高清的画面,非常珍贵。“视频中可以看出江豚出水,姿态完整、图像清晰,对科考队考察武汉段江豚种群数量、水域分布、生活习性都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这段视频冲上10月27日当天新浪微博热搜,当晚11时阅读量就冲破1270万。其后几天仅人民日报微博阅读量就达1800万+。(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

    【系列报道助推“十年禁渔”工作

    去年的最后一天,我采写的《长江“十年禁渔”成效初显:武汉白沙洲水域有稳定江豚群体》在长江日报推出。至此,我持续关注的“江豚回归武汉”系列报道,已历时近3个月。

    在报社的支持下,这组系列报道走向深入,从推动“让江豚重返武汉的计划”,到推动武汉段首次长江江豚科考的启动,再到南京武汉两地联手做江豚保护直播,形成“禁渔”环保报道区域共治的良性循环局面。

    系列报道也引起了农业局禁捕办的关注,我和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协商递交了“关于长江江豚重返武汉的计划”,很快得到市委书记的批示。

    为了让武汉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长江中的“微笑天使”,在武汉市政府支持下,10月24日启动了武汉段首次长江江豚科考。

    这组报道,为挽留这群江豚常驻武汉提供政策上支持。(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

    2020年10月25日,科研人员在长江大桥和长江鹦鹉洲大桥、长江汉江两江交汇处、武汉渔政码头等处定点放置水下检测仪。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 摄

    【立体报道反映武汉两江四岸大变样

    去年12月8日,长江日报整版报道《注重“自然”“郊野” 减少人为造景,“城市生态客厅”保持原汁原貌生态》刷屏网络。

    一位网友转发并留言,“踏青观景,享受大自然,两江四岸未来发展可期。”

    去年11月,《武汉市两江四岸规划》编制完成。我第一时间采访报道:武汉将打造沿江十个特色功能区片,建设世界一流的滨水城市。随后,我再次跟进报道武汉市十大亮点工程项目之一——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工程启动建设。

    在与规划师访谈过程中,两个规划内容让我印象深刻:“更自然、更郊野的生态空间”和“长江碧道”。

    本次规划注重减少人为造景,保持原汁原貌的生态特色,把天兴洲、白沙洲、南岸嘴作为重要“生态留白”,加强保护与修复,使之成为“生态岛”。规划还将用一条“长江碧道”,将滨江岸线连通起来。规划师向记者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以后户外爱好者可沿着江滩,跑遍武汉三镇。

    目前,武汉正脚踏实地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中,以最大决心守住绿水青山。(长江日报记者雷衎)

    外沙湖游船码头处水草摇曳。长江日报记者雷衎 摄

    【报道“两湖一河”治污引读者共鸣

    去年12月30日,长江日报推出的《外沙湖水果湖楚河“打包”治污,明年将现水清岸绿美景》报道,引发读者共鸣,沙湖明珠小区万女士说,最近她明显感觉到家门口的沙湖又变美了。外沙湖、水果湖、楚河位于武昌核心区,是武汉市重要的名片之一。“两河一湖”与东湖联通,经多年治理,东湖已达到Ⅲ类水标准,而临近的外沙湖却长期为劣Ⅴ类。2020年6月,武汉启动外沙湖、楚河及水果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为什么要采取“打包”治理?采写过程中,我多方求证,了解外沙湖、楚河、水果湖都属东沙水系,不仅水体联通,岸上的管网更是“紧密相连”。专家表示,如果只单独治理其中一个,那么在水体流动过程中,也会影响其他的湖河水质,达不到治理效果。

    12月27日,记者看到楚河已经被抽干,工作人员正在淤泥中作业。外沙湖中,清淤船挖出淤泥,通过管道输送到岸边的处理厂处理。

    局部清淤、排口改造、水生态修复,综合整治“三管齐下”,几个示范区效果初显:水体较为透亮,“水下森林”清晰可见。

    目前,工程已进入攻坚阶段,预计今年5月完成全部整治。(长江日报记者雷衎)

    (统筹:蒋立青)

    【编辑:付豪】

    (作者:史强 高宝燕 雷衎)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