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甘肃新闻 > 【各族群众话发展】“乞巧女儿节让西和扬名世界”
  • 【各族群众话发展】“乞巧女儿节让西和扬名世界”

    时间:2017-08-22 19:09:31  来源:每日甘肃网   作者:王占东

      每日甘肃网8月21日讯(见习记者王占东)“乞巧女儿节让西和扬名世界,让我们富起来了!”21日下午,77岁的杨桂花站在漾水河畔的西和县乞巧文化苑里,充满自信地向参加2017全国网媒甘肃行的网媒记者讲述着她眼中的乞巧文化和乞巧女儿节。

      当天,作为第九届陇南乞巧女儿节的一项重要活动――精准扶贫摄影作品展,在西和县乞巧文化苑提前亮相。杨桂花和许多市民、游客一起观赏着一幅幅摄影作品,从一张张今昔对比的图片中感触着西和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据《西和史话》记述:乞巧民俗,是中华大地自古及今遍布全国的一种节日民俗。时间在农历七月初七,也称“七夕节”。专家研究的最新观点认为,乞巧节民俗源于秦文化,起源地点在甘肃省陇南市西汉水上游地区。时至今日,西汉水流域的西和县、礼县仍然盛行此俗,而且,时间为七天八夜,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一日开始,到七月初七日夜结束。

      早在7000年前,西和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据传说,中华人文始祖伏羲诞生在该县南部仇池山。西和北部又是秦帝国的发祥地。今西和县、礼县民间的乞巧风俗与秦人有密切关系,这一民俗源远流长,其活动规模之大,时间之长,程式之完整,在全国罕见。2006年10月,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6月,西和乞巧民俗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12月,西和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截至目前,西和县连续举办九届乞巧文化节会,以之传承历史文化,助推经济发展。

    杨桂花老人向记者介绍她眼中乞巧女儿节。(见习记者王占东/摄)

      作为一个西和人,杨桂花对家乡的乞巧文化、乞巧女儿节充满了自信和自豪。

      “我们的乞巧文化节现在连国外都知道了!西和借着乞巧文化走向了世界啊!”杨桂花说,“可以这么讲,乞巧文化节不仅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更让我们富裕起来了!你看,依靠乞巧文化发展旅游业,国内外的人都来了,我们原来非常精美的麻纸、刺绣、剪纸都能卖到钱了。原来抛家舍业外出打工的小伙子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做买卖挣钱了,这就是文化旅游给我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啊!”

      听到杨桂花给记者介绍家乡的发展变化,在一旁58岁的董明立也插话说:“主要是文化资源激活了旅游产业,带来了消费,这一下子激活了我们县的经济。文化旅游是个点,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原来在眼前司空见惯的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旅游业、农副产品业、手工业及老百姓的就业出路,忽然被打开了,路子越走越宽,这是不得了的!”

    老人向孩子们讲述西和致富路上的故事。(记者韦德占/摄)

      董明立一边说一边指着乞巧文化苑旁边的一处山坡说:“你看,现在的低缓山坡都进行了绿化护坡工程,旁边的古建筑古遗址都进行了维护,这不仅更加美观安全,它本身也成了旅游资源了!这在没有搞文化旅游之前是难以想象的。”

      听到董明立的介绍,杨桂花老人冲记者说:“你们要不要到我们县二中去看看,那里能更直接了解我们的乞巧文化啊!”看到老人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同行的记者说:“老人家,我们一定去看。”

      西和地处陇南山区,境内仇池山、冢山连绵起伏,“冢导漾,东流为汉”的古漾水在县城穿流而过,在这青山绿水中沉淀着悠久的伏羲文化、先秦文化和乞巧文化等丰厚历史文化。近年来,西和县致力于文化资源的研究、挖掘、开发、利用、传承和创新,借着文化自信和文化旅游产业走出陇南大山,搭建起产业经济走出去引进来的通道,行进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