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湖北新闻 > 鸭蛙稻共生共长绿色发展 石首"团山模式"国际瞩目
  • 鸭蛙稻共生共长绿色发展 石首"团山模式"国际瞩目

    时间:2017-08-25 18:01:17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

    图为:石首市团山寺镇农民在稻田里赶鸭子。

    图为:渔光互补,光伏下养殖小龙虾。

    清凉的晚风,带来了远处的蝉鸣。稻香在田野里弥漫,青蛙叫声绵绵不绝,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所描述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情景,恰如眼前的影像。

    仲夏时节,记者走进石首市团山寺镇,青蛙与鸭群在田间共生共长,充满生机;彩色的稻浪随风摇曳,湖光山色,阡陌纵横,鸡犬相闻,令人心旷神怡。

    望着丰收景象,长安村6组76岁的老人李新树欢喜得合不拢嘴。他像往常一样,打开堤埂上的鸭笼,将一群鸭赶进种植再生稻的田里,身后响起鸭群的扑腾声和片片蛙鸣。然后回到家门口与邻居聊天去了。这位老农,最近一年熟悉了一个词:“鸭蛙稻”。

    如今,在江汉平原,很多人都知道“虾稻”连作,而“鸭蛙稻”还是鲜为人知。但是,在石首市团山寺镇过脉岭、长安和牛头山等村,已是妇孺皆知,并广结硕果。

      鸭除杂草蛙捉害虫

    团山寺镇地貌多样,有湖泊、河流、丘陵、梯田、平原、稻田、旱地、林地、滩涂等,生态条件极好。在发展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建设中,团山寺镇将全镇注册的8个湖泊全部收回承包经营权,投肥养鱼现象得到彻底遏制,极大改善了水环境质量。

    良好的生态条件,吸引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色发展研究团队的注意:湖水质量改善,形成无公害水源,为青蛙等水生(两栖)动物的生长提供了保证。2015年11月和12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色发展研究团队,两次到石首市实地调研和评估,最终选择团山寺秦克湖周边约28平方公里闭合区域,列为团山寺镇绿色发展示范区。

    根据专家团队建议,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采取PPP公司化营运模式,由石首市政府与来自香港、广州的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注资成立股份公司,具体负责团山寺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建设和管理。

    2016年,整个鸭蛙稻基地建设中,四生粮食合作社和长生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努力,带动长安村315户中的170多户(其中贫困户27户),种植鸭蛙再生稻2000亩;过脉岭村353户中的128户(其中18户贫困户),种植五彩鸭蛙稻1850亩。

    李新树认为,鸭蛙稻最大的好处是,省力、省工、省投入。李新树家有6.3亩水田,去年推广两亩,今年则全部运用了鸭蛙稻共作技术。

    四生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发起人严斌种植有1200亩五彩鸭蛙稻,全部选用紫香稻、紫糯稻、红米稻、黑米稻、余赤、玉珍香等传统常规稻。他说,水稻移栽一周后,就将鸭群放进田里,每亩有15只到20只左右。鸭群在田间自由寻虫、吃草,基本不需要再另外投食。鸭群在觅食过程中,还能起到活泥、保水、健苗的作用,代替了人工除草。

    鸭子主要吃食稻田的杂草,虽然也能吃掉一些害虫,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虫害问题。而青蛙是捕虫能手,一只青蛙一天能捕食七八百只害虫。严斌说,鸭代替了人工除草,防虫则“交给”了青蛙。村里集中建了个20亩的青蛙养殖池塘,到了需要防虫季节,由村里集中投放。

    团山寺镇干部李有斌告诉记者,仅仅靠青蛙除虫,还是会发生一些局部虫害,因此,他们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再辅之以生物防治加上周边配套建设的性诱剂、太阳能杀虫灯等措施,继续为鸭蛙稻生长保驾护航。

    太阳能杀虫灯这些设施,都是一次性投入建设,资金由镇上提供,并配套安装。包括青蛙养殖、投放,都是免费提供给村民。全年田间无化学肥料、农药投入,真正实现了绿色栽培。

    鸭蛙稻共生循环,生产原生态农产品,获得丰厚回报。去年第十三届武汉农博会上,四生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五彩米每市斤30元,再生稻米每市斤8元,仍供不应求。

