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海南新闻 > 海口“坑爹”孩子玩手游 买装备花费两万多
  • 海口“坑爹”孩子玩手游 买装备花费两万多

    时间:2017-03-29 22:47:05  来源:  作者:

        原标题:海口“坑爹”孩子玩手游 买装备花费两万多

        现在很多人都在手机上绑定银行卡,方便网上购物和消费。海口的陈先生就绑定了一张,让他纳闷的是,最近他没买什么东西,卡上却少了两万多块钱。陈先生仔细一查,竟是12岁的儿子闯的祸。

        一长串密密麻麻的数据和51张整整齐齐的回执单显示,从去年9月份到现在,陈先生的这张银行卡总共向腾讯财付通转账了22278块钱,用于网络游戏消费。

        陈先生的儿子小涛今年12岁,在定安读小学六年级,周末才回到海口。陈先生说,儿子小涛每次在家,都喜欢拿自己那部不常用的手机玩游戏,要不是朋友给自己转账,自己查询账户余额,还不知道儿子玩网络游戏花了两万多块钱。

        小涛说,担心父母发现自己花钱买游戏装备,他每次消费后,都及时地把银行发到手机上的短信删掉。半年来,他已经记不清在游戏上消费了多少次、多少钱,而自己的帐号在所有游戏玩家中,已经处于中等水平。

        小涛一把把游戏玩的顺溜,但记者注意到,小涛光在这款名为王者荣耀的游戏中,就花钱购置了58个人物装备,和71个皮肤装备。这也让一旁的陈先生看得目瞪口呆,哭笑不得。

        陈先生承认,平时对孩子疏于监管,但是他认为,游戏出品方对未成年孩子毫无节制地在平台上游戏和消费,也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对此,游戏出品方表示,公司会核实情况,酌情退款。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成长的烦恼”如何消除?

        未成年人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在监护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的消费,网络运营商是可以退回款项。这无理智的消费是有人买单,但是眼下不少孩子沉迷于网络,大肆挥霍的举动,又该由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负起监管责任呢?

        2016年12月,上海13岁女孩小卞,偷用家长的手机,通过一款直播APP给自己喜欢的网络男主播打赏了25万元。

        2016年10月7号至11月27号,浙江丽水14岁男孩小明,打赏5名游戏主播为其代玩“酷跑”手机游戏,共计花费3万余元。

        2015年10月,浙江温州11岁男孩用父亲的手机玩游戏买装备,花掉10万多元。

        近年来,未成年人网络巨额消费的案例屡见不鲜。记者发现,很多手机网络游戏或直播平台,只需QQ号或者微信号就能登录,并无“门槛”。

        家长们坦言,很多时候他们口苦婆心地叮嘱孩子,不要长时间玩游戏,但是孩子会有逆反心理。对此,心理专家建议家长,不要“谈网色变”,而是引导孩子正确接触网络。

        当然,除了家长监护,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还需要明确平台责任。今年1月份,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要求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接触的游戏或游戏功能。

        近日,腾讯推出“游戏成长守护平台”,家长可以把自己的QQ号和孩子的QQ号关联,和平台共同监督孩子“科学用网,健康消费”。

        如果家长不希望孩子玩网游,在这个平台上,还可以一键禁玩。不过,家长要绑定孩子的账号,需要经过孩子同意。对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有的国家从法律层面约束。在日本,未成年人玩网游、在网游里消费等行为,都需要获得监护人同意。德国法律要求,网游供应商必须在发行的产品中标注游戏适合6岁以上、12岁以上、16岁以上、18岁以上玩家,或者适合所有玩家。

        互联网消费群体的低龄化现象,特别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事先防范尤为重要。在这里,我们希望家庭、网游平台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真正形成合力,培养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风险意识,共同帮助他们渡过成长的烦恼。

        《直播海南》供海南在线专稿,已由海南在线编辑。其它网站如转载,须经《直播海南》及海南在线同意,并注明来源。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