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甘肃新闻 > 【理论】深入推进精神扶贫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 【理论】深入推进精神扶贫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时间:2018-01-29 15:41:1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作者 冯湖 李祥 王强

    深入推进精神扶贫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施精神扶贫的重大意义

    冯湖

      实施精神扶贫工程,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理论武装,宣传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走进新时代、适应新时代、建设新时代,必须以新时代的科学理论为指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并以此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意志,转化为正确的思路、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转化为推进党的建设、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的自觉行动,转化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动力,对于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梦想,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

      实施精神扶贫工程,就是要加强思想理论引领,系统地、持久地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科学体系、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传播到最基层,贯彻到农业农村工作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系统学、深入学、跟进学,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所掌握,并变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最大范围地增进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树牢“四个意识”,使广大农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不仅成为党的惠农政策的受益者,而且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拥护者、践行者。

      二、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我省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要在未来三年与全国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时间非常紧迫,任务十分艰巨。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特别是剩余贫困人口的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一些地方出现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足现象,“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一些地方脏乱差,不遵守基本公共秩序、不遵守基本文明行为准则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实施精神扶贫工程,就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重要思想,把精准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聚焦农村群众精神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贫困群众大力弘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时代精神,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志气,激发摆脱贫困的内在动力,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从思想上拔穷根,消除精神贫困,最终达到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三、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领域的具体落实,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内涵与外延上的重大提升。乡村振兴的首要问题是更新观念,注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把农耕文明的精华和现代文明的精华有机结合起来,使传统村落、自然风貌、文化保护和生态宜居诸多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改革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精神扶贫的现实着力点。

      通过精神扶贫,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通过精神扶贫,把乡村放在与城市平等的地位上,把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更加充分地立足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更加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精神扶贫,牢牢抓住“乡风文明”这一乡村振兴的灵魂,全面推动移风易俗,提升农村道德水平和整体精神风貌,树立文明乡风民风。通过精神扶贫,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顺应新时期基层群众发展新期待,促进解决新时代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通过精神扶贫,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引导更多高素质的农村人口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农村创业、致富和发展,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深层次问题,推动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转化,夯实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基础,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

      四、着眼未来,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将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国家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核心因素,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的灵魂,是现代化之根本。人的现代化,决定着国家现代化的成败。一个国家,只有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获得了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素质,这样的国家才能称为现代化的国家。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必先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以人的现代化为引领,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推进“五位一体”现代化作为同一过程,融为一体,共同推进。

      实施精神扶贫工程,就是以人的现代化为目标,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生理素质、社会素质、心理素质现代化,使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适应甚至超前经济社会现代化步伐,使人的素质得到充分提高,行为方式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和谐发展,并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精神扶贫工程就是塑造国民现代化素质的育人工程。

      五、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事关党和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各种社会力量竞相发声,传统思想观念与现代思想观念相互交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迫切需要。

      实施精神扶贫工程,就是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高声唱响主旋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党和国家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社会意识,不断增强意识形态主导权和话语权。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断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六、固本强基,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最长远、最重要、最根本的政治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长期执政目标,迫切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的组织功能、组织优势、组织力量,充分发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党在群众中的耳目手足”和“党在群众中的核心”,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团结凝聚起来,朝着伟大目标砥砺前行。

      实施精神扶贫工程,就是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先把基层党组织扶正、扶强,先把党员、干部的精、气、神扶起来,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保证基层党组织始终走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前列。最重要的是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增强农民群众的“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让广大农民群众真心实意地维护习近平同志这个全党的核心。使基层各组织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根本目的就是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净化农村政治生态,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夯实和壮大党在农村的长期执政基础。

      (作者系甘肃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教授)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