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 东莞:涵养文明内功建设“友善之城”
  • 东莞:涵养文明内功建设“友善之城”

    时间:2017-11-23 16:30:04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靳延明 叶永茵

      东莞,不仅是一座制造业之城,也是一座充满爱心之城。

      针对东莞本地与外来人口严重倒挂、社会治安任务复杂繁重、劳资纠纷易发多发、环境污染治理压力较大、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等情况,去年9月,东莞市文明委在连续九年持续推动“东莞城市暖流”行动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东莞市建设“友善之城”工作方案》,提出要重点开展友善主题宣传、关爱贫弱群体等“八大行动”,培育践行“友善”价值观,通过宣传教育、主题活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领广大市民自觉地友善对待他人、社会和自然,把东莞建成崇德向善、包容共享的“友善之城”。

      如今在东莞,“友善之城”不是一句苍白的口号,而是接连涌现的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通过加强对各级各类、各行各业先进典型的挖掘选树,加大宣传弘扬力度,建立先进典型常态发布和激励机制,全社会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好人好事不断涌现,社会风气持续好转。

      这座刚刚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的制造业名城,不仅通过文明创建发生环境优化、生态改善的“物理作用”,还发生着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化学反应”。

      关爱贫弱群体“老有所养,幼有所长”

      80岁的独居老人胡婆婆家住石碣镇刘屋村,上了年纪腿脚不好,以往去医院检查有几公里路程。如今,建在家门口的养老服务“微站”就可以帮她测血压、量血糖,每天她还会来这里与社工和护工们聊聊家常,她感觉“很周到,很贴心”。

      东莞石碣镇刘屋村首个居家养老服务“微站”成立后,越来越多像胡婆婆这样的老人享受到便捷的养老服务,老人方便了很多。近年来,东莞依托“暖流东莞·幸福城市”工作平台,不断整合社会公共资源,重点关爱本地孤寡老人、贫困家庭、残疾人家庭。其中明确,居家养老服务点“实现有需求的村(社区)100%覆盖”。

      不仅要“老有所养”,也要“幼有所长”。针对社会关注的小候鸟群体,东莞把关爱活动从流动型、零散型发展为稳定型、规范型,逐年放大活动效应。同时,把倡导友善作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训校风建设的重要举措,深化文明校园创建。

      “让爱天天住你家,让爱天天住我家,每有哭泣不会惧怕,因为有爱住我们的家。”8月4日晚,一场以感恩为主题的“小候鸟才艺大赛”,在东莞横沥镇金牛公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小候鸟,载歌载舞秀才艺,感恩父母与社会。

      “小候鸟才艺大赛”是由东莞市文化馆、横沥文广中心共同主办的文化品牌项目“春天里·阳光下”东莞市小候鸟艺术成长计划的活动之一。该计划通过开展系列公益文化艺术活动,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圆梦艺术、健康快乐地成长。

      为了更好地关爱贫弱群体,东莞还重点开展好慈善大病救助和“爱心救助在行动”项目,营造慈善友爱的社会氛围。东莞市工商联负责人告诉笔者,近年来,东莞企业家积极参与慈善公益活动,助力“友善之城”建设。5年来,市工商联及会员企业为各项公益事业捐款超过8亿元。

      提升人文关怀外来务工人员更有“归属感”

      广东汇兴精工智造股份有限是一家近年来发展快速的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董事长钟辉表示,一直以来,公司提倡用“友善文化”来温暖员工,回报社会。公司奉行“孝道(孝敬父母)、商道(感恩客户)、人道(欣赏他人)”的核心价值观,提倡“口中有德、目中有人、手中有技、心中有爱、行中有善”的五有文化。

      汇兴智造工程师郑烨说,从深圳来到东莞5年,一直觉得企业文化很有凝聚力,各类亲子活动、学习活动,让大家的幸福感和工作的热情同步提升。

      为了解决员工实际困难,广东唯美陶瓷集团在内部设立了由党员干部带头捐助的“爱心基金”,专门为困难员工排忧解难。唯美集团党委副书记何继业说,一直以来,企业坚持以人为本,以情为重,把人文关怀送到困难员工的面前,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温暖。