    杜绝农药禁施化肥

    团山寺镇党委书记张道忠说,在农药未被广泛使用时,青蛙就是水稻等作物除虫的最主要方式。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农药和化肥被广泛使用,现在水稻田中已很少见到青蛙,缺少了青蛙吃虫这一天然的环节,农业生产中就需要施用更多的农药,因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又使得青蛙越来越少,甚至稻田青蛙绝迹。

    镇上下决心,统一将古荡湖、秦克湖、猪来湖等8个注册的湖泊全部收回承包经营权,镇政府出台措施保护水质,域内所有湖泊不准投肥养鱼,一旦发现给予重罚,彻底遏制了投肥养鱼现象。水质不断好转,解决第一道水源的灌溉问题,然后通过24小时视频监控,严格杜绝了农药、化肥的使用,这就为鸭子和青蛙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另外,鸭子的品种选择也有讲究。为避免鸭吃秧苗和压苗情况,主要培育体型较小的品种。一般选择野鸭和家鸭的杂交品种,或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体型的鸭品种。

    张道忠说,鸭喜欢吃禾本科以外的植物和水面浮生杂草,但有时也吃幼嫩的禾本科植物。同时,鸭在稻田活动过程中,它的嘴和脚还能起到除草的作用,所以能够比较干净地除去稻田中的杂草。

    鸭也非常喜欢吃昆虫类和水生小动物,能基本消灭稻田里的稻飞虱、稻蝽象、稻象甲、稻纵卷叶螟等害虫。

    此外,稻鸭共作时期内,一只鸭排泄在稻田里的粪便约l0公斤,相当于:氮47克,磷70克,钾31克。每50平方米放养1只鸭,所排泄的粪便足够稻田的追肥了。

    同时,鸭在稻田里不停地活动和游泳,产生中耕浑水效果。水的搅拌使空气中的氧更容易溶解于水中,促进水稻的生长;泥土的搅拌产生浑水效果,会抑制杂草的发芽。鸭在稻株间不停地活动,鸭嘴在水稻植株上寻找食物,这种刺激能促进植株开张和分蘖,促使水稻植株发育成矮而壮的扇形健康株型,增加抵御强风的能力。

    为了避免鸭吃稻穗,水稻开始抽穗时就要将鸭从稻田里及时收捕。张道忠介绍,稻田里生长的鸭子,吃草、吃虫,自然成长,很受城里欢迎,他们计划在武汉开两家销售门店。

    团山模式国际瞩目

    在四生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田头,严斌将五彩水稻在田中拼出了“五彩鸭蛙稻”的图案。田埂上,有一座座尖顶的草棚。那就是鸭舍,随着即将开镰收割,伴随水稻一起生长的鸭子也将进入市场。

    在去年3000多亩的基础上,团山寺预计今年生产鸭蛙再生稻、五彩米4800吨,销售麻鸭25000只,可创收113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850多人就业,特别是带动贫困户60多户脱贫。

    鸭蛙稻共作,改变了生产劳动方式,改善了村民生活,更大改变了农村生态与居住环境,赢得各地游客以及外宾的称道。

    2016年,古荡湖生态农庄承办了“中国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及全球性含义”国际研讨会,30余位来自美国、德国、瑞士、法国、荷兰、尼泊尔等国家,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机构的学者,举行了一场国际学术研讨会。今年6月20日-23日、7月10日-13日,又有分别来自商务部研修学院、北大南南学院硕博班的埃塞俄比亚、刚果、尼泊尔等38名外国官员,赴团山寺镇调研参观,了解团山寺绿色示范的理念、思路和具体设想。

    今天的团山寺镇就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这些外国友人,还入住利用闲置房屋改造的农庄,在民宿中接触真实的乡村文化,感受村民的热情和纯朴。

    石首市委书记刘忠诚介绍,石首正在全力打造滨江工业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现代物流城市。团山寺镇绿色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为中部传统农区提供了绿色发展的成功模式,呼应了广大群众对生态、环保生活的期盼。

