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湖北新闻 > 宣恩对地方特色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 留住“乡愁”
  • 宣恩对地方特色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 留住“乡愁”

    时间:2017-08-25 18:01:17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

    “操作平台要保持清洁,生产场所功能区要用标志牌明示。”18日,宣恩县高罗食药监所工作人员再三叮嘱小作坊主刘自见。

    小桥、流水、人家,仿佛一幅山水画卷,这里是素有“鄂西九寨沟”美誉的高罗镇清水塘村。刘自见的巍路豆筋厂就在该村四组。

    前些年,刘自见也是“打工一族”。但他总觉得,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家乡宣恩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有许多特色食品,如高罗镇团结村的蕨粑粑、麻阳寨的豆腐、晓关侗族乡的张关合渣、椒园镇的苞谷粑粑、水荞粑粑,清水塘的豆筋,等等。“不如申请办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把传统手艺的豆筋做下去。”刘自见琢磨着。“以前不通高速公路时,鹤峰、来凤、咸丰的车都要从椒园过境,那时候很多家做苞谷粑粑,生意很火。”椒园食药监管所所长张彦龙说,随着恩来、恩黔高速公路贯通,椒园的苞谷粑粑生意清冷了不少。

    但在张彦龙看来,地方特色食品和其他食品相比,优点在于纯手工制作,食材无污染,不使用食品添加剂,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如果任由地方特色食品自生自灭,实在可惜。

    近年来,为服务地方经济,县食药监局主动为愿意提档升级的小经营主提供“一对一”帮扶指导。目前,全县取得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的已有130家,其中生产地方特色食品的10家。

    县食药监局负责人认为,宣恩地方特色食品有市场前景,但仍需有规划、有引领,才能创造更多品牌和价值,才能留住“乡愁”的味道。(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牟方兵)

    记者手记

    传统食品亟待创新突围

    □ 崔逾瑜

    地方特色食品不仅仅是一种商业符号,也是某个区域的一种文化记忆。然而如今,其现状是“60后”很少做,“70后”很少会做,“80后”不会做,“90后”不想做。

    究其原因,这些传统美食工序复杂、制作时间长、产量不高、保质期短,不适合大批量生产,不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难免裹足不前。

    有人提议,文化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进行摸底调查,对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尽快保护。也有人建议,不妨尝试让特色食品的制作技艺进学校,甚至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还有人出点子,就业部门应加大培训力度,让更多人对地方特色食品的制作感兴趣,愿意去从事相关行业。

    当然,传统食品亟待一场创新突围。唯有经过转型升级、工艺革新,并借助食品产业链发展的“东风”,不断适应时代发展与市场需求,才能迎来“华丽转身”。

    (责任编辑:肖进安)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 关注新华网公众号

    • 下载新华炫闻客户端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