      对企业员工的关爱,正在东莞企业里形成一股股暖流,温暖着数百万企业员工,让他们更有归属感,也让企业发展更加稳健。

      在位于大岭山的金立工业园里,有12栋漂亮宿舍楼格外抢眼,每栋楼有专人负责打扫公共区域的卫生,每间房有独立洗手间、阳台。员工宿舍楼下面有图书阅览室、网吧、银行、超市、篮球场、乒乓球台、桌球、羽毛球场、企业影院等生活配套。

      “在园区里犹如个小社会,员工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应有的配套和资源。”金立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副总裁李三保说,“希望通过尽可能多的关怀,让天南海北来的员工有家的感觉。”

      与此同时,东莞政府部门也不遗余力地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关爱。例如,在随迁子女入学方面,2016年东莞向随迁子女提供约3.3万个学位。对就读义务教育民办学校的在校生给予财政补助,小学生每年每人补助1270元、初中生每年每人补助2155元。实施初中学校“1+1”结对帮扶和校际联盟活动,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此外,东莞还将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做好社会保障服务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增强全体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

      “得闲做义工”志愿服务浇灌城市“大爱之花”

      日前,东莞举行了“文明城市·携手同行”大型公益徒步活动,吸引了3000多名志愿者参加,他们既是活动组织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志愿服务者,共同浇灌“大爱之花”。

      近年来,东莞志愿服务团队不仅承接了大量活动赛事的志愿服务工作,而且打造了“东莞特色”的志愿品牌活动。一系列如“益苗计划”项目大赛、“公益风尚节”、学雷锋全民志愿服务行动月、春运志愿服务“暖冬行动”、志愿助残“阳光行动”、关爱农民工子女“朝阳行动”的品牌活动涌现,传递着东莞友善互助的温情,更凝聚起一批志愿队伍。

      据统计,东莞已经实现镇级志愿者协会、村级志愿服务站全覆盖,创建593个村(社区)志愿服务站,全市注册志愿者89万人,超过全市常住人口的10%,注册志愿组织5000多个,服务项目8万多个,志愿服务成为东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今,东莞志愿服务已步入全民普遍参与阶段,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奉献、友爱、互助的志愿服务精神已经深深扎根广大市民心中,“得闲做义工”成为不少东莞市民群众闲暇时的选择,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

      东莞市最美志愿者、省水电三局职工刘广湘今年58岁,是一名普通电工,1996年9月起,每个月都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抽出1/3资助贫困学生。21年来,他以“刘期望”的名义资助数十名特困生完成学业,助学足迹遍及湖南、贵州多个区域,助学资金近20万元,成为东莞济困扶贫的优秀代表,也获得“全国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

      今年69岁的志愿者刘忠仁,于2008年从香港退休后回到樟木头居住,并参与志愿服务,做了多年志愿者的他曾获得东莞市、樟木头镇颁发的“优秀志愿者”“东莞好人”等多项荣誉。翻开厚厚的志愿服务相册,无论在火车站、敬老院、贫困家庭、医院等地方,均有他志愿服务的身影。

      当前,东莞正迎来志愿服务快速发展阶段,志愿服务不仅有人数及项目的“量”,更是专业及水平的“质”提升,“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思想和行为在莞邑大地蔚然成风。

      “好人接力赛”全民参与演绎“小城大爱”

      从舍身保护学生的“最美女老师”覃健,到中国十大社工人物、东莞民工服务之父徐祥龄,从横沥到长安,从东部到南部,东莞各镇街、各部门都在接力友善之棒,东莞好人层出不穷形成接力,形成了“好人接力”效应。

      据东莞市文明办统计,截至2017年11月,全市累计入选“东莞好人”1056人,其中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5人、“中国好人”33人、“广东好人”34人……