    经过一年多的示范创建,绿色发展的“团山模式”工作机制已经形成,平台已经搭建,10个绿色版块建设陆续展开,成效初显,今后将向石首市更大范围推广。(文/图 记者 张欧亚 通讯员 周俊 田孝艳)

    点评

    推广鸭蛙稻

    团山寺的“鸭蛙稻”共作,集成了传统的稻鸭共作、蛙稻共作模式,以及现代推广的“绿(肥)-稻-再(生稻)”等绿色高效种植模式,并配套选择高档优质水稻品种与性诱剂、太阳能杀虫灯物理防治措施,减少了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取得“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粮禽双赢”的良好效果。

    建议在我省条件允许地区推广这一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提升湖北稻米等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水稻专家 程建平

    垄上行

    渔光互补 农光互补 林光互补

    “三荒地”变身立体农业园

    杨诗付在20多亩的水塘里坐着小筏子,划到水泥柱支撑的光伏板下面下网笼,捕获小龙虾。“这叫迷魂阵,我们放上猪下水、鸡肠子、腊肉皮、南瓜皮、西瓜皮作诱饵,晚上虾子钻进网笼里就出不来。一个晚上能捕十几斤,甚至几十斤。”

    23日,记者见识捕捉小龙虾一幕。

    杨诗付是广水市长岭镇泉水村7组村民,今年60岁。湖北紫昇农业开发公司投资该村后,他成为公司临时雇工,养虾、捕虾、栽树,外加杂活,一天收入80元,4月份以来赚了3000多元。

    公司负责人刘相红告诉记者,去年他将这片长满芦苇杂草的沼泽田流转过来,改造成水塘,周边安装护栏,栽种树木,建成亭榭,美化环境;水下养殖小龙虾;水中支起水泥柱子,水上安装光伏电板发电。目前开始产生效益了。“3月份投苗,6月底陆续收获,小龙虾已经卖了2000公斤。今年行情火爆,均价卖到25元一斤,已有收入10万多元。”

    水塘上一排排光伏电板也收益不菲。去年下半年建成并网发电280千瓦,预计今年年底发电毛收入在28万元左右。

    这就是刘相红总结的渔光互补水产养殖新模式。“水上光伏发电不会影响水下养殖吗?”记者疑惑。“不会,”刘相红说,小龙虾是喜阴动物,“还在水里打洞呢。”这种经营模式既节约土地,又提高了收益,还解决了光伏板销售问题,实现了产业融合,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刘相红本是生产光伏板的老板,如今转而投资生态农业,自然地将两者结合起来。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种撂荒的冷浸田用来耕种,一亩最多只有1000元纯收入。他流转过来立体开发,养殖小龙虾亩纯收入4000元,光伏发电亩纯收入2000元,收益增加了5倍。

    在泉水村,刘相红实施渔光互补的同时还搞农光互补。我们跟随他走进刚建好的联动式温室大棚,酷热的暑天,里面竟然凉飕飕的,与温室大棚里闷热截然不同。原来温室大棚顶上安装了光伏板,阳光热量转化为电能了。

    他说,光伏温室适合种植喜阴蔬菜,而通常的温室则适合喜光、喜热蔬菜。他的公司目前在该村建设光伏温室大棚30亩、普通温室大棚100多亩,主要种植反季节蔬菜和名贵农作物,如当地的“三白”:白茄子、白黄瓜和外青里白的大白菜。这些蔬菜大棚满负荷生产,年纯收入在150万元以上。

    他还将部分温室大棚租赁给一家苗木公司,用来培育、繁殖名贵苗木,如美国红枫、紫薇、樱桃等,他称之为林光互补。

    1000亩塘堰、荒地、荒坡,经过渔光互补、农光互补和林光互补,科学综合利用,可实现年收入500多万元。真不简单!(记者 刘自贤 通讯员 李明清 祝学斌)

    (责任编辑:肖进安)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 关注新华网公众号

    • 下载新华炫闻客户端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