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甘肃新闻 > 书写高质量脱贫时代答卷――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中共民乐县南丰镇委员会
  • 书写高质量脱贫时代答卷――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中共民乐县南丰镇委员会

    时间:2021-03-17 17:05:25  来源:  作者:

    书写高质量脱贫时代答卷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中共民乐县南丰镇委员会

    张掖日报记者李玉洁段新生

    “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是全镇人民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引下,苦干实干、开拓创新取得的成果,是我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更是全镇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的生动体现。能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我倍感荣幸,也倍添动力。”南丰镇党委书记陈朝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坚定地说:“我们将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返贫监测机制,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民乐县南丰镇位于祁连山北麓,平均海拔2650米,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是全省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乡镇之一,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镇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按照中央和省市县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部署要求,融合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强化政治引领、壮大扶贫产业、增强发展后劲、落实扶贫政策等方面持续用力,全镇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1018户3469名贫困人口顺利脱贫摘帽。

    抓党建强保障构建全镇“一盘棋”

    “我们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脱贫攻坚的强劲引擎,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持续加强抓党建促脱贫的战斗力、保障力、凝聚力、向心力,基层党组织成为引领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的‘桥头堡’。”南丰镇镇长刘平如是说。

    该镇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党员中心户四支力量,采取“帮、培、带”等方式,面对面听民声、解民忧、办实事,党员干部成脱贫攻坚“排头兵”。实施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行动和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大力推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品牌树在产业链上”的“四链富民”抱团发展模式,全镇16个村党支部书记中创办专业合作社10人,5个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全部为种养大户,培树党员致富典型30名,在专业合作社建立支部引领产业发展典型和产业型党小组26个,建成党建“扶贫车间”2个,打造“乡村里的馍馍”、南丰道地中药材等特色品牌,带动760户2668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增收,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实施党建结对帮扶行动,将致富能力强的党员与贫困户结成“1+1”“1+x”帮扶对子1018个,提供政策、资金、项目、信息及各类民生保障、社会救助等帮扶2300多件次。除此之外,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结合推进“三变改革”,把农民组织起来、资源整合起来、产业发展起来,成立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6个,积极探索土地入股、资金入股、资产入股等模式,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

    兴产业拔穷根鼓起群众“钱袋子”

    脱贫攻坚,产业为基。该镇把壮大特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立足区域优势和资源禀赋,坚持“因村制宜、一村一品”和“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将全镇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公司企业有机结合,通过产业转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领群众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过去在军马场承包土地种植油菜,气候条件差,产量不高,收入更是低,现在通过产业转型,发展中药材种植、畜牧养殖、民宿旅游,收入相当可观,群众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提高。”谈及通过产业转型增加群众收入,南丰镇炒面庄村村委会主任张多财自信地说。把贫困户带到生产基地、企业、合作社、终端市场的产业链各环节,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产地初加工”“基地务工”“入股分红”等多种模式,最大程度分享产业发展红利,药、薯、草、劳务和乡村旅游“五大产业”成为促农增收支柱产业。

    该镇依托祁连山浅山区独特光照气候优势,争创“马铃薯种薯繁育镇”“优质饲草镇”,按照龙头企业引建、村“两委”领建、能人大户创建的“三级共建”模式,建成万亩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万亩食用藏燕麦种植基地和2万亩优质饲草基地各1个,通过“龙头经营主体+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群众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立足毗邻扁都口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优势和“中国美丽田园”万亩油菜花海景观,加快发展休闲农业,扶持致富带头人大力发展民宿体验、特色餐饮、开心农场、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引领“吃农家饭、睡农家炕、干农家活”成为新时尚,全镇培育新型旅游经营主体320个,发展星级农家乐、民宿12个,吸纳贫困劳动力600人次从事旅游服务业,创收1500万元以上。同时,抢占药企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原料基地先机,引进甘肃井泉药业、江苏万年长药业等龙头药业6家,联合本地晓阳、富成、育茂等15个专业合作社,全力打造“绿色有机中药材之镇”,建成千亩以上当归、党参、黄芪等道地中药材示范基地13个,建成多品种种苗培育基地1.2万亩,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362户贫困户变身专业“药农”,户均年增收3万元。

    重生态谋发展全面建设“新家园”

    以前居住在浅山区,搞小规模养殖,浅山区气候条件差、土地收成少。2015年,积极响应国家封山禁牧号召,从沿山区搬迁至炒面庄村的南丰镇炒面庄村一组村民刘希国住进了大瓦房,修建了养殖大棚,在这一片新福地开始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挪穷窝,还得换新业,才能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在各级帮扶单位的倾力帮助下,刘希国重操旧业大力发展畜牧养殖,成功甩掉了贫困户的沉重包袱,投入了致富奔小康的大军。“现在的居住环境好了、发展养殖业相关金融政策好、销售渠道多、价格高,收入比以前翻了番。”刘希国欣喜地说。

    该镇立足祁连山生态功能区定位,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和保护生态齐抓并进新路子,全面实施生态宜居搬迁工程,通过搬迁奖补、贴息贷款、就业安置等激励政策,动员沿山村贫困群众整村整组搬迁,在生态工业园区特色小镇和县城搬迁安置贫困群众800户,妥善解决搬迁群众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彻底改善。立足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较多、高原病频发、村庄空心化严重的客观实际,按照“群众入园、牛羊下山”的思路,以“大搬快聚”促进脱贫攻坚,该镇大力实施生态搬迁工程,彻底解决沿山地区生态环保压力大、生产生活垃圾处理难、群众因病因灾返贫风险大等发展瓶颈。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230户861名贫困人口搬迁至生态工业园区圆梦苑小区置业发展,搬迁农户全部安置为海升等大型企业产业工人,叠加落实每年后续扶持食用菌产业分红收益26.7万元,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全面消除搬迁户后顾之忧,实施5万头牛羊“下山圈养”工程,通过奖补方式拆除复垦搬迁户旧房和空置危房,逐年加快建设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农业项目,规模流转经营搬迁户土地,一揽子解决了搬迁困难群众后续问题。通过大力开发生态公益性岗位,选聘保洁员、生态护林员、草管员134人,实现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良性互动。

    聚合力齐攻坚精准帮扶“下功夫”

    “我们结合村情实际,逐户入户走访,了解农户生产生活情况,因户施策,通过务工信息宣传,对接务工企业,加大劳务输转,增加就业,实现增收。同时,我们进行了全村道路硬化、自来水维修、水利渠系配套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造,实现了整村脱贫。”南丰镇冰沟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来庆说。

    该镇坚持把“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精准帮扶作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逐村逐户解剖麻雀,制定“点穴式”脱贫计划和“菜单式”帮扶举措,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竞先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坚持因村施策,多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充分归集整合财政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加快补齐制约发展的短板弱项,实施人饮管网改造和通村入户道路硬化工程,新建和改扩建村级活动阵地10个,文化广场、行政村公厕实现全覆盖,行政村水、电、路、房、讯等基础设施全面达标,实现了贫困村向美丽乡村的蝶变。对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坚持因户施策、一户一策,持续实施“三化”工程,动态巡察农户住房安全,彻底改造农户旱厕,大力发展“五小”产业,落实扶贫小额信贷626户2231万。探索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双线排序比对”的筛选机制,实现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和从严推出,对存在返贫风险的边缘户、监测户专班挂牌督战,持续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坚持应保尽保、应兜尽兜,紧盯特殊困难群体,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兜底保障行动,贫困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脚踏实地抓落实。”展望未来,陈朝贵表示,将带领南丰镇人民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在全面脱贫新起点上向着乡村振兴新生活奋进。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