      “东莞好人”是友善之城的使者,传递着感动,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由徐祥龄、谭翠莲夫妇多方筹措200万元在东莞市创办内地第一家非营利性民办异地务工人员服务中心—东莞市横沥镇隔坑社区服务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可以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助学计划、“新候鸟计划”服务,以及为其提供一个休憩之所。目前,该中心已有会员1000多人,先后为数十万人次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帮扶和支持。

      曾获“中国最美社工”称号的姚锦柱,投身公益慈善事业20多年,以实际行动诠释助人为乐的真谛,荣获2016年第一季度“广东好人”称号。姚锦柱创建了东莞首个“志愿者之家”和首支专业残疾人志愿服务队,成立了国内首个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指导中心,培养了大批志愿者骨干和社工后备人才。

      一个个感人的事迹,一个个优秀的典型,感染着这座城市每一个人。培育出“好人土壤”,滋养出“好人森林”,演绎一次次全民参与的“小城大爱”。

      今年7月,南城阳光二小的英语老师陈庆文两岁多的儿子韬韬被诊断为重度脑积水,大脑发育滞后,患上孤独症谱系障碍,必须尽快动手术。手术需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做,各项治疗费用庞大,急坏了这家人。幸运的是,得知此事后,南城阳光二小广大师生、南城宣教办、南城社会事务办等社会各界好心人,积极行动起来。

      7月18日,在南城社工张悦卿的帮助下,陈庆文在微信平台发起“轻松筹”,向社会求助,得到好心人的积极响应。短短一天时间里,捐款人数达9140人次,共筹集爱心款30余万元。“是你们,为我筑起对生活的希望,为韬韬保驾护航,真心感谢你们。”陈庆文、刘小娟夫妇说,在东莞这座大爱的城市里,他们感受到温暖、感受到人间真情。

      大爱援建

      创新模式做足“造血”文章

      8月23日,赴新疆喀什工作70多天后,张炳宦又回到云南昭通市彝良县荞山镇的家乡。他刚刚办理好户口迁移手续,这应该是他最后一次以彝良户籍的身份回到家乡,不久后他们一家四口都将成为新疆草湖工业园的居民。

      6月,张炳宦和妻子坐了4天4夜火车前往喀什,来到草湖工业园的东纯兴纺织公司工作。当时的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不行再找找别的路子”。两个月后,他是坐着飞机回到家乡的,人也显得轻松自信了很多。

      从收入不稳定、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零工族,到家庭年收入将达到近10万元、还将分配到住房的产业工人,张炳宦知道,自己人生的这一巨大转变和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东莞有关。

      今年,东莞在全国范围内首创的劳务协作扶贫援建新模式,促成三师图市与云南省昭通市“联姻”。在东莞的“牵线搭桥”之下,5月10日,广东援疆驻兵团第三师(东莞)工作队前往昭通市深入开展劳务协作对接,并促成与昭通市彝良县签订劳务协作的框架协议,建立两地劳务协作长效机制。

      不仅是云南,无论是千里之外的对口援疆、援藏,还是粤北韶关、粤西揭阳的“双到”扶贫,东莞工作组都讲究深度融合、精准帮扶,做足“造血文章”,让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改善。

      统计显示,仅2011年—2015年,东莞市财政投入援疆资金6.4亿元,占全省财政援疆资金的25.71%;投入援藏资金1.49亿元,占全省财政援藏资金的42.86%。此外,东莞援建干部还创新援建模式,开展了“飞地人才计划”“社工扶志”等项目,传递这座城市的爱心。

      数读“友善东莞”

      ●截至2017年11月

      全市累计入选“东莞好人”1056人

      其中,5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中国好人”33人

      “广东好人”34人

      ●去年以来共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10万多次

      服务时数超过35万小时

      全面覆盖2300多名空巢老人

      2000多名残疾人

      困难异地务工人员家庭1800多户

      ●2016年东莞向随迁子女提供约3.3万个学位

      对就读义务教育民办学校的在校生给予财政补助

      小学生每年每人补助1270元

      初中生每年每人补助2155元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