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 深圳创新“裂变”势能不断挑战你的想象力
  • 深圳创新“裂变”势能不断挑战你的想象力

    时间:2017-11-23 16:08:52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杜艳

      上世纪50年代,8位优秀年轻人从硅谷斯坦福大学附近的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跳槽,在纽约工业家Sherman Fairchild的资助下成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仙童公司的贡献不仅在于集成电路技术及人们熟知的“摩尔定律”,更包括仙童公司成员陆续创办的英特尔、AMD等知名公司。

      上世纪80年代,虽然仙童公司开始走向下坡路,最终销声匿迹,但由仙童成员所创建和裂变的上市公司在硅谷乃至全美已达近百家,推动硅谷成为美国高新技术成长的摇篮。硅谷的成就,是对创新生态的完美诠释。

      西风东渐,时代翻转。

      几天来,在第十九届高交会上发生的一切,也让记者惊喜地看到,在距离硅谷一万多公里外,同样正引发世界无限关注的深圳,创新要素正在加速集聚,一种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正在形成,深圳开始加速向“创新雨林”迈进。

      以生态为“核”

      未来科技园区形态呼之欲出

      本届高交会期间,筹备多时的深圳湾科技园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布大会召开,作为高交会的重磅活动之一,深圳湾科技园区在会上宣布正式打造“5.0版本科技园区”,从“产业地产商”转型为园区产业生态服务提供商。

      在此背景下,园区将以创新生态系统服务平台——MyBay为载体,为园区科技型企业提供一个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全流程产业创新生态服务体系,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链和产业闭环。

      深圳湾科技园区坐落于深圳创新动力最强劲的高新区核心区域,ARM、高通、顺丰、三星、微众银行等知名企业纷纷进驻,众多中小企业高速成长,园区正成为深圳高技术企业集聚的超级总部基地。

      在从超级个体向“创新雨林”强力跃升的道路上,园区与硅谷高度相似的裂变轨迹,促使园区掌舵者开始从产业生态的角度思考科技园区发展方向。

      据了解,深圳湾科技园区此次推出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产业子生态,以ARM、高通等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园区众多的优质中小企业为配套,构建若干个产业创新生态纵向子系统;二是以科技银行、科技担保、投资基金、专业服务、海外创新中心等优质服务机构为主,构建专业服务横向子系统;三是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构建起包括政务服务、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内容丰富的公共服务系统;四是在园区近期20万名、远期超过100万名研发、商务人才员工的基础上,打造一个提供优质、优惠的商旅、办公及消费服务的电商平台,为园区企业降低成本、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提供重要保障。

      在专业人士看来,伴随各类创新主体、创新种群、创新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影响,深圳湾园区未来或将成为一个有优秀龙头企业引领产业方向,高成长性中小微企业进行产业配套支撑,专业机构提供高品质专业资源,以及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及商业机构进行全方位服务的产业生态,各有机体之间共生共荣。

      以裂变为“势”

      高校名企孕育出众多创新军团

      深圳湾科技园区对创新生态圈的培育,可谓是当下深圳打造全链条创新的一个生动注解。

      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近年来,深圳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努力构建多个要素联动、多种主体协同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在本届高交会上,记者发现,一种类似于热带雨林的创新生态系统正在深圳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加速形成,这一生态中,投融资越发活跃,创新要素加速整合,越来越多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所释放出的“裂变”势能,正助推深圳创新加速发酵。

      柔性电池、3D打印卵巢、听懂心跳的运动衣……今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带来的系列“黑科技”引发广泛围观。一项项“黑科技”背后,是该院近年来在引领产业发展和技术变革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数据显示,2016年,先进院专利授权数在全国科研机构中排名第一。截至目前,深圳先进院累计申请专利达5235件,授权专利超过2123件,PCT专利申请量达334件。培育了超过170个社会团队,成功孵化出500多家企业,带动新增工业产值超过200亿元。

      除先进院外,近年来频频闪耀高交会的“力合系”,也是出自堪称中国科技创新孵化体系“领跑者”的深圳清华研究院。

      上述之外,腾讯、华为、华大基因、迈瑞所裂变出的一支支创新军团,也格外引人注目。

      在雨林环境中,每一片红木林在它的生命周期里都会释放出数十亿种子,只要一颗种子成为大树,雨林就可以继续生长。

      而在深圳,截至今年9月30日,已累计实有商事主体2956590户(包含分支机构),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48户,每千人拥有企业142家,创业密度居全国首位,每63人就拥有1家科技类企业。

      以湾区为“介”

      新深圳速度打开全新想象

      如果说新动能形成的微观空间和机制,就是创新生态,那么,新动能集聚、新经济策源的宏观空间就是城市群。

      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已经表明,在基础设施便利、环境气候宜人、思想观念开放和经济优势先发的湾区或半岛形成的城市群,例如,世界著名的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城市群;又如,正在规划建设的粤港澳大湾区,就是新动能集聚、新经济策源的新空间。

      这也意味着,伴随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深度推进,深圳的未来正打开全新想象空间。

      “湾区”比“地区”城市间的界限更模糊,更强调融合发展,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粤港澳湾区的融合逐步深入,区域一体化将迎来全新发展阶段。

      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在专家看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不仅将串联起城市群内的创新要素,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层面观察,如果能够进一步延伸与香港对接形成湾区的创新轴,将推动经济能级的跨越向创新能级上的飞跃转化,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业带,而深圳必将成为核心。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